清朝男子的辫子并非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样子,辫子暗含王朝兴衰

随着这些年来古装爱情剧和清宫剧的热播,清朝男人系着辫子的模样也深入人心。从“五阿哥”形象开始的这种蓄着半边头发的“阴阳头”形象就成为了现代影视作品中,清朝男性的典型形象。以至于后来的清宫剧,从微服私访的康熙爷,到后宫混乱的雍正爷,再到游山玩水的干隆爷,个个都是这么个发型。

清朝男子的辫子并非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样子,辫子暗含王朝兴衰

但是,实际上,这种发型是错误的,事实上它固化了清朝男人的荧幕形象。清朝男子的发型自从清兵入关以后,经历了三次比较大的变化。首先是清初,清兵入关以后,发布了著名的剃发令,号称“留发不留头”。因此在汉人之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全国各地兴起了激烈的反清复明运动。可是,在清政府的淫威之下,剃发令还是被推行了开来。当时剃发令的要求是背后仅仅允许留存金钱大小的一块头发,然后在此基础上蓄发,蓄起的辫子像鼠尾一样,又细又短,还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征。

清朝男子的辫子并非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样子,辫子暗含王朝兴衰

历史中的康雍干时期,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也是封建统治最加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辫子的形式也应当是“铜钱眼老鼠辫”的形状。在当代的清宫剧里大多不正确,但是早期香港电影电视剧中,较为考究的,在拍摄《鹿鼎记》等清初片时,有所体现。

清朝男子的辫子并非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样子,辫子暗含王朝兴衰

嘉庆以后,清政府日渐腐朽,封建统治衰弱。民间的汉人开始慢慢的把发辫加粗,把蓄发的范围加大。这个时候蓄发的面积接近了整个后脑勺,而辫子也变得粗了些,长了些,像是一条盘在脑后的细蛇,称为“蛇尾辫”。

清朝男子的辫子并非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样子,辫子暗含王朝兴衰

而到了晚清。清朝的统治衰微,八旗已经彻底腐朽,这个时候民间的发饰也就越来越大胆。原本“留发不留头”的头发蓄到了头顶,变成了半边都有头发,比清初好看的多的“阴阳头”。而,辫子也洒脱开来成了散开修长的“牛尾辫”。

清朝男子的辫子并非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样子,辫子暗含王朝兴衰

因此,其实清朝男子的辫子并不同于清宫戏里所常见的那种,这是因为导演和美术设计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也掺和了现代人的审美和对清朝人的固化印象。但是实际上这并没有体现历史事实,民俗很多时候都是特定时代的体现,清人的辫子也一样。你们怎么看呢?

清朝男子的辫子并非我们在清宫剧中看到的样子,辫子暗含王朝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