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上的“短命王朝”两任皇帝却做了3件大事学者:千秋伟业
提起隋朝,我们常常将其与唐朝连在一起,可是,大家是否知道“隋唐”这个称呼如何来的?首先,是按照朝代先后的排序称呼的;其次,隋朝有许多开创性的伟大政策,为唐朝的繁荣做了铺垫;还有一些史学家认为,唐朝初期基本是隋朝的延续,甚至到了盛唐时期,仍就享受着隋朝所政策带来的福利,所以用“隋唐”来标明隋朝与唐朝的关系。隋朝国祚仅有38年,纵观历史完全可以被称为“短命王朝”,隋朝历经两位帝王,却做了3件大事,学者:都是千秋伟业。

那今天,笔者将带领大家具体了解隋朝的伟大成就。众所周知,隋朝只存在了38年,仅有两位皇帝,但这两位皇帝都很伟大,他们干了3件事,成为了千秋伟业,一直为后人称赞,历史上无人能及。隋朝作为历史的“短命王朝”,曾遭受众多非议,但历史证明隋朝皇帝的作为是有价值的。
一、结束分裂割据的局面
从东汉末年起,中国历史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的动乱时期,中国遭受了长达410年的分裂,诸侯之间的战争和持续不断的黄巾起义,使得黎明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他们对于战争和动乱的厌恶更是深入骨髓。越往后,老百姓天天盼着的事只有一件,出现一位能够结束战乱、实现大一统的君王,让大家可以早日脱离苦海,得到一份安宁的日子。

可是400多年来,无一人能完全实现中国的统一,直到隋文帝杨坚的出现,他带领自己的手下统一了中国,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隋朝。自此,人们迎来了梦寐以求的新生活。结束战乱,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是隋朝38年历史中的第一件大事。
二、开创了科举制度
在隋朝之前,中国实行的选官制度一直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在使用之初,尚能保持其自身的纯洁性,为国家推选人才,然而在推行过程中,由于推举的权力不断被门阀士族垄断,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很多贫苦出身的知识分子报国无门,有志无处施行。在这种情况下,科举制度应运而生。

科举考试
科举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它的开创者是隋文帝杨坚施行者是隋炀帝杨广。科举制不仅打破了世族对选官制度的垄断,还开创了中国人才选拔的新纪元,把地方行政的人事权收回到中央,也给了下层寒门子弟施展才华与抱负的机会。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奠基,宋朝步入正轨,明清成熟,一直沿用至20世纪初,“寿命”长达1300年之久,可以说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方法。
三、开凿京杭大运河
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话语: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是隋炀帝为了到江南看美女,不惜劳民伤财、大兴土木修建的“奢侈品”。隋炀帝因此背上千古骂名,不过,我们必须正视大运河的作用,“弊在当时,功在千秋的千秋伟业”这一评价,精辟至极。

其实,京杭大运河早在春秋时期,已有开凿,到了隋炀帝时期,正式完成和完善修建,不仅方便了皇帝控制全国,还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此外,这个大运河还可以乘龙舟游玩,供皇帝及富家大族娱乐。但是,当时处于大一统之初,百刚刚过上一段安稳日子,此时不易劳民伤财。好大喜功的隋炀帝并未顾及到这些,他不仅派人大修运河,还频繁发动战争,不知惜民力、怜惜民心,使得百姓怨声载道,一时间民变四起,最终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尽管隋炀帝的落得千古骂名,但他独到的发展眼光和强有力的执行速度,让人不得不称赞。从文化上看,大运河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它作为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人工运河,极大推动了唐朝盛世的形成和中国东亚文化中心的奠定;从经济上看,大运河开通了南粮北调,一定程度上平衡了南北方资源,而且,沿海城市经济迅速发展也得力于大运河的开凿;在军事上,京杭大运河作为一条人工防护河,在历史上曾多次成为国内外重大军事的必争之地,它具有不可动摇的军事防御功能和后勤保障功能。

不管当时的百姓和后人如何评价隋朝的皇帝,隋朝开创的这三件大事,每一件,对后世都是利国利民的千秋伟业,这些伟大的功绩是永远无法抹杀,如隋朝大运河,直至今日都是有用的,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考试制度也是影响颇深。研究历史的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隋朝两任皇帝做的这三件事,都是千秋伟业,只不过祸在当时,利在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