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一世王阳明
王阳明,《阳明心学》创始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精通儒、释、道三家、并集陆王心学大成,被后人称为王文成公。
王阳明,浙江绍兴馀姚县人。原名王守仁,因自号阳明子,学者皆称其为阳明先生。
王守仁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其自创的王学中的哲学思想对明代的影响巨大,其学术思想在整个亚洲也是影响巨大,集立德、立言、立行于一身,冠绝整个明代。弟子遍天下,被称为姚江学派。
王阳明的心学基础被他用四句话简单明了的概括了出来,成为阳明心学的精髓所在,下面,我们就来解读一下这四句话:
1.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句话所述说的乃是人的良知。宇宙万物与人原本就是一体的。所以人应该与花草树木、五谷禽兽和平相处,人心也就是天地之心、是万物之心、是宇宙之心,生生不息。认得良知良知与宇宙万物之理本来就是一件事情,良知、天理、人心本来就是无善无恶、非善非恶,所以只需守住心中良知,守住心之本体即可。
2.有善有恶意之动:天理与良知虽是不分善恶的,但是人在生存中所接触的事情,通过心的分析和过滤,却会产生喜怒哀乐,进而就产生出了善恶之分。
“就像见到小孩子掉到水里,生出恻隐之心而将其救出,这是心中因为此情此景而引发出的善念。而看到邻居家有美貌女子,心中产生了欲望,想要据为己有,这也是心中因此情此景而引发出了恶念。
人的良知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只因为看到的情景而产生了善恶意投,一旦这些想法出现就会付诸于行动,这便是立行了。所以,修身养性必是在行上下功夫。于是,王阳明提出了著名的“知行合一”论断,否定了朱熹的“先知、后行”思想。
什么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是你先看见,然后再决定喜不喜欢,而是你在看见某个人或某件事物的同时就喜欢上它。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与天理一样本质存在的,所以人性既没有善也没有恶之说,只是在不同的环境下由于心理变化的不同而产生了善恶的行为。所以天下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好人可能因为一时的念头做出了坏事,而坏人也有可能因为一个念头而做好事。
3.知善知恶是良知:人的念头时有变化,有善有恶,而人的良知则会不断的去提醒自心,王阳明说:“良知始终都是存在与人心中的,是无法泯灭的,虽然做了坏事,只是被物欲遮挡住了本心,但是过后一定会受到其良心的谴责。”
人的良知是判断善恶的准则。良知之说充分肯定了个人存在的意义,“自己的良知如果能够自我认知,则每个人都会成为圣人一样的存在。”所以王阳明说:“满街都是圣人”。良知,让每个人具有了判断是非的权利,让人明白了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无关乎权利金钱,只关乎人心正义。
4.为善去恶是格物:既然良知是本质上就存在的,那么“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知行合一。世俗凡人,杂念纷飞,总会去想一些偷懒躲滑的事情。但是良知的存在却能够很好的约束与个人。“见到父母知道孝顺,见到兄长知道礼貌,见到孩子掉到河里知道去救助”,这份良知永远都不会泯灭。
“去恶为善”就是致良知,就是要控制人的私心杂念,使得事事合乎天理。格物就是致良知,就是使人心中常有一面镜子,照人亦自照。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归纳起来,就是用事情去磨练自己,用良知去照映自己。无论遇到任何事情,只要和自己的心进行对照,将事情与良知不泯进行对照,随时调整自己的行为,坚持修炼,必然会成为一个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