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不给说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历史一愤青,一个奋斗的青年

说点不给说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历史一愤青,一个奋斗的青年

说点不给说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历史一愤青,一个奋斗的青年

最近写了几篇驳斥侵害甚至是胡乱篡改传统文化的文章,在头条上被很多朋友认可了,几天的时间涨了600多的粉丝,这使我感到很欣慰,先谢谢大家的支持。

提起“愤青”这个词,实际上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大概在一九八几年到九零年左右,愤青这个词开始流行,愤青的全称应该是“愤怒的青年”。

说点不给说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历史一愤青,一个奋斗的青年

但是“愤青”这个词在国外出现的比较早。大概在上个世界50年代,英国出现了一帮作家,因为当时的英国在政治、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等级森严,他们写出了一些为底层民众发出呼吁的文章。

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奥斯本所写的三幕剧《愤怒的回顾》,在《愤怒的回顾》中,奥斯本通过其中的主人公吉米抒发出自己内心的感受。

吉米是在一战后,英国的一个普通青年。由于当时英国的等级制度,使得身为底层人民的吉米眼看着一些自己的朋友亲人和其它的底层民众在贫困和孤寂中不断的死去,而自己却没有能力去帮助和解救他们。

说点不给说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历史一愤青,一个奋斗的青年

由于社会的原因,吉米空有一腔热血却无处施展,因而极度的敌视当时的各级统治者。因为各级统治者的虚伪、和腐败,使得吉米无力改变现实。终日忧郁的吉米只能通过各种途径来发泄自己的感情。

《愤怒的回顾》是一战后文学运动的巅峰作品,以它为开端,英国新一代的作家们,开始将以前注意绅士淑女们的眼光转移到了中下层民众的身上,用底层民众对丑恶制度和现实的抨击与不满代替了上层统治者的歌功颂德。

说点不给说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历史一愤青,一个奋斗的青年

在现在我们看来,愤青是一个贬义词,很多人将“愤青”和“喷子”这两个词结合在的一起,认为,愤青就是一些荷尔蒙过剩的青年在盲目的宣泄自己的情绪。

但是事实上愤青是一个褒义词,“愤青”并不是“喷子”,也不会因为一言不合就上去拍你板砖。真正的愤青其实是有思想、有主张、有爱国精神,能够不畏强暴、勇往直前、充满了正义感,为了对抗社会的不良现象而勇于斗争的人。

说点不给说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历史一愤青,一个奋斗的青年

因此我认为,愤青并不是愤怒的青年。如果仅仅只看字面的意思,就将“愤怒”和“青年”牵强在一起,这是极端的不负责任的,是完全不正确的。如果一个没有文化的青年,即使他正借着酒劲大发脾气,或者是和领导进行激烈的,非理性的争吵。这种人,我们是不愿意将他们归结为愤青的。

“愤青”之所以愤怒,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得失,并不带有功利的色彩,他们之所以愤怒,原本就是带有“义愤填膺”的意思,是青年人天生带有的正义感使之产生的愤怒。

说点不给说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历史一愤青,一个奋斗的青年

所以我认为“愤青”应该是“奋斗的青年”,在民国时期,“愤青”的另外一个称呼叫“进步青年”。既有青年人天生的正义感,又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骨与情怀,不是那些一言不合就骂街的喷子。

中国的历史上并不缺乏愤青,尤其是文人之中。古代有东汉大夫汲黯、霍去病、西汉陈汤、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南宋“犟牛鼻子”陈亮、被现在人戏称为中国第一愤青的辛弃疾。“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犯我强悍者,虽远必诛。”“天生我才必有用。”“醉里挑灯看剑”这些都是出自一种进步的心里,都是表现出了一种爱国的情操。

说点不给说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历史一愤青,一个奋斗的青年

民国时期有梁启超、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愤青”的真正特质是具有批判精神,并且是彻底的批判,他们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更不是街边路上欺行霸市光着膀子的流氓。

真正的“愤青”是思想家,是智者,是道德高尚的人,他们天生的正义感使得他们无法与其他不良风气所共存。因为他们有热情,有活力,有愤怒,一旦某些黑恶、不良的东西进入了他们的眼中,他们的愤怒就会将这些黑暗与不良彻底燃烧。

说点不给说的,咱不是文化人,就是历史一愤青,一个奋斗的青年

他们不会像流氓一样欺软怕硬,也不会像汉奸一样卑言屈膝,他们是真正的斗士,是真正坚持理想,坚持真理的一群人。正因为他们愤怒着,所以他们才不会低下自己高贵的头颅,正因为他们愤怒着,他们才会执着的坚持着自己所认为的理想和正义。

路上不平有人踩,我们所需要的正是这种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愤青们。如果没有了这些人,如果没有了这些人的坚持,如果没有了这样的愤青,还有谁会去对那些污秽的龌龊的事情去尽情批判呢?

本文章由老吕说文化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