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现在走街上看人称为大师,都丢不起那个人

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现在走街上看人称为大师,都丢不起那个人

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现在走街上看人称为大师,都丢不起那个人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斟酌了良久,怕写完以后会得罪很多现在的所谓“大师”,但是不写吧又对不起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所保留的那份认同感。

窃以为,中国的文化有两次革命,这两次革命都是爆发性的,甚至是完全改变了整个中国文化的进程,一次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一次就是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

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现在走街上看人称为大师,都丢不起那个人

西周末期,礼乐崩坏,由于社会的变革,周朝对诸侯国的控制能力日渐衰弱,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打破了周朝沉重的宗法羁绊礼贤下士,招纳人才。使得本来处于贵族底层的士族阶级在当时的社会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士的崛起打破了旧有的贵族体系。

由于生产力的提高,各个诸侯国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都在积极的进行变法和改革,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方面都给了很宽松的环境。在文化上,代表各个阶层的思想家或者学者,都企图按照自己所代表的阶级利益来提出新的主张和思想。

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现在走街上看人称为大师,都丢不起那个人

他们将自己的理念著作成书,互相之间进行激烈的辩论,并且广收门徒,以期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于是就出现了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其中以老子、孔子和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体系是集百家之大成,一直流传到现在。

而民国时期,随着一战的结束,为了摆脱西方列强的凌辱,使中国能够走上富强的道路,开始了洋务运动。辛亥革命后,一批有志之士认识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主要在于当时的国民的封建思想和封建意识。想要国家富强,必须先要用民主共和这个先进的思想观念去洗涤就有的封建观念。

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现在走街上看人称为大师,都丢不起那个人

他们从欧美留学回来后,办学校、搞教育,主张将传统文化和国外的先进文化进行包容和兼并,既不能丢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不能完全按照西方的东西全盘复制。他们认为,只有最适合中国人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尤其是春晖中学的创立,(关于春晖中学请参看我之前的一篇文章《天下再无春晖,百年来中华唯一没有书山题海,只有纯粹教育的学校》)更是他们呕心沥血的结果,春晖中学集中了民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大师级的人物,它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书山题海,没有为了考试而读书的学校。

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现在走街上看人称为大师,都丢不起那个人

叶圣陶、胡愈之、何香凝、黄源培、柳亚子、于右任等等,这些都是当时春晖中学的老师,也都是民国时期第一流的教育家,第一流的大师,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中国的教育真正成为教育。

他们不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不限制学生的思考力,在这些大师们的面前,你可以提出自己的理论,可以提出自己的思想,只要学生是言之有物,只要学生有充分的论点和论据,学生就可以推翻老师们的论点,就可以放飞自己的思想。

这里更没有应试教育,当然,也没有人给他们发工资。这里有的只是老师和学生,这些大师们将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教授给学生,然后静静的等着学生们对自己的反驳,直至认可。

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现在走街上看人称为大师,都丢不起那个人

所以,什么是大师?

一、大师是指在学问或艺术成就上有着很高的造诣,被世人所公认和尊崇的人。

二、大师是指能够包前孕后,树立一代楷模,开启一代新风的人。

三、大师是指一个内修人格,外树德行的人。

四、大师是指一个由独立的精神,有自由的思想的人。

五、大师是指对人文的关怀与尊敬,谨守宗旨的人。

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现在走街上看人称为大师,都丢不起那个人

孟子在大学中曾经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平天下。”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质的人才是大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自称自己是某某大师,结果呢:你问他格局,他跟你说骄傲。你问他战略,他跟你说孤独。你问他未来,他跟你说命运。

起于讲台,纵横捭阖。舌绽莲花,俯瞰众生。建场收租,八方进财。话筒一拿,钞票全来。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大师。

民国以后再无大师,现在走街上看人称为大师,都丢不起那个人

而那些真正的大师,真正去为了他们自己所坚守的东西而去努力奉献的人们,却只能在贫穷之下,慢慢的丧失了自己的执着和坚持。

当今中国,大师名师漫天飞舞,既不严肃,亦是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一种亵渎,更是对文化的一种践踏。曾几何时,一提到大师就和骗子划上了等号,使人无端的感到怀疑,这是“大师”这个称谓的悲哀,也是国民对于“大师”这个词在认知上的悲哀。

事实上,自民国以后,中国再无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