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的撕书,是减压?错了,撕书的背后是功利化的丧锺

随着时锺的摆动,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快要来临了,在距离高考越来越近的的日子,忽然想到了往年的高考,学生们在考完以后,为了发泄心中的压抑,将自己所有的书本、习题、试卷全部撕的一干二净,不知道今年的高考过后是不是也会是这样。
高考后撕书背后所表达出来的东西值得我们深思,正如电影“银河补习班”中邓超最后所说的:“如果刚刚考了高分的孩子们都如此迫不及待的,要扔掉自己的课本和试卷,我很担心他们是不是真的热爱学习。学习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吗?”

看完这段话深有感触,是啊,如果学生在高考结束后就把书都撕了,他们是真的热爱学习吗?又或是他们是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学习?
我们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下了无数的知识,历史上家贫如洗但是为了求学矢志不移的人也有很多,“凿壁偷光”“囊萤为灯”“悬梁刺股”都是先贤们虽然贫穷,但是强大的求知欲望并不会被贫穷所阻碍。为了看书,为了学习,他们想方设法的去创造学习的机会。

古人对于书籍的爱惜是现在人所想象不到的,而为了得到读书的机会,更是不遗馀力。撕书在古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藏书万卷,学富五车。”这是古人对书的情感。
可是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高考一结束所有的书籍就如雪片一样充斥了整个学校,是学生们不爱护书籍吗?我觉得不是,看看学生撕掉的都是一些什么书籍吧:教科书、练习题、试卷等等等等。
有人说:孩子们辛苦了这么多年,考出了好成绩,高兴一下有什么问题?对于这句话的人,我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无知”。

事实上,高考撕书,并不止是学生们为了减压,更是打了当代教育的脸。学习难道不是一个人一生的习惯吗?书本是知识的源泉,是精神的食粮,人类从书本中,汲取到知识,学习到经验,这是进步最快的方法之一。
但是现行的教育千篇一律,当教育商业化以后,我们的教育就彻底了变了,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现在,我们的国家基础储备人才早已经足够了。而教育商业化以后,表面上是提出了“素质教育”,但是实际上却仍然是走的陈腐的老路,打着“素质教育”的幌子,却依然走着“应试教育”的路线。

现在的学生在校的时间短了,但是上补习班的时间却增加了,校内课程校外补成了常态。学校追求的诗升学率,老师追求的是评职称,体制内的不喜欢真正的教育,而真正想做教育的,却又没有资格去做。
在我们的教育里,只有考试、分数、名牌大学,孩子们从小到大都是迷失在了作业堆里,试卷堆里,每天所要做的事情就学习、学习、再学习。
学校和老师都是采用“填鸭子”的方式,所有有用的没用的知识都是在学校里一步完成的。师生之间的关系只有长幼,没有朋友。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在这种“强迫式”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消极而被动,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有机械式的学习,所有的个性都被学习所抹杀掉了。

相比之下,外国注重的是能力,而中国注重的是文凭。在国内,无论走到哪里都先要看你的文凭,尤其是最近几年,以前专科的文凭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工作,但是现在没有本科的文凭根本不要考虑有用人单位会去接收你。
可是,有文凭真的很重要吗?从北大清华出来的学生就一定有能力吗?高学历、低能力的人在现在的社会上比比皆是。
如果说现在的教育是商业化,我更认为它是功利化,只有指标,只有升学率,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又一个复制品,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这和流水线上生产配件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无怪乎高考完了学生们要撕书,他们撕的哪里是书?他们撕的是教育的脸面,是被应试教育所压抑的理想和情怀。当学生们用撕书来表达他们逃脱了的兴奋,当学生们把毕业当成一种解脱,当学生们不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去学习的时候,我们这个民族还有什么未来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