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一次面的所谓朋友,喜事发来请帖,中国文化中变味的份子钱

见过一次面的所谓朋友,喜事发来请帖,中国文化中变味的份子

见过一次面的所谓朋友,喜事发来请帖,中国文化中变味的份子钱

前几天接到一个所谓朋友发来的喜帖,请我于某月某日去参加他的典礼。令我啼笑皆非的是,我和这个所谓的朋友之前只在一次活动中见过一面,相互留了个电话和微信,两年都没有过任何的联系。而他娶媳妇的时候居然也给我发来了请帖,这个是妥妥的来要份子钱的吗?

份子钱,是中国民间的一种习俗,也被称为礼金。一般是在亲朋好友有喜事的时候,或者是生孩子、家里的老人去世的时候给主家送去一定的礼金或者是礼品。当然了,在古代的时候是没有这种习俗的。古时候的喜事,和主家有关系的人一般会给新人送一些东西代表一下喜庆。

见过一次面的所谓朋友,喜事发来请帖,中国文化中变味的份子钱

不知道份子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据说是从明朝时期开始流行的。不过在明朝的时候份子钱的定义并不是现在这样,份子钱的本意是凑份集资。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而普通的人家需要盖房子或者是娶媳妇,这些事情在那个时候都是大事,是关系到一生的事情。但是因为贫穷,对于老百姓来说,只靠自己的能力是没法完成的,于是大家就互相帮助,以凑份子的模式来帮助主家渡过难关。

乡亲邻里的每家送点东西,出点钱财,帮助主家渡过这个难关。份子钱最早的作用其实是一种互相帮助,是一种原始的互助方法。

见过一次面的所谓朋友,喜事发来请帖,中国文化中变味的份子钱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经济收入的提高使得人们再也不为吃饭操心,甚至很多人的手里都攒了一些平时用不到的闲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崛起使得凑份子成了一种“人之常情”。

无论是办婚礼,还是生孩子,上新房还是,办寿宴,只要是收到了请柬的,或多或少的总得随上一份份子钱。

本来嘛,亲朋好友家里有事情随上一份“份子钱”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关键是一些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人也会莫名其妙的给你发来请帖,而且还注明一定要到场。笔者开头所写的就是这么一位朋友

见过一次面的所谓朋友,喜事发来请帖,中国文化中变味的份子钱

我和这位朋友两年前在一个公司的年会上认识的,当时朋友介绍后,大家说了几句话,然后互相留了了电话号码。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见过面,而且两年的时间也没联系过,可以说连个朋友都算不上,顶多也就是一面之缘。

虽说如今的喜事并不只是单纯的喜事,而是具有了关系、人情、面子以及很久不见的人藉以拉近关系等多元化效果。但是我这种一面之缘的不是朋友的朋友你也给发请帖就太过分了,更过分的是居然是直接用美篇做成的请帖发在了微信上面。

见过一次面的所谓朋友,喜事发来请帖,中国文化中变味的份子钱

这种份子钱给的实在是莫名其妙,根据现在的物价,份子钱最少也要给500大元。不是舍不得给,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人,你莫名其妙的给我发来微信就是要我去参加,然后随完了份子又是几十年不见面,这钱掏的实在是没有道理啊。

从以前的互相帮助到现在的开口索要,这份子钱也早就已经变了味道。而且这价码也让人感到无奈,给多了自己的经济受不了。给少了,看着人家账本上的数字和记账人鄙视的眼光实在是很郁闷。

见过一次面的所谓朋友,喜事发来请帖,中国文化中变味的份子钱

对于这种变味的传统文化,对于这种变味的“份子钱”,人们身不由己的被它所裹挟。虽然颇有微词却又只能对它妥协,不甘愿的凑上一份子。尤其是你拿的少了还被认为是感情浅,不舍得掏钱。

这几年掏了不少份子钱,而喜事随份子的价格却是越涨越高,已经从以前的表示一下心意变成了现在的一种负担。本来喜事嘛,大家高兴高兴,随点礼拿点钱一是为了让主家喜庆一下,二来也是让主家有些面子。

可一个月碰上个三四次,真心的伤不起啊。咱本来就是一工薪阶级,一个月也就是大几千块钱的工资,一次500两次500的,全家老小都得跟着喝西北风了。最可气的就是这种莫名其妙的份子钱,你说平时你都不和我联系,这该随份子的时候想起我来了,这叫个什么事啊?

见过一次面的所谓朋友,喜事发来请帖,中国文化中变味的份子钱

随着份子钱的次数增多,感觉到今天的份子钱不再是朋友或者是亲戚之间增加友谊和感情的工具,反而是变成了一种赤裸裸的交易。今天你发请帖我随份子,明天我发请帖你随份子,份子钱的味道再也不是互相帮助,而是沦为了一种金钱的交易。

既然大家现在兜里有钱了,还不如多为社会做点爱心,资助一下贫困的人群。即使是随份子钱也应该是点到即止,不要将这种增进感情的方法变成了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的脸皮都给拉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