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砸缸,骗了我们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烧不出这么大的缸

司马光砸缸,骗了我们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烧不出这么大的缸

司马光砸缸,骗了我们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烧不出这么大的缸

司马光砸缸是一个流传了几百年的故事,因为曾经入选在教材之中,所以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一次司马光和几个孩子在一起玩耍,一个孩子失足掉进了装水的大缸里,在快被淹死的时候,司马光用石头将缸砸破,救出了这个孩子。这件事确实是真的,但是故事里的缸却不是真的,就是这个缸骗了我们将近1000年。

“光生七岁,凌然如成人”宋史上以这句话评价司马光,认为他在七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成年人那种机智和成熟。但是这句话充满了明显的夸张成分,按照古人对年龄的计算,七岁应该是个虚数,因为古人在计算年龄的时候实际上是按照虚岁来计算的,也就是说那时候的司马光应该是一个六岁的孩子。

司马光砸缸,骗了我们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烧不出这么大的缸

我们来看看这个缸,笔者自己家里就有一个比较老的大缸,大概有1米高,1.5米的直径,厚度有将近4厘米。6岁的孩子能有多大的力气呢?故事里说司马光捡起旁边的一块石头将缸砸破了。按照常识,这块石头的重量不会超过15斤,再加上扔出去的力量,这不是一个6岁的孩子能够做的的。

以我自家的这个大缸来说,如果想要砸破它,一个成年人也要好几下才能做到。尤其是在宋代,技术还没有达到能够烧制这么大的缸的水平,缸是在明朝以后才具有了烧制的技术,到了清朝时期才开始普及使用的。那么,司马光究竟砸的是什么呢?

司马光砸缸,骗了我们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烧不出这么大的缸

原文: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猜测,司马光当时砸的不是缸,而是瓮。瓮和缸由于使用方法的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的结构。其中缸是敞口,在古代主要是存水所用,以防止失火时无水可救,这就是为什么一般的老院子里都会放上几口大缸的原因。而翁则是收口的,主要是民间用来储藏粮食或者是腌制一些东西的时候所使用的,收口是为了能够将口部更容易地封起来。

缸口大底部比较浅,即使是装满了水也很难淹死人,5、6岁的孩子站起来也要有6、70公分高了,再伸出手臂,很容易就能抓住缸的边沿爬上来。瓮则不同,口部窄小底部比较深,孩子掉进去后很难凭借自己的力量爬上来。瓮要比缸高得多,由于技术原因,瓮壁要比缸薄的多,因此更容易被砸烂。

司马光砸缸,骗了我们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烧不出这么大的缸

瓮的出现历史要早得多,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有了,唐朝时期就可以制作能够装下一个成年人的大瓮了,成语“请君入瓮”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因此,司马光砸的根本就不是缸,而是瓮。

既然司马光砸的是瓮,那为什么宋史上会记载司马光砸缸呢?主要是每一个朝代的历史都是这个朝代灭亡后,由下一个朝代去进行修订的。像宋史就是元朝末年修订的,宋史修订的时候,跟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时间相距了300多年了,因此在准确性上肯定不是太高,再加上根据人们说话的习惯,“司马光砸缸”明显要比“司马光砸瓮”来得顺口。因此,几百年下来,也就形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说法了。

司马光砸缸,骗了我们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烧不出这么大的缸

毕竟如果让小学生去读“司马光砸瓮”,缸不用问就都知道是个什么东西。如果是瓮的话,你还得先教教小朋友们先认识什么是瓮。

笔者写这篇文章只是一个给大家一个认识历史真相的参考,并非是在纠结缸和瓮,毕竟不管是缸还是瓮,司马光砸缸这篇文章主要想告诉我们的还是一个历史道理。

司马光砸缸,骗了我们近1000年的故事,宋朝就烧不出这么大的缸

​对于孩子的早期教育一定要是多元化的,要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发散自己的思维,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就像司马光的故事一样,别人都跑去叫大人,只有司马光想到了去找石头砸破大瓮救出落水的孩子,这正说明了司马光聪明机智和富馀丰富的想象力,这才是一个孩子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