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发现超6000座古墓,自战国到明代,堪称一部封建朝代史

2015年的时候,城都在打造科技园的地下发现了古代遗迹,经过5年的考证和挖掘,5月14日,终于对外公布了这一的重大成果,整个遗址内发现了6000多座古墓,其跨度从战国时期一直到明代,由于其规模宏大,没有断层,成为了珍惜的“通史式”墓葬群。

据悉,这批墓葬群出土的物品数以万计,陶瓷、铜铁、玻璃等等文物都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尤其是其中出土的战国末期至西汉时期的文物,以及王莽时期的错金“一刀平五千”钱币,最具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这一次的古墓群延续跨度长达两千多年,期间几乎没有历史的断层,这为研究四川地区的古代文化和社会变迁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可以说,这就是一部深埋在地下的“四川通史”。

其中一座保存完好的汉末三国崖墓最引人注目,汉代时期由于社会发达,因此流行厚葬。但也就是这种厚葬的做法,汉代墓葬经常是盗墓贼的首选。尤其是三国时期,各个诸侯之间战乱不休,为了获得钱财来养军队,很多的诸侯都会直接派军队去盗墓。

最有名的就是三国前期的董卓,在撤出洛阳前往长安的时候,董卓将洛阳周边的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的墓地几乎盗掘一空。曹操为了养兵,更是成立了专业的盗墓部队,制定了两个官职: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

到了三国末期,东吴的孙权更是变本加厉,把江东八十一州的汉代墓葬来了个一网打尽。故而近代所发现的汉代墓葬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因此就有了“汉代墓葬,十室九空”的说法。

这次发现的这个汉末三国的墓葬可以说非常的完整,没有任何被盗过的痕迹,保存得十分完整,其中随葬的器物丰富多样,钱币多达数百枚,且有大量的陶俑为之守护。

这座墓葬的发现,对研究汉末三国的地形地貌,文化特征以及民生风俗具有重大的意义。由于墓葬保持完好,出土时的器物摆放的位置非常明确,墓室所具备的功能和布局等等都比较清晰,有利于复原出历史上没有记载过的汉末葬丧行为的礼仪和行为,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