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千年,文房四宝之二,“墨”

“墨”是中国传统书画中最常用到的载体,是文房四宝之一,中国传统的文房用具。
墨的历史

相传在周朝周宣王时期,开始制墨,在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上也曾经发现了有用墨所书写的“墨书”。但是根据考古,我们现在所能发现的,距离现在最早的实物是在秦汉时期的古墓中出土的“墨丸”。
晋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王羲之的师傅卫夫人在其著作《笔阵图》中曾说:“这种墨的材料是用庐山的松树燃烧后的松烟,加上代郡的鹿角所熬制的胶,经过10年的存放,硬的就像石头一样。”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里也有如何制作墨的记载:“为了制作好墨,不仅要讲究所用的墨烟,更要选择制墨时所用的胶。上等的墨还要放入珍珠粉、麝香等药物,用来增强墨的光泽度、颜色,来祛除墨里的异味,增加墨的香气”。
在唐朝末年,出现了两位制作墨锭的大家。奚超、奚廷圭父子二人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制墨名家,后来奚氏举家迁到了今天的安徽省歙县。在歙县时,奚廷圭被南唐后主李煜任命为墨务官,负责给皇家制墨。为了表彰奚廷圭,李煜赐李姓给奚廷圭,因此后世人又称其为李廷圭。

李廷圭制作的墨锭,在当时是与黄金等价的珍品,光泽如漆、香味浓郁。到了南宋时期成为了文林珍宝,素有“黄金易得,李墨难求”的说法。
墨的种类
书画所用的墨按照其制作的原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松烟墨:其材料主要是用松木,将松木燃烧时所产生的松烟搜集起来后,参入适当的动物骨胶、药材和香料。根据所要的形状,加工定型后制作而成。其特点是色泽乌黑,没有光泽,其中最好的就是徽墨。
在宋朝之前,中国只有松烟墨这一种制墨方法,作为材料的松树必须要粗壮、肥腻,越是顶级的好墨,需要的松树越要古老,因此许多古松就被砍伐殆尽。《墨经》和《梦溪笔谈》中都对这件事情有过感慨:“以前东山的松树品质上乘是制墨的好材料,但是现在已经被砍伐完了,满眼能看见的松树,年龄最大的也才十几年而已”。

2、油烟墨:由于材料的匮乏,能够做墨的松树几乎都被砍伐完了。然而文人墨客对墨的需求却是大大增加了,为了有墨可用,就发明了油烟墨。其主要材料是桐油、麻油、菜籽油、石油等。油烟墨的发明人早已不可考证,估计是制墨者在燃烧桐油的时候看到油烟,灵机一动产生了一种代替松烟的实验想法。结果证明,油烟墨具备了松烟墨所不具备的属性,那就是色泽黑亮,光泽照人。除了烟灰所用的材料不同外,其他制墨方法和材料均和松烟墨相同。

3、油松墨:这种制墨方法是将油烟和松烟混合在一起制作而成,根据制作时所混合的比例不同,成品的墨质也会有所不同,笔者无法介绍它的特性。
在选择墨锭的时候,可以从音、色两个方面入手。好的墨锭,色泽微泛紫光、其次是墨色,再差一点的泛有青光,白色光的是最差的。声音上,轻轻敲击墨锭,声音清澈且有微微回音的为上等,声音浑浊的是下等。将墨锭在砚台中研磨时,声音细的是上等,声音粗的为下等墨。

墨的研磨
一块好的墨锭,也要有好的研磨方法,不然注定是暴殄天物。研磨时,墨要保持平正,重按轻推,平稳且缓慢。刚开始少放一点水,等到墨色浓了以后再加水,在磨浓,加水时要注意不要用热水茶水。磨墨时要注意浓淡适中,太浓了不利于书写的流畅性,太淡了又容易透出纸的颜色。每次磨墨一定要用多少磨多少,不要放得太久或者过夜,一般过夜的墨被称之为宿墨无法再使用。

墨汁的出现与使用
由于古法制墨时间较久,且制出来的墨锭价格相对较高,并且在使用之前需要研磨,费时费力。随着工业化生产的扩大,流水线生产的墨汁逐渐代替了以前手工制作的墨锭。现代墨汁制作的方法与明清时期手工制作的墨锭大同小异,只不过是少了固型这一步。但是现代墨汁和墨锭的区别是原材料的不同,因所用的烟与其他辅料不如明清时期的质量好,故而墨汁的品质要差了很多。

为了满足过大书法爱好者的需求,一般都是用一些市面上常见的原材料经过机器的加工做成。墨色既不乌黑,也没有光泽,只能是作为一种练习时的替代品而已。如果想要创作好的作品,还是需要用古法所制成的墨锭去研磨使用。

市面上质量比较好的墨汁有“一得阁”和“曹素功”两种,这两种价格比一般的墨汁要好很多,同时价格也要贵一些,一瓶正宗的“一得阁”大概在30元左右,“曹素功”要在35元左右。不过“一得阁”的仿品比较多,也就是造假的比较多,尤其是那种大瓶装的,大概10元2斤的,根本就无法使用。笔者个人比较喜欢“曹素功”,书写时无论是墨色浓淡还是光泽度都比“一得阁”要好一点。

另外,如果遇到好的墨锭是可以收藏的,毕竟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收藏的行列。正如笔者在前文中所说的“黄金易得,李墨难求”。一块古墨或者是一块上等的墨锭,对于真正的文人来说和无价之宝没有什么区别。根据2014年5月5日的一次拍卖会,最高的一方明朝的古墨单价是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