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乱世、亡于盛世:聊聊府兵制的前世今生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兵制发达的国家,兵制是由军队组成的,它服务于统治阶级,体现着统治阶级的统治意志,随统治阶级的兴亡而改变。一个国家兵制的发达与否,往往决定着这个国家的命运。兵制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演变着,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更加深刻的内涵,兵制可以说是古代生产力进步的表现之一。

生于乱世、亡于盛世:聊聊府兵制的前世今生

早在夏商时期,军队制度就已经初具规模,夏商周时期的人已经有了部队的概念,部队的长官称为“师长”,作战时配有分车兵和步兵;周朝的兵制更加完善,并规定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同时贵族们也根据周礼的等级安排,拥有自己的军队,他们的军队在外敌入侵时帮助周天子,以步兵和车兵相配合,击退敌人。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兵制,使魏国在战国初期崭露头角在短时间内称霸中原。

而秦国在商鞅变法后实行军功爵制的兵制,以杀敌的数量作为奖惩的标准,最终使秦国的军事实力迅速强大,在短短的一百多年内迅速一统天下。兵制制度的发展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就是在乱世中发展迅速,在盛世中往往趋于稳定,甚至衰亡。而从西魏开始兴盛,经历了从北周到隋唐三代的府兵制,就是以这种模式发展的,府兵制。为什么会在乱世中生存,而在盛世中灭亡,下面就来深入探讨一下。

府兵制”到底是啥?它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的

府兵制是中国兵制制度的又一大改革,它最早起源于北魏末年,公元523年,由于时局的动荡不安,北方六镇之一的沃野镇发生叛乱,镇民们杀掉了镇上的守将并举起造反大旗,很快攻下了武川和怀朔两座重镇。此时的北魏朝廷陷于内乱之中,数次兴兵讨伐无果,叛乱逐渐扩大到了几乎整个东北和西北地区,又波及到山东、河南等中原地区,局势一发不可收拾。

北魏朝廷迫不得已启用尔朱荣平定了叛乱,尔朱荣在此之后独揽大权,随意废立皇帝,北魏孝庄帝杀死尔朱荣后,又被其部下所杀,经过一系列的内斗后,高欢杀死尔朱荣氏族,逐渐控制了北魏,也使朝局趋于稳定。而最初的世兵制已经不适应国家的发展,于是府兵制应运而生。

生于乱世、亡于盛世:聊聊府兵制的前世今生

一、宇文泰:“弑君者”的创新,鲜卑人和汉人的“PK”

府兵制并非起源于隋朝,而是在隋朝的时候完善,府兵制的发明者是西魏的大臣宇文泰。西魏是由北魏分裂过来的,公元534年,宇文泰杀死了北魏的孝武帝,建立了西魏王朝。宇文泰将豪强地主和关陇门阀的私人武装全部收归中央,极大的增强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并且将鲜卑部落原有的兵制与汉族原有的兵制相结合,逐渐形成新的兵制。

府兵制是在开府的基础上实行,由六柱国统领,柱国监督开府大将军,开府大将军监督开府将军,每个开府将军率领一支军队,由此形成的府兵系统。府兵的编制内人员都为鲜卑人,他们不用缴纳赋税,不用编入户籍,全家编入军籍,享受极高的社会待遇。

北周丞相宇文护专权,曾经杀害过三位北周皇帝,周武帝宇文邕继位后韬光养晦十二年,最终杀了宇文护,宣布“朕即天下。”他掌权之后开始对府兵制进行改革,由于最初的府兵制成员是由地主豪强和关陇门阀的私人武装演变过来的,所以他们对皇帝的忠诚度并不高,反而像当年秦国的老世族豢养的家臣一样,只听命于自己的主人,甘愿做他们的鹰犬,这样的兵制下交出来的兵是无法用在战场上的,因此周武帝上台后,首先削弱了府兵统领的权力,使他们“靠边站”,让所有的兵士全部听命于皇帝,加强对军权和皇权的控制。其次府兵制中的汉人不能进入军籍的规定也被打破,周武帝将府兵招募的范围扩大到了汉人,使汉人和鲜卑人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生于乱世、亡于盛世:聊聊府兵制的前世今生

二、木兰原来是贵族,《木兰辞》中的隐藏“技能”

《木兰辞》是中学课本上一篇人们耳熟能详的文章,它讲述了木兰代父出征,浴血沙场的故事,而《木兰辞》的很多描写中,我们都能看到府兵制的影子,这也是后世史学家对府兵制研究的珍贵史料。《木兰辞》中说:“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从中可以看出府兵制的影子,“军贴”指的是被编入户籍的兵士接受可汗的军令,他们闲时在家种地,打仗时要应征入伍。“可汗大点兵”,说明皇帝已经有了统领军队的权力,这时的府兵已经完全听从皇帝的调令,而不是依附于私人。“卷卷有爷名”,则能看出木兰家是很有地位的,因为她的时代处于北魏末年,只有鲜卑人中身份比较高的人,才能进入开府服役,汉人是不能进入的。

吕思勉的书中曾经写道过:“行军所用牛马,魏制亦出自民间。”在府兵制度下,军队需要自己购买物资,而不是国家统一发放,这是典型的府兵制特征。《木兰辞》中也写道:“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由此可见,府兵制选拔士兵,不仅给予他们崇高的社会地位,同时他们也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木兰辞》中有一段对木兰凯旋归来时的描述: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的“策勋”是北齐和北周时期特有的勋官制度,“策勋十二转”则是最高的上柱国等级凭借卓越的战功而升迁,也是府兵制的一大特点。

三、盛世繁华,有我陪伴

虽然北周武帝让很多鲜卑姓的汉人改回了汉姓,也让他们进入府兵之中,但是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民族矛盾还是存在的,并且时常被激化。隋文帝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后,下令所有汉人都回归汉姓,在府兵之中不分胡汉,于是中原文化又回归了正轨并且与胡人文化相结合的府兵制,极大的提高了士兵们的战斗力,兵制的发达也推动了国家的统一,隋朝在短时间内结束了五胡乱华以来天下分裂三百多年的局面,这与其发达的兵制有着密切的关系。

隋朝府兵制的特点是,寓兵于农、兵民合一。隋文帝把军人编入了民户,这就使得他们在身份上既是军人受开府管辖,又是农民,要种地交税。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每个人都可以分得一块土地。这种做法可以把这些人束缚在土地上,通过劳动来减轻国家的经济负担,从而减少政府的军事支出。

隋朝继承了唐朝的府兵制,设立了折冲府,将府兵归于折冲府都尉管辖,并规定府兵可以在设府的地点,随时充入府兵。唐代三年点兵一次,在开府中的士兵需要服役四十年左右,从血气方刚的小伙子时进入府中,古稀之年方可退出。府兵由各地的军府管理,大致实行的还是隋朝时期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最多在农闲时再添加一项练兵科目,让他们强身健体。皇帝把全国的户口分为九等,在这九等之中选拔出上等和中等士兵作为兵源,另立军籍,这些士兵的职责就是要定期在宫中戍守,战事稍忙的时候去边关戍守,战争结束后,为了避免他们拥兵自重,随即解散回家。在唐朝初年,府兵的社会地位还是和从前一样,只不过汉人和鲜卑人可以享受同等的社会待遇了,他们按照在战场上杀敌的多少获得“策勋”,如果不幸阵亡,家属也会得到丰厚的抚恤金。

生于乱世、亡于盛世:聊聊府兵制的前世今生

府兵们在唐朝初年直至唐朝中期,都是对国家有功的,由于边境的不安定,他们经常在边关戍守,更有甚者一守就是几十年,这些府兵为国家边疆的安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他们曾经跟随唐太宗李世民南征北战,李世民也自豪的说:“我徒兵一千,可击胡骑数万”,可见府兵的骁勇善战。唐朝初期国家能迅速安定,外敌不敢入侵,国家才能安心发展经济,迅速强大起来,这一切都与府兵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开元盛世:轻轻的我走了

府兵制是以均田制作为经济基础的,而自从唐高宗李治开始,由于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均田制开始土崩瓦解。由于唐朝分给府兵们的土地,大部分都是荒地和其他占领的土地,而地主阶级的土地却并没有被动摇,因此大地主阶级兼并土地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很多士兵承担不起沉重的赋税,他们即是兵也是民,平时还要自己负担军费,再加上土地兼并使他们濒临破产,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赖以生存的口粮,于是府兵逃兵的现象在唐朝武周时期到唐玄宗时期愈演愈烈,形成了“折冲诸府无兵可交”的尴尬局面最终随着均田制的彻底瓦解,府兵制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开始向募兵制转变,士兵开始长期在军队服役,并享受国家的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服役人员的压力,逃兵的现象开始减轻,士兵们逐渐回到土地和军队中,又形成了一支新的军队。

生于乱世、亡于盛世:聊聊府兵制的前世今生

总结

府兵制的出现迎合了时代的潮流,它早期使国家政局趋于稳定,兵农合一的兵役制度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提升了国家的经济水平;中期跟随皇帝南征北战,担负守卫边疆的重任,为国家的安定立下了汗马功劳;晚期虽然濒临消亡,但仍然是古代兵役的一个闪光点,是现代军队值得学习的楷模。

生于乱世、亡于盛世:聊聊府兵制的前世今生

无论何时,都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由兴盛到灭亡是自然规律的使然,谁也逃脱不了,府兵制的前世今生,还值得现代人仔细研究,将其中的精华运用到现代军事制度上,建立起一支战无不胜的中国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