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读,陪读,元朝平民子弟,为何对“陪人读书”如此趋之若鹜?

从古至今,中原王朝一直都有开设国子学,将国子学作为最高学府的习惯。元朝政府的统治者虽然是少数民族,可在入主中原之后,同样也开设了属于自己的国子学,用来教导少数民族大官僚跟大贵族的子弟

在这种情况下,无数人做梦都想成为国子学的伴读,更有人绞尽脑汁的要成为国子学的学生。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跟今天的学校相比,元朝国子学的入学条件是怎么样的,又具有怎样的魅力,让这些人趋之若鹜呢?

伴读,陪读,元朝平民子弟,为何对“陪人读书”如此趋之若鹜?

一、伴读生

至元八年,忽必烈下诏开设国子学,国子学从此成元朝高级贵族子弟的学校。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更好的教导这些贵族弟子,国子学的第一任祭酒许衡采用了伴读方法,扩充国子学学生的数量,让这些人陪伴贵族子弟进行学习。

这些伴读不仅能帮助这些贵族子弟的学习,更是在学校之中形成了一种小社会,让这些贵族子弟们得到一个逐渐学习的机会。同样的,若是想成为国子学之中的伴读,条件也是异常的艰难。

对伴读资格的限制

第一,元朝政府对伴读的年龄具有极为严格的限制。国子学要求学生的年龄在十五岁以上,考虑到伴读主要是负责陪同贵族子弟进行学习的,再加上古人的寿命普遍不是很高,十五岁其实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年龄。

第二,作为元朝政府的最高学府,国子学招收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而且元朝规定的人数不仅仅是单纯的规定人数,而是根据民族来规定人数,比如“蒙古五十人,色目汉人五十人”等等,不过虽说国子学按照民族规定了人数,不过从数量上来看还是比较公平的,民族并不是主要要求。

不过,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国子学毕竟是元朝的最高学府,每年教导的学生的数量其实非常有限,往往是少到十几人,多也不过四百人,人数相当有限。本就有限的人数,结合上民族的限制,想进入国子学的难度被提升到了一个极为惊人的地步。

伴读,陪读,元朝平民子弟,为何对“陪人读书”如此趋之若鹜?

二、陪堂生

除开伴读生跟贵族子弟之外,国子学之中还有一批来自于地方的普通学生。虽说开始的时候元朝开设国子学是为了让贵族子弟们进行学习,可实际上因为元朝本身做官根本就不重视科举水平,读书跟做官并无直接关系,因此大多数大贵族的子弟都是不会参加国子学的。

在这种情况下,国子学宝贵的名额也就被空缺了出来,让地方上的一些普通学子得到了进入国子学的机会。而像是这种来自于地方上的学生,就被称之为陪堂生。跟伴读生相比,想成为一名陪读生明显会变得更加的困难。

1.对陪读生的限制

第一,人数跟资格限制

通过“设监学以教贵游之 子弟 ,拔田里之秀民使受业其间 ,满百人即止 。取之如此其难也。”我们就不难看出,想得到一个名额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而且不仅是名额有限制,还必须要“随朝三品 以上官得举凡民之俊秀者人学 ,为陪堂生伴读。”

也就是说,若是想成为一名这样的学生,光你自己优秀是没用的,更重要的是必须得到高级官员的推荐,光是这样一条资格上的限制,就不知道刷掉了多少比较下层的学子。

第二,待遇的截然不同

跟伴读生不同,这种学生属于自费学生,待遇跟伴读截然不同,学习期间需要的费用都需要学生个人支付。通过这种对人数,资格跟学费上的限制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成为一名国子学的学生,除去个人的素养之外,更是对家庭的背景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

伴读,陪读,元朝平民子弟,为何对“陪人读书”如此趋之若鹜?

那么,为什么这些地方上的优秀人才都想方设法的想要成为国子学的学生呢?除开这些条件之外,所谓有付出自然就有回报,这些学子既然愿意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那么这些学子到底是想从国子学之中得到什么东西呢?

2.合理的晋升途径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伴读生的地位还是要比陪读生高出很多的。从地位上来看,伴读生其实更像是国子学之中的助教,不仅是公费生,而且还可以通过岁贡成为国子学的官吏或者是老师,就此走上仕途。

也就是说,伴读生跟陪读生之间其实是存在着实际差距的。不过,在国子学之中,地位并不是固定的,所有的陪堂生基本上就有成为伴读,改变自己地位的机会。或者说,对国子学的大部分陪堂生来讲,他们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就是成为国子学的伴读生。

只要是成为国子学的陪堂生,就有机会在国子学的阶层之中更进一步,这种鲜明的晋升途径,无疑吸引了当时的众多学子.

伴读,陪读,元朝平民子弟,为何对“陪人读书”如此趋之若鹜?

3.稳定的仕途途径

元朝曾经一度中断科举,断绝了下层学子成为官员的道路。元朝的选官制度很多时候看中的都是学子的出身而不是本事。在这种情况下,拥有稳定岁贡制度的国子学成为了很多学子唯一进入仕途的途径。

国子学的岁贡,最开始的时候按照的其实是进入国子学时间的长短,后来被修改为积攒足够的积分,每年都能有四十个极为稳定的名额,而且最少也是七品左右的官员。对广大学子来讲,岁贡无疑是进入仕途一个极为稳定的途径。

不仅如此,即便是后来恢复了科举制度之后,国子学仍然是科举考试录取的重要对象,每年都有大量国子学的学生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可以说,国子学就是一个进入仕途的快捷方式。

伴读,陪读,元朝平民子弟,为何对“陪人读书”如此趋之若鹜?

4.结识其他才俊的机会

作为整个元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之中不是蒙古贵族,就是来自于各地的青年才俊,对想要当官的学子们来讲,进入国子学,就给自己争取到了一个结识其他才俊的机会。

在封建社会的官场之中,这样的关系网无疑是极为重要的。更别说,元朝本身存在着不同民族之间的登记制度,虽说元朝统治者已经是尽量争取不以民族区分不同等级,可这种民族之间的差距还是存在的。

对汉人学子来讲,国子学就是一个结识蒙古族贵族子弟的最好机会,有了这样一层同学上的关系,在这些学子进入官场之后,也能变得更加的顺利。

根据上面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虽说想进入国子学其实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可当进入国子学之后,这些学子们也能得到极为惊人的回报。不论是每年稳定的岁贡还是等到进入官场之后的关系网,这些东西都能让元朝时期的学子们将国子学奉若神明。

国子学入学条件如此困难的原因。

究其原因,国子学入学要求高其实也是有原因的,接下来我们就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看一看国子学入学的条件为何会如此困难。

第一个原因,就是元朝当时的社会原因。元朝曾经一度取消科举考试,完全依靠出身选拔官员,在这种情况下,每年稳定进行岁贡的国子学自然就成为了很多人心目之中的圣地,入学的条件自然跟着就被提高了上去。

第二个原因,自然就是国子学本身的地位,国子学本身就是元朝当时的最高学府,地位自然就要比其他的学校高出了不少而且国子学本身是给那些蒙古子弟提供的学校,作为一个贵族学校,国子学的入学难度自然会跟着水涨船高。

同样的,除去社会环境下的岁贡制度之外,国子学之中拥有在当时情况下十分出色的关系网跟条件,正是凭借着本身十分出色的的条件,结合当时的实际背景,国子学最终成为了当时所有人心目之中的最高学府。

伴读,陪读,元朝平民子弟,为何对“陪人读书”如此趋之若鹜?

总结

元朝的国子学,开设的本意其实仅仅是通过开办学校的这种方式,为元朝的贵族弟子们进行教育,最终巩固元朝的统治。国子学开始的时候就是不折不扣的贵族学校,不论是伴读还是陪堂生都仅仅是国子学的副产品罢了。

从国子学的入学条件我们不难看出,通过极为苛刻的条件限制,国子学将自己的入学人群集中在了一个比较高级的人群之中,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出了当时的青年才俊。不过这些青年才俊最后也大多数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到了元朝的官场之中。

伴读,陪读,元朝平民子弟,为何对“陪人读书”如此趋之若鹜?

就贵族学校的本质来看,元朝的国子学无疑是一种倒退。可是,从国子学产生的影响来看,国子学为元朝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还在某种方式上促促进了元朝民族之前的发展,对元朝国家的安定跟发展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可以说不愧是元朝的最高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