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来了,你知道清明节为何又祭祖又踏青吗?
今天是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又名“三月节”或“踏青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中国人民祭拜祖先的节日。但是大家知道清明节是由何而来的吗?习俗有何渊源?有多久的历史?
1.清明节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2.清明习俗由何而来
要谈清明习俗(踏青、郊游、祭祖、插柳,拔河,斗鸡等),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寒食节,又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天或两天。这个节日的主要节俗就是禁火,不许生火煮食,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传说,寒食节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外国19年,介子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重耳返国即位,即晋文公。介子推便背着老母,躲入绵山。晋文公前往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烧山,想把介于推逼出来。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地下令把绵山改称介山(即山西介休县境内的介山),又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关于这个传说,还有一首诗流下了,放给大家品鉴: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其实,寒食节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节不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换取新火。)
具体史料见:《周礼秋官司煊氏》
寒食节习俗有:上坟、效游、斗鸡、荡秋千、打毯、牵钩(拔河)等。《唐书》记云:“开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荆楚岁时记》:“(寒食)斗鸡,镂鸡子(鸡蛋),斗鸡子。”
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寒食节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清明节也就有了现在的这些习俗。
3.为什么会有这些习俗
首先,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根据史料,早在战国时期扫墓之风已经十分盛行。追根溯源是中国文化祖先崇拜的一部分,也代表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怀念。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了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
这是每个人中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对逝者的怀念,更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情感体现。
这里是茶馀看历史,关注我,让我们一起茶馀看历史。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原创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