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打济南,粟裕拟作战方案,复电后粟裕感叹:主席真雄才大略!
济南战役是华东野战军对国民党军重兵守备的济南进行的大规模攻坚战。此战 ,国民党军王耀武、庞镜塘等23名高级将领被人民解放军俘获,标志着我军转向对坚固设防的中心城市进行决战性攻坚战,从此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济南战役
济南战役前夕,粟裕就对济南攻守形势作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济南战役要么先攻占济南,要么先转到外线进行大规模歼灭战。"

济南战役要图
1948年8月10日,经过在地图前的仔细研究,粟裕向军委提出了3个战略方案,供军委参考。军委收到后,立即展开研究谈论,而粟裕也在进一步地细化三种方案,以比较哪种方案最为可行。
每到策划打仗,粟裕都会在脑子里进行无数次的推演,分析可能出现的局势,经过反复斟酌,他觉得自己提出的第3种方案更加可行,即:"攻占济南与打援同时进行,但应有重点配备与使用兵力。"

济南战役
8月12日,临近黄昏,毛主席为军委起草复电,收到电报后的粟裕伏案研读起来。毛主席表示,方案军委正在考虑中,等到粟裕他们拿出更详尽的方案之后,他们再正式答复。同时,毛主席也发来一些军委看完粟裕3种方案后的初步感想,以作为粟裕他们的参考材料。
毛主席首先对济南战役可能出现的结果做出预估,他说:"9月作战,预计结果有3种可能。第一,打一个极大的歼灭战;第二,打一个大的但不是极大的歼灭战,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分但不是大部分援敌;第三,济南既未攻克,援敌亦不好打,形成僵局,只好另寻战机。"

济南战役
毛主席提出的三个结果,和粟裕的看法相一致。只是粟裕自信地认为不会形成第三种情况,他认为,只要部署得力,执行到位,要么是攻下济南同时大规模或小规模地歼灭援敌,要么就是攻下济南,敌人无奈后退。
此后,军委和毛主席又对"攻济打援"方针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使之更加完备。他分析了粟裕的第三种方案:"你们第三方案之目的,是为了争取第一种结果。其弱点是只以两个纵队占领飞机场,对于济南既不真打,而集中11个纵队打援,则援敌势必谨慎集结缓缓推进,并不是真援。如果敌人不是真援济南,我军就得中途改变计划,真打济南,期间浪费的时间和援敌推进的距离可能对战局产生一定的影响。"

济南战役
随后,军委和毛主席明确指示:"我们目前倾向于攻城与打援分工协作,以达既攻克济南,又歼灭一部援敌之目的。"这和粟裕这几日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军委指出:"我们不是要求你们集中最大兵力,不顾一切硬攻济南,这样部署是很危险的,敌人到时增援的部队很多,我部不一定能全部阻击,若战局出现突变,到时攻占济南就可能面临失败。作战目的,主要是夺取济南,其次才是歼灭一部分援敌,应该重新研究兵力部署。"
读到这里,粟裕放下电文,看着地图,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而后,他又看了毛主席给到的一些建议:"你们集中6至7个纵队,不但能阻住援敌于适当地区,而且能歼灭其一部分,至少能保障攻克济南。"

济南战役油画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给出指示:一切正规兵力均应位于正面,要事先构筑阻击工事,先求阻击,然后寻机歼其几部,不要事先就安排绕后夹击、从侧面进攻等战术。
读完军委和毛主席的电文,粟裕无比感慨,毛主席切中要害地说出他提出方案的漏洞,并能给出修正建议,用上6至7个纵队,既能阻住援敌于适当地区,又能原计划打援的4至5个纵队用于攻城,缩短战役的时间,达到攻城目的。

粟裕在前线指挥
粟裕拿着电文,久久不愿放下,细细品读,他的很多战略思想都是在战斗中一步步提炼出来的,毛主席建议中透出的作战思想深深地吸引了他。
良久,粟裕放下手中电文,感叹道:"毛主席真乃雄才大略啊!"
文/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