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亘村伏击战,成世界经典战术,卫立煌沮丧感叹:还是你们厉害!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担负着创建抗日根据地、钳制与消耗日军、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发展壮大自己的基本任务,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的战略方针。
在与敌人的斗争中,129师师长刘伯承将伏击战术运用到了极致。他策划的在山西平定县七亘村对日军的伏击战斗,被英国军事家列为世界十大经典战术之一。
1937年9月下旬,侵华日军大举进攻山西,在忻口遭八路军和国民党军第二战区部队有力阻击,被迫改由正太路西进。10月,国民党守军未能阻止日军的进攻,晋东门户娘子关失守。
卫立煌给刘伯承打电话,通报失守的消息。刘伯承安慰他说:"我们在七亘村已经报复了鬼子一下,打死他们三百馀人,抓了三百多匹牲口。"
"看来还是你们的游击战厉害啊!"卫立煌有点沮丧的感叹道。
刘伯承口中的报复,就是发生在七亘村的第一次伏击战斗。
1937年10月26日,日军辎重部队在200馀步兵、骑兵掩护下开始西进,刘伯承早已经命人在必经之路七亘村设伏。等到日军进入伏击圈后,伏击战士按照既定计划展开攻击,日军大部分被歼,残部逃回测鱼镇。此战,八路军共毙伤日军300馀人,缴获骡马300馀匹和大批军用物资。八路军伤亡只有10馀人。
为了证明八路军没有说大话,刘伯承特意把战斗中缴获的日军战马、军刀、大衣等战利品拣出一部分,专程送给卫立煌。
卫立煌出于好心,就劝刘伯承也赶紧撤退,避免被日军缠住。
刘伯承却很自信地说:"不着急,我们还要再打一仗!"
在之前的中国军事术语中,没有伏击一词,只有埋伏,但是埋伏表意太多,对刘伯承的战术概括得不准确,所以,他用"伏击"这个词。
刘伯承认为:"伏"是手段,"击"是目的,在当前敌我形势下,我军应该结合地理优势,打伏击战,而且现阶段应该主要以打伏击战为主。可见,他对伏击战的领悟有多高。
就是凭借着对伏击战这份独特的理解,刘伯承决定再在七亘村打一次伏击战。
刘伯承根据日军第20师团正向平定进犯,急需补给的情况,判定退至测鱼镇的日军辎重队将沿原定路线继续西进,遂决定在七亘村再次伏击日军。
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他认为日军一向狂妄自大,不可一世,丝毫不把八路军放在眼里,会认为八路军不会再在原地设伏。这一判定与当时日军指挥官的真实想法如出一辙,日军认为,他们在七亘村被伏击过一次,八路军肯定想不到他们会再次走同样的路线。
为了将戏演得逼真一点,刘伯承命令七七二团三营当着日军的面佯装撤退,以造成七亘村无兵把守的假象。果然,日军探子回去报告说八路军已经撤走,可以计划行军。
三营的人在日本人走后趁夜悄悄地潜入七亘村,开始准备伏击。指挥伏击的还是王近山,设伏区域也略作变动,第一次伏击时是在七亘村南,这一次选在了七亘村西。
10月28日上午,日军辎重队再次沿之前的路线向七亘村开来。
虽然情报里显示八路军已经撤退,但是日军还是比之前谨慎了不少,不仅人数增加了不少,还派出骑兵在前面探路,对于可能藏匿八路军的地方都用枪扫射或者用手榴弹炸,确保安全之后,才通知后面辎重部队前进。
情况有变,王近山马上上报陈赓,陈赓立即派出两个营火速前往支援。
战机稍纵即逝,王近山眼看日军就要走出伏击圈,而增援部队还没到,他当机立断,下达了攻击命令。
王近山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组织火力对辎重队进行分割。可惜敌人太多,自己的人数无法对敌人形成合围,增援部队又来得太晚,失去了全歼敌人的机会。
战至黄昏,日军得以突围,一部向西窜逃,大部分则向东退回测鱼镇。据七七二团的上报数据,此战共打死日军100馀人,缴获骡马数十匹,八路军伤亡20馀人。
听到消息的卫立煌打来电话祝贺:"你们这仗打得真解气啊,打得好,打得妙啊!"
此战为129师进入太行山的第一场胜仗,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抗战军民的斗志。
文/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