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战役,粟裕留下美式武器、释放俘虏,还写封信:来者不拒
1944年12月27日,粟裕离开苦战多年的苏中,带3个团南渡万里长江,与已转战江南的王必成会师于浙江长兴,所属部队整编为3个纵队。之所以用"纵队"番号,是他为了让对手摸不清虚实的巧思。

1945年1月,粟裕作出进军敌后部署:先以一部进入天目山支脉莫干山地区,而后深入杭嘉湖,打通与浦东、海北的联系,再向浙东发展。
2月10日夜晚,正是传统的农历新年前夕,浓云密布,雨雪交加,日伪军和国民党军都沉浸在节日的欢腾中,粟裕下达了出击命令。麾下虎将、1纵司令员王必成随即兵分3路,在陶勇3纵所属7支队掩护下,出其不意,闪电般地进入莫干山区。

两天后,陶广看准机会,突然猛攻位于孝丰的新四军掩护部队3纵7支队。支队相当于团,7支队也就是车桥战役中担负主攻的7团,是苏北远道而来的"客军",陶广一次便集中了5个团,兵力对比是5比1,因而踌躇满志,认为两天便能轻松解决战斗。
粟裕急电王必成日夜兼程,火速回师孝丰以北增援。两天后,他又命令陶勇带3纵的8、9两个支队投入战场。
未曾想,陶广的主力也不堪一击。

2月17日上午,赶到战场的王必成开始大展神威,一如猛虎扑食,又将62师184团残部击溃,很快占领孝丰城。第二天,他与陶勇珠联璧合,互相配合,还收拾了一部"忠义救国军"。
捷报传来,粟裕审时度势,下令停止追击,第一次天目山战役结束。
这是他南征以来的首次告捷,自卫反击一招制胜,共歼国民党军1700馀人,缴获数量不菲的枪支弹药,特别是有不少汤姆式枪、卡宾枪等美制新式武器,令新四军官兵大开了一次"洋荤"。

战后,粟裕发挥师范出身的文采,亲笔给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写信,让被释放的俘虏带回去,说"卑职率师南下抗日,正缺武器弹药,承蒙你慷慨解囊","你如愿再次相送,我仍来者不拒"。
名义上仍然是新四军和粟裕上司的顾祝同收到信件,自然五味杂陈,有苦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