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反导系统的"前世今生",已成世界最全面,但远非牢不可破
据美国导弹防御局此前消息,美军运用"萨德"系统首次成功拦截了一个模拟的中程弹道导弹,展示了"萨德"的潜力及其拦截并消除弹道导弹威胁的能力。"萨德"是美国全球反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可以兼容现有的"爱国者""宙斯盾"等导弹防御系统,共同构筑起立体化的多层拦截网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全面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并具备一定的防御能力,但远非牢不可破。
一、美苏角力的产物

苏联研制装备的洲际导弹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从20世纪50年代苏联研制装备洲际导弹以来,美国为了遏制苏联战略力量,开始研究反导系统,早期的"代表作"有"奈基-宙斯"和"卫兵"系统,它们均采用核弹头杀伤来袭弹道导弹战斗部,价格昂贵、核污染严重。"奈基-宙斯"系统研发于1955年,是美国反导系统的雏形,但没有成批生产和部署。"卫兵"系统是美国研制的一种分层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主要用于保卫"民兵"导弹基地。该系统于1963年开始研制,1975年10月部署完毕,但由于生存能力低、识别真假弹头的能力差、可靠性差、维护费用高等原因,部署4个月后就被关闭。

星球大战计划
随着全球弹道导弹数量的增大和攻击能力的增强,为了夺取战略优势,1983年美国国防部提出"战略防御倡议",也就是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凭借美国的经济优势和技术优势,发展一种由地面与外空多个分系统组成的多层次、多手段的战略防御系统,建立一个所谓的"天盾",对苏联来袭战略导弹飞行的全过程进行多层拦截。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冷战也随之结束,1991年,美国将防御的重点转为对付第三世界国家潜在的导弹袭击,"战略防务倡议"被改为"对付有限打击全球防护系统"。1993年5月,新一届美国政府进行了新的战略评估,宣布终止"星球大战"计划,转而执行"弹道导弹防御计划"。10年间,"星球大战"计划耗资从预算的330亿美元暴增至900亿美元,成为西方世界最大的研究项目。
二、美国全球利益的保护伞

海湾战争中的美军士兵
1991年1月海湾战争中,驻沙特阿拉伯美军宿舍大楼被一枚伊拉克弹道导弹击中,美军死亡28人,成为美军在海湾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这让美军深感海外驻军及其盟军面临弹道导弹威胁的严重性,成为美国政府发展"弹道导弹防御计划"的动因之一。该计划包含两个部分:一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主要用于在美国派遣有大量海外驻军和被其认为美军和盟国正在遭受导弹威胁的地区进行部署;二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美国本土部署,拦截3000km以上的中远程战略导弹,避免美国直接遭受来自敌国的导弹袭击。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2001年,美国又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合二为一,统称"弹道导弹防御系统"。2004年,美国正式在阿拉斯加州格里利堡部署地基拦截导弹。2010年,美国决定在欧洲分阶段扩大部署反导系统。两年后,又提出分阶段建立亚太反导系统的构想。2013年,美国再次调整导弹防御计划,决定在阿拉斯加新增14个地基导弹拦截装置,以应对未来远程导弹威胁。
美国发展"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包括上升段、中段和末段三层防御,陆基、海基、空基、天基拦截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覆盖全球的导弹拦截体系,以谋求反导的"绝对安全"。上升段导弹最易被拦截,但需要深入敌方,难度大。目前美国有高能激光的定向能系统、动能拦截器、无人机和天基激光拦截系统,但技术大都尚未成熟,未形成实战能力。中段是当前对来袭弹道导弹的最早可拦截时段,此阶段导弹飞行时间长、突防措施相对有限、可多次拦截且毁伤效果好。美国重点发展了地基中段防御系统和海基中段防御系统。末段是导弹到达目标区域上空附近,重返大气层,命中目标的过程,该段导弹处于俯冲阶段,速度很快、突防措施多、拦截时间短,因此拦截难度最大。目前这个阶段的反导技术最成熟,分为末段高层和末段低层拦截系统。末段高层除了"萨德"外,还有美以合作的"箭"式系统;末段低层则有"爱国者"PAC-3、"海基末段防御"系统以及"扩展中程防空"系统等。这些武器系统依靠来自陆、海、空、天的多源异构传感器组成的预警网提供目标信息,在指挥控制、作战管理和通信系统的统一协调和管控下,实现了网络化的全球一体化反导作战能力,成为世界上最全面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

爱国者导弹
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名为防御,却不仅仅是一面防御弹道导弹袭击的"盾",结合其强大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它将是具有战略打击能力的"矛",是一种攻防兼备的信息化作战系统。说到底,就是想使自己有单方面摧毁其他国家的威慑能力和实战能力,维护其在全球的政治、军事及经济利益。
三、"阿克琉斯之踵"
美国反导系统是迄今最为复杂、最为先进而又庞大的武器系统,但并不是牢不可破的"天盾",正如全身刀枪不入的阿克琉斯也有能被射进的脚踵。根据目前的研究,可采用多种策略来打破美国反导系统。

天基卫星群想象图
先发制人,打掉反导系统的眼睛和耳朵。侦察监视系统,即天基卫星群和地面雷达网构成的信息链路是反导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就像人的眼睛和耳朵。地面雷达一般都防护措施严密,摧毁很困难。但天基的卫星既是最关键也是最软弱的部分,是一种开放式的可随时进行打击的软肋,打掉它,可以降低反导系统的防御效率,甚至使其瘫痪。俄罗斯就研究了摧毁美国反导预警卫星的方法,以便战时戳破"天网"。
饱和攻击,反导系统双拳难敌四手。所谓饱和攻击就是发射比可能的拦截弹更多的导弹。反导系统防御范围宽广,针对某一局部区域的拦截总是有限的。如果在某个区域发射的进攻弹头多于拦截弹头,就会突破反导系统的极限。采取饱和攻击战略时可以利用多弹头手段,俄罗斯在白杨-M导弹上装备有3~4个分导式多弹头,还将SS-H-23型潜射弹道导弹的弹头从4个增加到10个。

SS-H-23型潜射弹道导弹
隐真示假,迷惑得反导系统头晕眼花。隐真示假主要是通过部署大量假目标或诱饵吸引防御系统以突破防御。诱饵可以是外观做得与真弹头极其相似的模型诱饵,也可以是诱饵相互之间以及与弹头之间在红外等特征上有细微差别,还可以是将弹头本身伪装得像一个诱饵,这些技术手段大大增加了反导系统的识别难度。
隐身术,让反导系统难觅导弹踪影。可通过改变导弹弹头形状,给弹头加装低辐射系数材料的表层或用液态氮冷却的防护罩,有效缩短防御系统雷达对目标的探测距离,进而减少拦截反应时间,使其突防措施更加有效。还有就是采用弹头机动,让弹头改变原有运行轨道,达到突防目的。

美国萨德反导系统
据美国人自己统计,其导弹防御系统测试成功率为55%,理想状态下拦截一枚弹头,至少需要2枚拦截弹,实战状态下拦截弹数量还要增大。这样的拦截成功率,外加各国不断推陈出新的突防手段,美国反导系统在实战中到底战力如何,还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