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将领开会,傅作义宣布和谈协议,会上一片沉默,突闻将军痛哭
北平和平解放,几家欢喜几家忧愁,解放军自是高兴的,兵不血刃,不用打仗就能拿下古都北平,蒋介石却是满腔怒火,自己任命的华北"剿总",最终还是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共军对抗到底,华北拱手让人,国民党力量再次受到损失。

而作为"当事人",北平城内的国民党军官们,都表现得死气沉沉,不得不接受和谈的这个事实。1月21日下午,傅作义召集"剿总"副参谋长以上官员及所属各兵团司令、军长开会。在会上,参谋长李世杰将和谈的经过大概讲了一下,让在座各级军官都能有所了解,同时,他还宣布了和谈协议。
听了和谈协议的内容之后,在座各位先是一片沉默,辛辛苦苦征战几十年,最终却是这般结局,任谁也没有想到。坚守的城门开了,部队也将会被解放军改变,他们的"好日子"也算到头了。突然,会议室竟然有将军哭了起来,心酸与愧疚杂陈。

16军军长袁朴放声大哭,嘴里还念叨着:"对不起领袖呀!对不起领袖呀!"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完全没了一个当军长的样子。傅作义也不阻拦,任由他们哭,谁心里都不好受。
可是只知道哭泣和愧疚并没有用,他们在嚎啕大哭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口口声声忠于国民党,可真到了打仗的时候,谁心里不是有自己的花花肠子,只管自己利益,不顾他人死活。

蒋介石非常重视锦州,在得知林彪重兵围攻锦州,蒋介石当即下令,分东西线两路支援,想要在解了锦州之围的同时还能缠住林彪的部队,寻找机会予以重创。
东进的增援部队到了塔山之后,遇到了我军疯狂阻击,战斗打得异常激烈,双方你来我往,阵地始终被我军握在手里,为了快速突破我军防御,敌人调集猛烈炮火轰击我军阵地,山头都被削平了几尺,可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而相比东进的部队而言,西进的廖耀湘兵团则是另一番景象,廖耀湘接到命令后,百般不情愿,就在彰武、彰武台门、新民以西徘徊不前。每次蒋介石催促时,廖耀湘的回答不是"桥梁未架好",就是"正准备前进"。直到最后,蒋介石发了真火,廖耀湘才组织部队向锦州进发,却被拦在了黑山之外。
如果他们从一开始就心无旁骛地执行命令,我军在黑山的部队是否能坚持住?锦州之战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

相同的事情还有很多,就比如说傅作义的35军被围困新保安之初,援军104军攻至马圈,两军已经非常接近,眼看就要打通通道,可在这关键时刻,35军军长郭景云竟然和安春山怄气、斗上嘴了,原因更是让人啼笑皆非,只因为译电员把安春山那个"西部地区总指挥"头衔,译成了"西部收容总指挥"。两军交战,同一部队的军官不想着同仇敌忾,反而在这些小事上面斤斤计较,贻误战机。
他们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各种道理都是懂的,可就是不愿意让步,都心高气傲,谁也不服谁。令人惊讶的是,安春山后来在回忆录中表示,他就是不愿解35军的围,而是愿意35军败。如果当时有人知道他是这种想法,不管是不是35军,都不敢对他有所指望,更不敢轻易得罪了。

国民党各部队军官有嫌隙是众人皆知的事情,这和国民党军队的组成有关,国民党的中央军装备好、火力猛,又属"正统",无论是军官还是普通士兵,都觉得高人一等,看不起地方杂牌军。反过来,地方军队对中央军趾高气扬的样子深为痛恨。
最关键的是,军阀混战时期,中央军与地方军又大都打过冤家,彼此之间结有仇怨,虽然不能再打一架,但是如果能看到对方出洋相,甚至面临危险,那见死不救就是最好的谋略,既保全了自己的力量,又能让别人替自己复仇。
国民党中央军与地方部队结有宿怨,彼此之间如此这般还有些由头,可郭景云和安春山两人同为察绥军,也能在战场上闹成这个样子,着实令人唏嘘。

在解放军这边,他们也时常拌嘴,特别是在争抢任务的时候,也会想着办法地提高自己,"贬低"别人。在他们眼中,越是艰难的任务越是要抢,抢过去的是荣耀,也是使命。
比如说"攻坚老虎"的6纵17师,他们在攻城方面就是比别的队伍有能力,当他们的表现出的攻坚能力被首长发现后,号召各个部队都来向他们学习,他们自然是倾囊相授,可每到实战,别人总是比他们差一点,每次抢任务的时候,师长就会自豪地说:"你们不行,攻坚还得靠我们。"

其他部队也不管你有多厉害,都拼命地抢。这时候,他们"枪口一致对外",先想着法地让17师抢不到任务,之后他们再竞争。抢任务归抢任务,真到了任务确定之后,谁也没有怨言,打起仗来依然互相配合,相互支援,将团队的力量最大化。
不仅如此,可能战前两支部队首长还吵得不可开交,到了战场上,为了减轻对方压力,他们往往宁愿自己承受更多的压力,也不愿别人面临更大的风险。

反观国民党,则是另一番景象,有中央军时,地方军的战士总是想着让中央军先上,毕竟中央军的武器装备,后勤补给都是最好的,平时你们牛气,你们嚣张跋扈,不可一世,那打仗了你们也冲前面,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而都是地方军或者都是中央军的时候,他们又会区分主力和助攻,谁主力谁出力,谁主力,谁先上,主力可不是白当的。总之,每个部队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就是没有解放军争着抢着拿任务的景象。

有人曾说傅作义是"杀头将军",而不是"投降将军"。应该知道,战斗对象变了,格局也就变了,要换在抗日战争时期,相信无论是傅作义,还是眼前的这些"抹泪将军",大多都会死守军人气节,为民族大义死战到底。
文/T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