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军"英雄"秒变"贪污犯",四平敌首为何又成了新中国上将?
提起陈明仁,很多知道他的人都会联想到四平,国民党中,没有谁能像陈明仁一样,一个人的名字和一座城市联系得如此紧密。而这位在四平为国民党挡住共产党的进攻的将领,在1955年新中国第一次授衔时,居然被授予了上将军衔,这在国民党军中都是为数不多的。
陈明仁带兵守住四平,不料"英雄"转眼成"贪污犯"
守住四平让陈明仁声名鹊起,蒋介石为了达到政治目的,更是命人大肆宣扬四平之战中国民党的胜利。一次是1947年夏,这一次,鏖战四平的不仅有陈明仁,还有孙立人、廖耀湘,要说起功劳,也是三人协作的功劳,另一次守住四平,只有陈明仁带兵在四平城内坚持,也因为这样,他几乎一个人独占守住四平的大功。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陈明仁在军事指挥上,确实有两把刷子,可以说在东北黑土地上,陈明仁混的风生水起,这时候,对他看看不顺眼的人就开始动小心思了。
作为蒋介石的嫡系,陈诚不愿意看到陈明仁在军中的威望一步步提高,他说陈明仁守四平时用大豆、面粉做工事,乘机贪污,于是,陈明仁被撤职。陈明仁还在战场上研究怎么对付解放军,收到消息后就傻眼了,自己刚获得不久的"青天白日"还没戴热乎呢,自己又被当成了"贪污犯"。
再次出山,"守城专家"选择白崇禧
陈明仁撤职而未查办,随着战事的进行,国民党缺少能打仗的将领,蒋介石又想到了陈明仁,只是陈明仁已经不再相信陈诚和蒋介石,不想在他们身边,不然,没准哪天又给自己安排个罪名。
其他各势力也都急需能挑起大梁的军事人才,于是,纷纷向他生出橄榄枝。刘峙与杜聿明、胡宗南、白崇禧都让他去任职,经过再三思考,陈明仁选择了白崇禧。
白崇禧知道陈明仁能打,就给他挂个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再兼29军军长,"小诸葛"还是表现出了很大的"诚意"的。只是在这份"诚意"后面,更多的是自己的小算盘。他觉得,陈明仁之前被蒋介石、陈诚抛弃过,现在自己给了他机会,给权又给兵,就如同雪中送炭,陈明仁肯定一心一意帮着自己,守护住自己的城池,毕竟陈明仁这个"守城专家"在城市防御战上面颇有心得。
为毛主席"划船",陈明仁荣获上将
陈明仁是程潜的学生,程潜也知道陈明仁的秉性和能力,想要拉上他一起为毛主席"划船"。既避免了陈明仁在国民党这条道上走到黑,也能为共产党争取一份力量,寻得一员虎将。
别看程潜平时表现得宽厚和善,真到了认真的时候,他手下一群脑瓜子灵活的人总能想出一些好办法来。为了让陈明仁回到湖南,他们就派能与白崇禧搭上话的刘斐去对白崇禧说明湖南的重要之处:湖南身处湖北和广西中间地带,又是武汉的后防,进可攻退可守,应该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同时,刘斐又向白崇禧吐露"真心",说程潜只是一个老头子了,担当不起此大任,手下无人能够胜任,看过来看过去,只有陈明仁比较合适。
听了刘斐的建议,白崇禧也大为赞同,在他眼中,陈明仁现在是在为他做事,能够控制住这么重要的地方,自然是好事。蒋介石也认为陈明仁可以前往湖南,他和白崇禧想的不一样,他认为陈明仁终究是国民党人,派他去湖南,可以帮助他监视程潜,避免他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每个人都打着自己的小算盘,陈明仁就是在"万众期待"下,回到了湖南。那次长沙绥署和湖南省党政军联席会议上,程潜在大致对当下时局作了讲解之后,便让陈明仁带头发言,没想到陈明仁话里话外都是"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南京说打我就打,说和我就和",一副蒋介石忠诚的走狗样子。
这让程潜心里咯噔了一下,难道自己看走了眼,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答案并不是这样,相反,陈明仁心里跟明镜似的,只是他在这种事情上,必须得非常谨慎才行。
他平时对当前局势也会做一些研究,大家都在为自己找后路,就连蒋介石也不例外。现在解放军气势如虹,打到湖南是迟早的事情,你蒋介石打点着行李准备去台湾,却要我陈明仁留在此处帮你挡住解放军,就算愿意挡,那也要能挡住才行。
当年在四平,自己绞尽脑汁,带着部队挡住解放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可即便是那样,自己也准备好了就义的准备,打到最后,已经将手枪摆在了桌子上,眼看就要举枪自尽了,谁知道解放军退了,四平保住了。
而眼下的长沙,且不说守城官兵能不能像四平一样精诚团结,单是解放军浩浩荡荡而来,就比以往更加令人难以招架。
在他拜访程潜时,程潜也不掩饰,直接说明自己的用意,让陈明仁自己决定。陈明仁倒是很痛快地答应,让程潜做主。话说得好听,陈明仁还是留有戒心,他不想站在台前来,只想站在后面,等到关键时刻自己再出手,这样,自己还有退路可言。
对于程潜所说的为共产党划船,陈明仁也有想过,但是他疑虑太多,不敢毫无顾忌地就相信共产党,毕竟自己当年在四平与共产党打得不可开交,共产党就能绕过他吗?
面对他的疑虑,毛主席曾给出指示,当时双方各自划船,都有自己的目的,只要能站在人民这边,为人民做事,就可以既往不咎,还可以予以重用。
再后来,就是共产党通过各种方式来打消陈明仁的各种疑虑,比如说要保住他的省主席和兵团司令,自己绝不是投降这类问题。
经过商量,最终都一一解决,他的合理要求都被尽可能地满足。最终,他参与了起义,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这在国民党起义军官中,都是极少数的,可谓荣耀之至。
文/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