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罗盛教舍己救人,险被定性为淹亡事故,后峰回路转追记特等功
1952年1月2日,元旦过后的第一天。清晨寒风凛冽,雪雾弥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141师侦察连的战士们,如往常一样沿着石田里村旁的栎沼河早操。旁边不远处,有一群小孩在结了冰的河面上玩耍。
7点左右,部队早操完毕,队伍回营房,刚刚走过河滩,突然听见了叫喊声。原来是冰面垮塌,有人掉进冰河里了。
一名走到队伍后面的志愿军战士飞步冲到河面上。他看见冰窟窿里泛着水花,便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这位战士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孩子们站在冰上,焦急地盯着冰窟窿。一会儿,水面上一阵晃动,伸出来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志愿军战士把孩子托上来了,孩子用两只胳膊扒住了冰,使劲往上爬。没想到"哗啦"一声响,冰塌了一大片……
后来,落水的孩子得救了,救人的志愿军战士牺牲了。被救的朝鲜儿童叫崔莹,牺牲的战士是141师侦察连文书,他的名字叫罗盛教。
一、战士舍己救人,却被定为事故
在那个特殊的岁月里,如果不是参加一线战斗而阵亡的战士,都要被当作非战斗减员的事故来处理,比如有的战士在巡逻过程中,意外被美军炸死,或者行军时跌下山崖摔死,不小心被山洪冲走,这些情况都被归入非战斗减员。
出现非战斗减员,就算事故,干部不仅无功,还会有过。轻则通报,重则包括连长指导员在内的相关人员,都要受到批评检讨,甚至降职免职的处分。
而像罗盛教这样在出早操时遇上突发情况,因救人溺亡,不仅已经理所当然地被视作违犯军纪造成的人员伤亡事故,连长和指导员联名向上级打了请求处分的报告,等待全师通报批评不说,至少有一人会被撤职或是降职。
事实上,师宣传科和直工科也是按照事故上报师首长的,战时工作庞杂,此时便无人再问。可后来发生的事情,却让此事有了新的转机。
二、朝鲜人民请愿,引起师长重视
正当连里准备安葬罗盛教的遗体时,一些闻讯而来的朝鲜村民却一致向志愿军部队请愿,要用朝鲜老百姓最高的礼节—用酒擦干净身体后,再用白布裹缠全身—来隆重地安葬罗盛教。
侦察连连长和指导员急得急挠头—把自己战士的遗体交给外国人安葬这样的涉外大事,连队哪里敢做主?
说来也巧,141师师长叶健民的车刚好在这个时候返回师部途径此地,看到朝鲜群众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情绪看上去还很激动,便让参谋人员下车打听一下。一会儿参谋人员回来报告说,师侦察连有个叫罗盛教的战士,为救一个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牺牲了。今天这些朝鲜老百姓自发地来到部队,是请求部队用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安葬这位舍己救人的年轻战士的。
叶健民感到这可能并不是一起普通的淹亡事故,否则不会在朝鲜群众当中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响,他立即嘱咐部下详细了解一下情况后再向他报告。
后来才知道,师直工科和宣传科在处理罗盛教事件的时候,主要是依据下级的电话报告给事故定的性。对此,叶健民当然是不满意的。他对两位科长语重心长地说:"机关干部办事情不能光听汇报、看报告,一定要有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不辜负广大官兵对我们的希望啊!"
回到师部,叶健民立即将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了时任师政委的彭清云同志。两个人经过商量,决定在重新向上级报告关于罗盛教这个正面典型的同时,在全师官兵中开展一次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教育,激发全体官兵高昂的士气和勇于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决定得到了其他几位师党委委员的一致赞同。
当天夜里,一份由师长叶健民、政委彭清云签名的有关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报告材料拟写完毕。与先前不同的是,"事故通报"变成了请功报告。
三、结局峰回路转,中朝共树典型
1951年夏天的抗美援朝战场上,刚刚结束第五次战役的中国军队遭受挫折,战士情绪冲动,加上水土不适,出现了焦躁不安的思乡情绪。
再加上志愿军有时迫不得已"就地筹粮",中国军队同朝鲜军民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诸多矛盾。
罗盛教救朝鲜落水儿童身亡的事迹,让政治敏锐的北京方面立即捕捉到了修复两国军民之间情感的极好契机。
于是,毛泽东最终亲自拍板决定,将罗盛教的事迹作为代表中朝兄弟般友谊的一个典型政治事件来处理,并立即着手大力宣传。
1952年2月3日,为表彰罗盛教的事迹,志愿军总部为罗盛教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称号。
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的通讯,对罗盛教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进行宣扬。
朝鲜方面对罗盛教的事迹,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了解此事后十分感动,他亲笔为罗盛教烈士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1953 年 6 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分别授予罗盛教烈士"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所获得的朝鲜方面授予的最高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