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首位喊出"向我开炮"的英雄被俘,后险被开除党籍军籍

60年代,电影《英雄儿女》风靡大江南北,影响了几代人,影片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当中非常壮烈的一幕,敌人已经潮水般冲上了我方阵地,而坚守阵地的志愿军以寡敌众,已经伤亡殆尽。此时,一个名叫王成的步话兵,他抱着和敌人同归于尽的必死的信念,拿起了步话机,对着我军炮兵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后跃入敌群,拉燃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英雄王成喊出的那句"向我开炮",迅速成为了那个革命时代的经典形象和经典口号,被广为传诵。

而电影"向我开炮"的事迹,正是取材于一篇通讯稿《向我开炮》中的英雄于树昌。不为人知的是,第一个喊出向我开炮的英雄并非于树昌,而是蒋庆泉。

阴差阳错,临阵顶替再立奇功

抗美援朝,首位喊出

1953年4月16日下午,志愿军23军67师正进行着第三次攻打"三八线"附近的石岘洞北山的战斗。67师步话机排1班的25岁战士蒋庆泉还在伤后休整中。他在此前的一次战斗中受伤并荣立三等功。

他本是师部直属的步话机员,4月16日快打仗的时候,原本要跟2营营长下连队的步话机员有事走不开,1班副班长谷德泰就问他伤好得怎样,去临时顶替一下。

蒋庆泉想也没想,一口答应下来。谁知道这一临时安排,改变了蒋庆泉一生的命运。

16日晚8点,蒋庆泉和王福臣一组随2营营长来到石岘洞北山。可是战斗没打多久,王福臣就被炮弹炸死了,蒋庆泉只好一个人背着步话机前行。

当时营长问5连剩下多少人,5连汇报还剩下20多个,连长和排长都死了。营长就叫蒋庆泉留下来联系炮火,等待4连、6连的接应和换防。

抗美援朝,首位喊出

随后发生的就是持续42小时的坚守,敌人一直没能拔掉这颗"钉子",它们始终钉在敌人的"脑门"上,敌人每次反扑上来,都要留下几十具尸体。

这主要是步话兵蒋庆泉的功劳,单靠阵地上稀稀落落几个人是不可能把敌人打下去的。每次敌人一攻上来,他就立即用步话机把敌人的位置、人数报告师指挥所,来得多,要重炮,来得少,就要迫击炮。我方的炮一开火,他一会儿叫向右或向左修正几米,一会儿又兴奋地喊:"打得好!打得好!鬼子被打得叫唤了,哈哈,又滚啦!又滚啦!"敌人逃跑时,我们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一样,一直盯住鬼子打。

打到第三天,阵地上已经没几个能喘气儿的了。蒋庆泉在战场上就是炮兵的眼睛,背着个步话机,在前沿阵地上观察,哪儿敌人多,就用步话机招呼后面的火炮往哪儿打,一打一个准。

这时,美国人再次发起了冲锋,蒋庆泉躲在碉堡里,从射击口一边观察敌人的位置,一边向指挥部报告。

抗美援朝,首位喊出

美国人也不是怕死鬼,他们顶着炮火,不顾死活地冲上了已经无人守卫的志愿军阵地。

蒋庆泉离敌人的距离越来越近,50米、30米、20米、10米……战斗打得相当惨烈,剩下的战士最后不得不退到碉堡里,除了伤员,就两三个人能打枪。

蒋庆泉没受伤,他不停地扯着嗓子呼叫炮火。他说往哪打,炮兵就往哪打,炮弹就打在他们碉堡附近。

后来,敌人离他们越来越近,就在碉堡外边10米的地方,围着志愿军打,用机枪封锁碉堡射击口。蒋庆泉就向步话机喊:"我们不撤了,也撤不下去了,就战死在这儿吧!快,向我的碉堡顶开炮!向我的碉堡顶开炮!"那时候他脑子里啥也不能想,就剩下一个念头,呼叫自己人的炮弹向他们开炮,和蜂拥而上的敌人同归于尽。

抗美援朝,首位喊出

和蒋庆泉保持通话联络的是67师师部指挥所步话机员、蒋庆泉的上线台陆洪坤,他一直就听见蒋庆泉在大喊大叫,同时听见蒋庆泉叫喊声的还有师部指挥所的首长和参谋们。

虽然不可能看见战斗场面,但从急促的呼喊声中,他们完全能够想象出战斗是何等的惨烈,蒋庆泉是在怎样险恶的状态下和美国人拼命。等听到对方声嘶力竭地喊出"向我的碉堡顶开炮"时,陆洪坤和他身边的同志们早已是泪流满面,不能自已了。

战斗一结束,蒋庆泉的事迹立即不胫而走,上上下下,热热闹闹,蒋庆泉的事迹一传开,大家无不被他的英雄气概所感染。这时,"向我的碉堡顶开炮"的口令已经官兵们的口头传播中简化成了"向我开炮"。

抗美援朝,首位喊出

当时师首长也以为蒋庆泉牺牲了,让政治部整理了他的英雄事迹,向志愿军总部作了报告,为蒋庆泉请大功。毫无疑问,已经"魂上重霄九"的蒋庆泉,这下就等着立大功,当大英雄了。

情况有变,英雄事迹合二为一

军报记者洪炉专门采写、整理了蒋庆泉的英勇事迹。拟写了一篇题为《顽强的声音—记步话机员蒋庆泉》的通讯稿。文章杀青,付排,眼看马上就要见报。谁知陡地就像有一盆冰水泼到烈火上,一下子冷气喷心,上面说,蒋庆泉出事了,不能宣传。

出了啥事?洪炉后来才知道,在板门店谈判桌上,美国人提供的被俘志愿军名单里,赫然出现了蒋庆泉的名字。

按照当时的规定,当了战俘,那就一切功劳苦劳全都没有了,剩下的只有一样:奇耻大辱!

蒋庆泉如同惊鸿一瞥,不可以再宣传。洪炉的文章,也就成了几页废纸。

抗美援朝,首位喊出

蒋庆泉已经用自己的行动完成了一个战斗英雄所必需的所有构成元素,偏偏他运气不好,自己呼叫来的炮弹没把他打死,反而把他炸昏后使他落到了美国人手里,成了一名战俘。

而且后半辈子就因为"战俘"这两个字,他应该得到的,一样没有,自己不想要的,却硬生生往他脑袋上扣。

蒋庆泉是四五月间出的事,到了7月停战前,仍然是在石岘洞北山的第四次战斗中,又出现了一个叫于树昌的步话兵,事迹跟蒋庆泉几乎一模一样。

于树昌知道蒋庆泉的事迹,所以这回遇到同样的情况,他也拿蒋庆泉当榜样,大声呼叫"向我开炮"。

但于树昌的运气显然比蒋庆泉好得太多,他自己用步话机招来的自己人的炮弹把自己炸了个粉身碎骨,而没有被美国人活着捉去当战俘。因为前后两人的战斗过程基本上一样,临死前喊的也差不多是同样的意思,洪炉就索性把第一篇写蒋庆泉的文章拿出来,两篇通讯集中到了于树昌一个人身上。

抗美援朝,首位喊出

很快,文章在《人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上一发表,反响大得不得了,全国各地的报纸,争先恐后,纷纷进行转载。

水落石出,向我开炮精神永存

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以后,蒋庆泉和6000多名志愿军战俘被交换回国。战俘们被送到归来人员管理处,每天的生活就是'认罪和检讨','不准讲功,只能讲过'。好在67师政治部为蒋庆泉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使他只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幸运地保留了党籍和军籍。这样的处理,是相当少的。

此后,蒋庆泉回家以务农为生,从不提及抗美援朝那段只能给他和家人增添羞辱的往事。

20世纪60年代的某一天晚上,蒋庆泉和妻子去公社看露天电影,放映的正是飘红全国的电影《英雄儿女》。

抗美援朝,首位喊出

蒋庆泉没有勇气坚持把电影看完就转身离去。

回家路上,他在黑沉沉的田野上号啕大哭,哭得妻子也陪着他抹眼泪。

"文革"中,蒋庆泉又一次被当作"政治死狗"弄出来"鞭尸"。公社院子里到处都是批他的大字报,墙上是,绳子上挂着也是。

面对人们的攻击,蒋庆泉说:"我从不认为自己是王成、是英雄,但我也不是狗熊;我的确曾经做过战俘,但我绝对不是叛徒!"

直到1981年的一天,民政局和组织部来了两名同志,宣布取消他的党内处分。也就仅此而已。那一天,在朝鲜战场上和美军战俘营里一滴眼泪都没流过的蒋庆泉,像个受尽母亲委屈的儿童一样,号啕大哭了一场。

抗美援朝,首位喊出

从1964年《英雄儿女》在全国公映开始,洪炉便尝试着用各种方式寻找蒋庆泉。他一直为蒋庆泉抱不平,他认为蒋庆泉是货真价实的活着的"王成",却因为被俘而被剥夺了英雄的荣誉与权利,甚至做人的尊严。他只知道蒋庆泉部队的番号,对他老家的情况全然不知。他当然也知道,23军的荣誉室里不可能为一名战俘保留一个位置和一份资料。

2000年,洪炉撰写了《关于王成原型》、《"向我开炮"的又一轶闻》、《呼唤"王成":你在哪里?》、《向我开炮—英雄故事后面的故事》等文章,寻找从未见过面的蒋庆泉。

2004年,在中央电视台《电影传奇》栏目中,被邀作嘉宾的洪炉再次呼唤"王成",说"向我开炮"的原型是蒋庆泉。

抗美援朝,首位喊出

正应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老话,自打蒋庆泉的事迹不胫而走后,效法者众,在同样的危急的情境下勇敢喊出"向我开炮"的志愿军步话兵,据统计竟高达47人之多!他们有的被炸死,有的至今依然活着。他们都是王成,却又都不能等同于王成。

历史的对错我们已无法评判。可喜的是,"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正作为我党我军宝贵的精神财富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