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1934年秋,树叶染黄,寒意渐浓,深秋的大别山区,一支红军队伍在鄂豫皖根据地与国民党军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这支队伍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

时间回到两年前的7月,中华大地正弥漫在战火的硝烟中。蒋介石纠集30万军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由于受到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的影响,红四方面军在战略上屡犯错误、节节败退,最终导致第四次反"围剿"失利,主力被迫撤离鄂豫皖苏区,向川陕边转移。留守的红75师和红9军27师合编,重组为红25军,在军长吴焕先和政委王平章的带领下,独立开展武装斗争。在随后的两年间,红25军先后在郭家河、长岭岗、斛山寨等战斗中取得胜利,消灭敌军万馀人,沉重打击了敌彻底消灭红军和根据地的气焰,并激发了全国反"围剿"斗争的士气。

然而斗争是极其艰难的,一方面主力的离去,导致鄂豫皖苏区的红军力量变得势单力薄;另一方面蒋介石趁此机会,更加猖狂进攻,采取"清乡"、"清剿"和"围剿"等策略,对根据地进行严酷迫害;再一方面,王明"左"倾错误路线还在施行,仍在错误地指引着25军的斗争行动,种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导致斗争形势日趋严峻。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时至1933年底,红25军面临着独立抗敌以来最为艰难的阶段。此时,国民党军集结20万重兵进行猛烈进攻。25军将士虽殊死抵抗,但面对敌军的雄厚兵力和强大火力,仍寡不敌众、死伤惨重,原有的6000馀人已减少至2000馀人。同时敌军采取分割包围策略,纵横的封锁网把根据地分割为几小块,互相联通不畅、物资补充不足,深重的危机如黑夜般袭来。

如何才能转危为安?是否还要固守于此?成为摆在身兼25军党委的鄂豫皖省委面前最紧迫的难题。在接下来的半年里,省委一方面带领将士继续坚持斗争;另一方面也在千方百计争取联系中央。时任宣传部长的成仿吾专程踏上远途,来到中央驻地汇报情况,请示是否可以转移根据地,也要求下派干部来根据地加强指导。

这名下派干部就是著名的"无衔将军"程子华。1934年9月下旬,这名来自黄埔军校的青年才俊抵达鄂豫皖根据地,此行他既是中央的信使,又是带领25军走出困境的引路人,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就在离开中央苏区前,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谈话。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周恩来深入分析了当前25军面临的艰难处境和鄂豫皖根据地面临的严峻局面,传达了中央关于25军转移根据地的决定。"下一个根据地具体地点由省委选择,但要具有地形好、敌人力量薄弱和群众基础好这三个优势",周恩来细心地叮嘱着。"嗯!"程子华坚定地点点头,并把指示深深印在心里。

程子华抵达的是鄂东北道委驻地卡房,鄂东北道委书记郑位三热情地接待了他,但同样有一个糟糕的消息随之而至:除郑位三外,省委其他成员都在不久前转战皖西北。为了尽快传达转移根据地的决定,带领全军脱离困境,郑位三立刻写信报告省委,建议尽快返回鄂东北,研究部署下步工作。

关乎存亡的等待,总是格外漫长。在40馀天的等待时间里,程子华、郑位三等不忘抓紧研究形势,寻求即将开辟的下一个根据地。

"过去我们也接到过中央关于我们转移根据地的指示,但我们省委也充分研究过,考虑在不脱离鄂豫皖的前提下在附近寻找落脚点,可是半年来尝试了几次,发现根本摆脱不了敌人,这样的斗争是不行的。我们也想走出去,可是我们对远处一点也不了解,究竟要往哪里走呢?"郑位三无奈地指出了当前的困境。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问题的重点已经非常明确,就是往哪个方向走、到哪个地方去的具体问题。大家七嘴八舌讨论开来,很多选择提了出来又被驳了回去,大家刚怀希望却又无奈丧气,这样来来回回讨论了多次,仍然没有头绪。

"到伏牛山去!"刚还在对着地图沉思的程子华突然扭过头来,锐利的眼神和坚定的语气格外亮眼。"我在中学读书时就听说过土匪头子樊锺秀在那里盘踞了多年,既然土匪能站住脚,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什么不能?""那里的地理条件好,而且蒋介石在那儿站不住脚,当地的军阀对他很不满。"

听着程子华的分析,大家越来越感觉到这个目标是可行的,于是又经过了几轮讨论研究,大家的意见愈发一致起来——到伏牛山去!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彼时的皖西北正战火连天,军长徐海东、政委吴焕先正带领部队与敌军缠打。11月4日省委接到了回归鄂东北的消息,然而摆在面前的是四道牢固的封锁,后头跟着的是蜂拥而至的敌人。必须尽快突围!省委决定连夜赶路,在一天两夜间急行两百多里,11月8日,部队已到达斛山寨,而此时敌人"追剿队"也如期而至,并从东北东南两个方向发起猛烈进攻。此时红军将士已经极度疲惫,"走是走不了了,那就打"!徐海东和吴焕先当即决定奋起反击,经过整整一个白天的激烈战斗,枪声终于在黄昏时分稀疏下来,厮杀声也逐渐消失,红军以少胜多,将敌人打得溃不成军。这一仗,打出了气势和信心,也为后续平安回归鄂东北赢得了宝贵时机。

1934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花山寨召开会议,程子华因为不是委员而未参加,然而身在外心同在,会议将作出怎样的决定?会不会按照他的意见向伏牛山进发?他在焦急地等待着,这一等,就是一整夜。

当晚的会议上,郑位三传达了党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红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根据地。这样,部队就能得到发展,也能把敌军主力引走,减轻鄂豫皖根据地的压力。根据地的敌军减少了,留下的部分武装就能够长期坚持,也就能够保存老根据地"。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周恩来的这一指示直击委员们的心底。这些年来,在敌人凶狠的强攻下,25军势单力薄,虽偶有胜利,却无法阻挡被不断摧残的趋势,这样的苦苦支撑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走出去才是唯一选择。在省委们反复酝酿下,终于作出了以伏牛山为初步目标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留下红军一个团及地方武装重建红28军,坚持鄂豫皖苏区的斗争。

当得到会议决定的通知时,程子华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会议还任命吴焕先为政治委员,而他则被任命为红25军军长。得到这一消息,程子华连连摇头,他说:"恩来同志让我来做参谋长,我就做参谋长,不当军长。"但在省委反复做工作下,程子华最终服从了组织安排担任军长。作为原红25军军长,徐海东此次被任命为副军长,但他没有任何不满,在此后的长征岁月里,程徐二人配合密切,他们二人的互让军长一事一直是党内军内的佳话。

花山寨会议解决了"走不走、去哪里、怎么去"的根本性问题,是红25军发展路上的重要转折。自此,25军跳出了困境、摆脱了强敌,向着光明和胜利不断向前。

11月16日,红25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为番号出师北上,由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之路。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这支由2900馀人组成的队伍是名副其实的娃娃军,除了34岁的徐海东、29岁的程子华和27岁的吴焕先年龄稍大,团、营干部大多20岁出头,而战士则更年轻,几乎找不到18岁以上的战斗员,有的甚至还是十二三岁的少年儿童,他们看似稚气未脱,却已身经百战,眼神中透出成熟而老练、坚定而执着的目光。这其中,徐海东后来成为开国大将,程子华成了"无衔将军",可惜吴焕先政委牺牲了。

他们朝气蓬勃,一路前行一路歌。"红色的青年战士志气昂,好比那东方升起的太阳;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如猛虎。冲锋陷阵,无坚不摧谁敢挡!"这支《红军青年战士之歌》在漫漫长路上响亮地传唱着,如一把精神火炬在他们心中熊熊燃烧。

听闻红25军离开鄂豫皖根据地,蒋介石大为震惊,这打破了他在根据地置25军于死地的"美梦",遂急令在鄂豫皖苏区"围剿"的115旅和5支"追剿队"共计20个团兵力全力追击,同时令驻河南的庞炳勋40军、湖北省肖之楚的44师共18个团兵力迎头堵击,妄图将远征的25军全歼。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就在长征第二天,25军在豫南朱堂店罗古寨遭到敌军"追剿队"第五支队的阻击,奋力击退后25军昼夜兼程200馀里,在信阳以南的柳林和东双河之间,越过平汉铁路进入桐柏山区。

到了桐柏山区后,省委与中共鄂豫陕边区特委联系上,经特委书记张行江介绍,桐柏山区位于鄂豫陕交界处,周边既有大城市武汉,又有交通主干平汉线和襄樊线,更与汉水相邻,周围敌网密布,隐蔽性机动性都不理想,不适合长久驻扎发展,考虑到当前国民党军疯狂扑剿,在这一狭小范围极易再次陷入敌方围攻,于是当即决定掉头北上,向豫西伏牛山区转移。

从桐柏山到伏牛山,要越过许(昌)南(阳)公路,公路两侧是辽阔的平原丘陵地带。

此时敌军大部分兵力正像尾巴一样在身后紧紧追赶,为了尽快甩开敌军,为大部队转移赢得时间,省委决定采用"声东击西"之策,由225团向枣阳县城佯攻,形成进攻武汉势态,大部队抵达枣阳以北的韩庄后,即刻调头东返,以此迷惑敌军,掩盖北上意图。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按照这一策略,18日下午,大部队向枣阳进发,途中还打了两场遭遇战,先后冲破了敌军"追剿队"第二支队和第五支队的拦阻,当晚在桐柏县一小村庄宿营。

25军的动向被敌人察觉,他们果然中计,调集大部队从四面八方集中而来,当晚,西面驻老河口的44师已进到枣阳县城附近,东面115旅和5个"追剿"支队先后到达桐柏县城以西地区,北面40军正由叶县、方城一线向南推进,对25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这个消息传到军部后迅速打破了平静的氛围,大家一致认为当前的处境十分危险,必须尽快离开!然而怎么走?当时军部的同志们围在一起热烈探讨着,面前是一张当时出版的袖珍地图。就在这张袖珍地图上,大家偶然发现了驻马店西北的山地是绝佳的出路,仿佛柳暗花明,军部同志们欣喜不已,然而他们没有时间放松和休息,必须马上出发。

就着沉沉的墨色夜空,部队悄悄紧急集合。军部同志们向指战员们介绍了当前的敌情,并且严肃叮嘱他们,在接下来的行军中务必走弯路,不能走直路,必须立刻离开。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繁星如钻,点缀在无边的黑色苍穹,而在豫南大地上,一支长长的队伍正穿过黑暗与寒冷,向驻马店方向疾驰。山路难行,更何况在深秋的夜里,将士们在狭窄的山道上摸索着前行,有些地方负重的骡马都很难通行,行军速度比预想的更加缓慢。经过一夜的跋涉,终于翻越了大山,天亮时大部队终于到了平氏。车马劳顿,部队经过白天的短暂休整,近黄昏时又重新上路。趁着黑夜的掩护,绕道泌阳城东,拐弯向北前进。

25军的意图其实早已被国民党40军军长庞炳勋觉察。在部队向驻马店西北前进时,庞炳勋已经调整部署,令115旅返回方城县独树镇的七里岗、砚山铺一带截击,驻叶县40军骑兵团南下保安寨配合堵截,骑兵第5师由泌阳出发,经羊册、酒店、金汤寨向独树镇"围剿",还有5支"追剿队"正穷追不舍。

25日途中,"追剿队"第二支队追上了25军,但被击退。同时225团完成诱敌南下的任务后,日夜兼程,同主力红军会合并继续向方城挺进。当晚,25军来到方城县小史店镇,并在该镇过山庙、秦房、罗家赵庄驻扎休息。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让人感到蹊跷的是,这三座村庄里竟家家房门紧闭、空空荡荡、罕见人影,仿佛刚被扫荡洗劫过一番。一打听,原来当地群众以前受到旧军阀迫害,又因国民党丑化红军的宣传,擦黑之时看到带枪的队伍进村,都吓得逃跑了。

得知这一情况后,军部强调部队更要严明纪律,树好形象。将士们向村民们宣传红军和穷人是一家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要公平买卖。红军中有小孩、有女同志,穿的是些杂色衣服,和群众穿戴一样,很容易就拉近了一些距离,此外战士们在各家做饭,做好饭也让群众一起吃,做饭用了老百姓的米面、红薯、蔬菜,也会当面付款。虽然老百姓的房门打开了,但战士们为了不打扰百姓,没有一个进房,只在屋檐下或避风雨的地方休息,不少群众主动请红军进屋休息,一位老太太腾出自己的住房,让7个女红军战士住下。

一夜之间,红军和当地群众初步建立了感情。老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们是"开天辟地以来最好的军队"。

休息之馀,军部没有忘记眼前的紧迫局势,经当地村民介绍,小史店镇距离伏牛山最近路线是从独树、保安之间直插西北,过了许南公路就是伏牛山。这段距离只有不到20公里,但同时因为这一地带平坦开阔,极易设伏,为了避免陷入地方包围堵截之中,必须尽快通过这一区域。军部首长当即决定,部队分为两个梯队,程子华、吴焕先带领大部队继续前进,徐海东带领后梯队223团断后,阻击尾追之敌,保障前梯队作战。

娃娃军!军长政委不到30,士兵不满18,副军长最大后来成开国大将

26日天刚亮,"追剿队"第二支队又追赶上来,徐海东率领223团奋力阻击,大部队则抓紧赶路。这是极其艰难的一日,北风裹着雪粒搅得天地间一片混沌,滚滚寒流如刺般袭来,将士们衣着单薄、饥寒交迫,继续向公路疾行。前是希望、后有追兵,将士们行军心切,快速行进中许多战士的草鞋被烂泥粘掉,只能赤脚行军,一些体弱的同志在极端环境下步履艰难,渐渐掉队,原本紧凑的队伍被拉得像条细长的线。

时近晌午,许南公路就在眼前,目标就在眼前,希望就在眼前!然而他们没有料到的是,一场危险的战斗也正悄悄逼近。

文/GY

看中国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
¥39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