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党中央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确定"我党任务是夺取东北,巩固华北、华中",为此在全国范围内调整战略布局和各大战略区的机关及其相关领导。

1945年10月上旬,粟裕刚率部北撤东台一带集结,就接到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通知,要他到淮安参加华中局和华中军区的筹建。他一到淮安,就看到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的文件,当即向华中局领导提出建议,请求任张鼎丞同志为司令员,自己改任副司令员。

粟裕的意见,没有得到与会者任何一人赞同,分管干部的曾山对粟裕说:"粟裕同志,这是中央军委的任命文件,在座的哪一个敢随便更改!"

粟裕无可奈何地回到住所,这时天色已晚,机要科送来立即要向全军转的中共中央的任命文件。粟裕接过一看,深深地叹了口气说:"我已经提出过意见了,张鼎丞是我的老上级,让他当我的副手,不利于工作,不利于团结。这份电报先不要发出去,我还要向中央提出我的意见。"说完便坐在灯下,起草电文,陈述自己的建议和理由,第二天发给了中共中央。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中央:

昨在华中局悉中央以职及张鼎丞同志分任正副司令之电示,不胜惶恐。以职之能力,实不能负起重任。而鼎丞同志不论在才德资格方面均远较职为高超;抗战以前,均为长辈;抗战初期,则曾为职之上级;近数年来,又复在中央领导之下,功绩卓著,且对于执行党的政策与掌握全局均远非职所能及。为此,曾再三请求华中局,以鼎丞同志任司令,职副之,未蒙允许。为孚众望以利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同志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党中央给予之光荣任务。

粟裕

十月十五日

两百个字的电报,字里行间凝聚着一个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显示了无产阶级志士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

但是,粟裕这一建议,并没被党中央采纳。10月27日,华中局发出的任命名单指出: 根据中共中央的批复,华中军区仍以"粟裕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张鼎丞是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比粟裕年长九岁,曾领导闽西起义,任闽西军政委员会主席。新四军组建初期,任第二支队司令,粟为副司令。张鼎丞的人格品德,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是有口皆碑的。粟裕一向把张鼎丞视为老师,视为兄长,十分敬重。

当天晚上,粟裕发出了请求改任副职的第二次建议电报,恳切陈述:"为慎重并更有利于今后工作起见,特再电呈,请求中央以鼎丞为司令,职当尽力协助,以完成中央所给予之光荣任务。"

中共中央收到粟裕的电报,经慎重研究,最后决定采纳粟裕的建议。认为粟裕的建议是有理由的,"中央同意以张鼎丞为华中军区司令,粟裕为副司令兼华中野战军司令"。

当时华中军区的干部来自四面八方,由于粟裕坚持"搞五湖四海"和任人唯贤的原则,特别是处处以身作则,很快顺利地完成了军区和野战军的组建工作。

关于部队的组建工作,粟裕曾与苏浙军区政治部主任锺期光谈过: 确定一个原则,凡是一师和苏浙军区的干部,原则上担任副职,正职由其他兄弟单位来的同志担任,从你、我做起。于是粟裕任华中军区副司令,锺期光任华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机关也是如此。

正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却不从!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后来,很多跟随粟裕多年的革命前辈,谈起此类事都很感慨:"这是我们粟司令的一贯作风,在每次的整编或合编时,我们又得从副职干起,到后来的定职级,授军衔我们就吃亏了,吃大亏了。但是,从全局出发,从我们对粟司令的理解与感情出发,我们没有牢骚,没有怨言,始终如一地为党的事业努力工作。"不容易啊,这些长者与粟裕一样体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贵品质。

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由游击战到正规战的战略转变,并把建设强大的野战军作为实现这个转变的重要条件,同时还把组建华中野战军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对于这种转变,粟裕早有预见,也早有准备。因此,他的部队早在一年前,天目山自卫反击战中就提前完成了。但是,要在新组建的华中军区和作为主力的华中野战军实行这种转变,就绝非易事。

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使主力部队保持完整的建制、保持原有光荣传统和坚强的战斗力。

根据"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党中央决定从华中抽调新四军主力到东北和山东。如叶飞部已于渡江北撤时直接调往山东。但是,现在由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制订方案,除第三师以完整建制调往东北外,其他部队都是部分抽调,这样,无论是调往山东的部队,还是留在华中的部队,其建制都不完整了。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粟裕认为,这样做不利于部队建设,也不利于作战,应尽可能地保留主力部队的建制,以保持部队的原有的传统作风和战斗力。他曾多次向华东局和华中分局建议,但均未被采纳。为了革命事业和党的利益,粟裕"敢冒本位宗派主义之嫌",于10月27日直接向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发电报提出自己的建议:

中央:

此次华中北调部队,除三师保持整个建制,其他各主力师均系分别抽调。似此,不同建制部队今后须有较长期方可打通思想,且对目前战斗之协同不利,特别华中分局领导下之部队可能发生重大影响。此点虽曾向华中局及分局建议,未蒙采纳。但职对此问题尚不能完全理解。因职以为各师地区既留有地方兵团,虽将当地主力调走,对坚持似无大影响。因此,职意应可能不过分破坏建制较为有利。敢冒本位宗派主义之嫌,特电告中央,尚盼指示。

粟裕

有感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粟裕认为,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有两点是必须牢记于心的,一是党中央总的战略决策;二是全局的基本形势。从这两点出发,从全局需要,把主力抽调到更重要的地方是必要的。因此,整建制地把叶飞部调走,他坚决支持,尽一切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方便,让他们走得放心与高兴。他怕的是,部队建制打乱,把不同特点,不同风格,不同传统的部队从不同地区调到一块,要把他们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远比组建一支新部队还困难,费时更长。因为,一支部队的传统作风和作战特点是在长期的战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眼前大战在即,于是他不得不冒着风险直接给党中央发了建议电报。

此电是和他第二次建议张鼎丞任华中军区司令员的电报同一天发出的。

10月29日,刘少奇为中共中央起草的电报,同时答复了粟裕的两份电报:"粟裕酉感两电均悉。其提议是有道理的","各师建制应尽可能不分割。请华中局考虑四旅调山东归罗(炳辉)韦(国清)纵队,王必成部留华中野战军"。就这样,党中央的电报肯定和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11月10日,华中野战军正式组成,下辖四个纵队,包括原苏浙军区第一纵扩编的第六纵队;由苏中部队组建的第七纵队;由苏浙军区第三纵队扩编的第八纵队;由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合建的第九纵队。这些部队编制不统一,兵员不充足,装备不齐全,除参加过天目山战役的部队外,既无大兵团作战的实战经验,更缺乏大兵团作战的思想准备和战役战术训练。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对于这一支刚刚建立起来的野战军,粟裕决心按照大兵团作战的需要,尽可能地抓紧进行部队的整编和训练,实行统一编制,统一制度,统一纪律,统一指挥,统一装备。关于装备,他认为,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基干民兵队应有区别,但又不能差别太大。他亲自抓的第一件事就是充实部队的干部队伍,组织各级干部学习大兵团作战的战略战术,学习天目山战役的经验,切实实行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

粟裕军事思想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重视地方武装和民兵的建设。自他出任苏中党政军第一把手之后,重建了八个军分区,调整、充实和加强了主力部队、地方部队和民兵队伍三结合的武装力量,明显地改善了地方部队和民兵的武器装备,强化了他们的军政训练。农忙时三种武装力量共同帮农,农闲时进行联合演习,做到县有独立团,区有大队,乡有中队,村有民兵基干队。不仅可以担负守卫地方、配合野战军作战的任务,而且,由于体制一样,武器装备差别不大,完全可以逐级上升,成建制补充正规军,成为军队源源不断的兵力源泉!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粟裕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格外重视参谋机关的建设。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特别注意探索现代战争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参谋机关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军队武器装备日益精良,军队组成部分更加复杂,战争规模越来越大,军队的指挥方式演进到组织战斗的时代。参谋机关是军事首脑机关,全军的发动机。在他的主持下,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都全面地强化了参谋机关的建设,进行了政治和业务学习,与政治、后勤机关如何密切协作形成了规章制度。还把苏浙军区随营学校与苏中公学合并改建成雪枫大学,亲兼校长,根据需要创办了各种期限不等的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批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政干部和参谋人才。

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急于挑起全面内战,又苦于未准备好,于是在美国出面调停的幌子下,放出和谈烟幕,与中共进行和谈。

1946年年初,粟裕接到中央通知,与陈毅、谭震林等作为中共方面的地区代表,参加谈判,中共谈判小组驻地定在如皋。于是,粟裕先后到如皋、淮阴、南通、扬州、徐州等地参加谈判会议。每到一处,粟裕的注意力始终放在了解蒋军的战备情况,而且总是把情报与自己的看法、意见及时报告中央。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3月16日,谈判会议在南通进行。粟裕得到可靠情报,蒋军准备偷袭我小海镇等驻地。粟裕立即密令华中野战军八纵(陶勇部)做好充分准备。恰巧这天美方代表宣布会议休息三天;蒋方代表立即以汤恩伯名义请全体与会代表赴上海玩玩。

"我们上面有规定: 休息只能在驻地,我们就在如皋恭候吧,祝诸君旅途愉快!"粟裕很客气地回答。

当天晚上,国民党军整编第四十九师第一零五旅向小海镇等地突然发起猛攻,陶勇以小股部队且战且退,待敌人完全进入镇中后,立即四面包围,来了个关门打狗。激战两天两夜,全面收复失地,歼灭敌人1400多人。在上海的美、蒋代表气急败坏地坐飞机赶到如皋,又从如皋到达淮阴,叫嚷着要中共代表立即与其会面。待粟裕等中共代表到达淮阴时,美、蒋代表已经焦急地等候在码头上了。一见面就指责中共代表:"你们擅离职守,造成严重流血事件!"

粟裕没有作声,拿出美方发给各方作为谈判资料的地图,指着小海镇这个地方,上面清清楚楚印有:"中共防区"字样。粟裕微微一笑:"以后再发生类似事件,入侵之敌,被我全歼,也是活该!"美、蒋代表自讨没趣,有苦难言,此事亦就不了了之。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随即,粟裕与张鼎丞联名,把详细经过和他们对内战的看法报告给了中共中央。

日本投降已经好几个月了,仍拒绝向新四军缴械,而是等待国民党军来受降。更有甚者,日伪军竟狗胆包天,常常偷袭我根据地。令粟裕十分气愤,决心痛歼日伪军收复失地。

另一方面,蒋介石于11月在重庆召开了高级军事会议,制定了"半年剿共计划",确定"先安关内,再图关外"的战略步骤。蒋介石和其参谋总长陈诚均扬言"两个月内消灭苏北共军",气焰极为嚣张。

面对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危险,由于华中解放区处于内战前线的重要地位,粟裕深感责任重大,必须努力探索这场战争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思考对策,以便战而胜之。

粟裕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战争,既不同于八年抗战,也不同于十年内战;敌我双方虽是老对手,但情况发生了新的变化,由此产生了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当前,蒋介石握有全国性政权,占有3/4的国土,3/4的城市和62%的铁路。他拥有430万正规军,并接收了100万件日军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此外,还得到了美国军事上、财政上的巨大援助。敌人在数量上、装备和技术上占有很大优势。这个战争的新特点和新规律要求我们在战争指导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优势,充分利用解放区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以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基本作战指导思想,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逐步实现由劣势到优势的转化,积局部优势为整体优势,进而夺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打出一个新中国来。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因此,粟裕认为在这场战争中,华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可能是蒋介石最先进攻之地。为了完成党中央赋予的巩固华中的战略任务,除了加紧进行根据地和武装力量的建设外,还须对未来作战方向作出准确判断,在主要方向要集结足够的兵力,开辟有利于打运动战的广阔战场。

于是,粟裕从战略考虑、从全局出发,建议在华中地区南北两线各组织一个战役: 在南线组织高邮邵伯战役,攻克并控制高邮、邵伯、泰州一线,既可以一举全歼江苏境内最大的日伪集团,又可以打破蒋军沿运河北进,分割华中解放区的企图,解除南线蒋军对两淮的威胁,创造自卫反击作战的战场;在北线,组织陇海路东段战役,破坏并控制徐州至海州段铁路,使华中与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一片,创造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在战略上互相配合作战的战场。

当时,部分华中局领导担心兵力不足,在粟裕的坚持和指挥下,高邮邵伯之战于1945年12月19日打响。粟裕亲率精干的指挥班子到达邵伯前线,把指挥所设在距邵伯镇只有几里路的一个小村庄里,就近指挥攻打邵伯。第七纵队一个团攻进邵伯,战斗正酣,粟裕就带着参谋进入邵伯,直接指挥这个团围攻负隅顽抗的日军。他用"围三阙一"的战法,诱使日军突围。仓皇逃窜的日军,从粟裕的指挥所门前通过,粟裕和警卫战士均不动声色,待日军进入开阔地带时,立即下令聚而歼之。第七纵队攻克邵伯,歼灭日伪军2000多人。与此同时,华中野战军特务团和华中军区部队拔除了扬泰线日伪据点16处,歼灭伪军4000多人。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邵伯战斗一结束,粟裕立即组织发起高邮之战。他和八纵司令陶勇一起视察高邮地形,部署总攻。他说:"我军主攻方向是北门和南门。总攻开始,炮兵首先对东门内的日军司令部实行集团射击,牵制敌军主力于东门,以利于我军主攻方向作战。西门紧靠着公路、运河和高邮湖,地形对我不利,敌人可能认为我军不会置兵于此。我们就要利用敌人这种心理,以偷袭方式,用云梯登城,接应北门作战。"他嘱咐部队:"切记力争偷袭,准备强攻。偷袭不成,立即强攻,以收神效!"

12月25日夜,阴云密布,细雨濛濛,是一个不利攻城的天气,粟裕出敌意料,命令部队发起攻击。攻击部队勇猛无比,首先突破南门,进入城内,展开巷战。在城西北方向,担任攻城突击队的是著名"老虎团"即第七团,粟裕在三年游击战中保留的几百名骨干均在该团。该团三连一班班长袁金生带领全班隐蔽地接近城墙,冒着敌人的猛烈炮火和钩镰枪的推刺最先登上城墙,与日军展开惊心动魄的搏斗,打垮了敌人多次反扑,保证了后续部队源源不断地从突破口入城。第二天,粟裕从突破口登上城楼,满脸笑容地竖起大拇指,表扬第七团:"不愧为老虎团!"对袁金生说:"好样的,大英雄!"在战后召开的庆功会上,粟裕宣布: 授予袁金生华中军区特级战斗英雄称号,亲自为他戴上大红花。

经过激烈战斗,加上强大的政治攻势,日伪军终于宣布投降。根据粟裕指示,受降仪式由第八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念龙(后任外交部副部长)主持,在日军司令部举行。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日军司令官岩奇大佐要求对等待遇,请中方当地的最高长官出场。韩念龙说:"我就是这里的最高长官。"岩奇只能无奈地接受了受降仪式。

这是一次非常规范的正式的受降仪式。其规模仅次于何应钦在湖南芷江机场主持的受降仪式。粟裕兴高采烈地跟随部队进入城内,在夜幕中悄然来到受降现场。他一进大院,看到一个日本军人正在焚烧文件,立即上前用脚把火踩灭,吩咐侦察参谋张焕文立即收缴敌人的一切文书资料,任何人不得自行销毁。看到我军战士为搬运武器与日军发生争执,立即指示作战科长严振衡前去处理,规定一切枪械弹药均须登记造册,受降后再行分配。受降仪式结束,粟裕等不声不响地离开了大院。除随行人员外,无人知晓粟裕到了现场,包括主持人韩念龙。

日军司令官岩奇没能见到中方最高长官,感到十分羞辱,想剖腹自杀。就在这时,他接到通知,粟裕要另行接见他和其他一些校级军官。岩奇大佐惊喜异常,认为另行接见是一种高级礼遇,不是受降与投降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他理了发,穿上了新军装。一见到粟裕就连连表示:"不胜感激之至,不胜荣幸之至!"他用双手高高捧起一把寒光闪闪的指挥刀,向粟裕深深地鞠躬,说道:"谨将这柄远祖相传的紫云宝刀,敬献给久已仰慕的粟裕将军!"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邵伯高邮战役歼灭日军1100多人,歼灭伪军5000多人,打破了蒋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

邵伯、高邮战役胜利后,粟裕还未来得及抖落身上的战尘,便率第八纵队和特务团日夜兼程北上,集结于宿迁以北地区,准备发起陇海路东段战役。

1月11日,陇海路东段战役全面打响,经三天三夜激战,歼灭日伪军1900多人,拔除了曹八集到白塔埠的全部据点,控制了陇海线东段300馀里,使华中、山东两大战略区连成了一片,为华中、山东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创造了条件。

日军司令官受降,没见着我军最高将领要自杀,后为何送粟裕紫云刀

战后,粟裕在一次谈话中指出:"陇海路东段战役,打通了华中与山东的交通线,非常重要。如果敌人大举进攻陇海线,我军就可以一部正面守备,主力摆在两侧。"他做了个两手合抱的手势后,斩钉截铁地说:"那时,我军从两侧出击,歼灭他!"

这就是日本投降前前后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粟裕的所作所为,展现了一名优秀战略家的风采。

中国从百年沧桑到民族复兴
¥39

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