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问团以上干部:敢不敢冒险?回答不响亮不整齐,严肃再问一次
有许多文艺作品,把国民党军的将领们描写得像猪一样蠢,一个个都是黄鱼脑袋,故不堪一击。其实是大错而特错的。国民党军的将领中,有不少足智多谋之士,如张灵甫、王耀武、杜聿明等均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他们的失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个人的智慧可以延长过程,然而,却是无法左右其结果的。自7月13日夜宣家堡战斗打响至8月14日下午李堡之战的庆功会结束,正好一个月(整整31天)。苏中战役共打了四仗,国民党军已被歼灭三万多人,蒋军的将领们明白,三个星期歼灭苏北共军已经不可能了,三个月解决苏皖战役也只是总裁的良好愿望。于是他们迅速调整部署,采取东守南通至海安的公路干线,西攻邵伯、高邮,正面加强海安至泰州以南的"清剿"和防御。这个方案可以看出敌已有长期打算,而且切实可行;但其南通、如皋一线兵力比较薄弱,是其暴露的侧翼。
粟裕始终立足全局,把苏中战场看作全国形势的组成部分。所以,他能够全局、局部、战略、战术进行通盘考虑。当李堡之战打响时,他已经在考虑下一仗怎么打了。他预计到敌人必将调整部署,而且最大可能就是现在这样一个结果。当现实与他的预想一致时,他打算避开正面,攻其侧翼,在南通、如皋之间打开缺口,必将严重威胁敌人的后方基地,打乱敌之部署,造成歼敌良机,寻歼敌人于运动之中。

8月19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获悉蒋介石将于8月25日在庐山召开军事会议,粟裕、谭震林决定立即南下作战。他们在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中说: 我为争取在二十五号庐山会议前,给国民党军一个严重打击,决以一、六师及五旅南下,攻占白蒲、丁堰、南通、海门一线,以使国民党军主力南援时,求得歼灭一个旅至两个旅。
次日,中央军委和陈毅复电同意华中野战军的南下作战计划。随后,中央军委再次来电指出: 在攻占丁堰、白蒲、南通、海门之线以后,海安、如皋之敌也有固守原地不敢南下的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第二步是否可以攻占一些小市镇,并相机攻占黄桥,调动或迫退海安、如皋之敌。军委的电报还强调指出: 将这些市镇上的敌人,哪怕是每处一营一连予以歼灭,均有极大意义。
粟裕认为中央军委的指示来得非常及时且十分正确。自己在构想预案时,也曾想到这种可能,但未足够重视,也未制订具体方案。在中央军委指示的启发下,粟裕当机立断,干脆到敌占区中心去打,以攻占丁堰、林梓为序幕,以进攻黄桥为方向,打敌一个措手不及。
国民党军在占领区,构筑了一个东西长一百多里,南北宽近百里的封锁圈。它南临长江天险,其他三面是大量据点构成的封锁线,黄桥位于其中心。

以三万多主力部队,直接到敌人封锁圈中心去作战,既是巧用奇兵,也是一步险棋。粟裕在团以上干部会议上说:"这个行动好比孙行者打牛魔王的办法,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当然是带有危险性的。"粟裕喝了一口水后,高声问:"同志们,敢不敢冒这个险?"
"敢。"回答声既不响亮,也不整齐。
粟裕没有吱声,一脸严肃地环视了大家后,再次大声问:"到底敢不敢?"
"敢!"这一回,声音既响亮又整齐。
粟裕笑了:"刚才,声音不对,是因为你们心里没底,心里没底就底气不足。"轰地一下,会场里一片笑声。"嘿嘿,我粟裕敢冒这个险,是因为我心里有底,同志们,请注意看看,这是什么地方?"粟裕说着,用指示棍指着地图上的黄桥,轻轻地敲了敲。"这是我们的老区!"

是的,这块热土原是新四军的老根据地,人民群众经过多年抗日战争和反顽斗争的锻炼与考验,又刚刚进行了土地改革,参加和支援自卫战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虽然暂时沦入敌手,但一刻也没有停止斗争,他们在不断地袭扰敌人,千方百计地援助华中野战军。
华中野战军主力部队中,半数以上系苏中子弟,与苏中人民血肉相连,不仅为人民的利益而战斗,而且秋毫无犯,时刻注意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华中野战军与苏中人民骨肉相连,鱼水相依。
因此,地方党政机关的号召是:"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要人给人,要物给物。"据不完全统计,苏中战役期间,有15万民工随军行动,50万群众直接支援前线,仅第一军分区就提供军粮360多万石,柴草70多万担。支前民工肩挑车运,输送弹药、粮草,救护伤员。部队打到哪里,人民群众就支援到哪里。民兵、游击队站岗放哨,封锁消息,打击"返乡团",甚至直接参军参战。党政军民同心协力,展现出一幅幅人民战争的动人画卷。
华中野战军三万多主力部队深入敌后,如鱼得水,行动自如。国民党军队始终被蒙在鼓里,对华中野战军的行动茫然不知。

8月20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发出攻击丁堰、林梓的作战命令。战斗于8月21日夜间打响,第一、第六师和第五旅,犹如蛟龙出水,似三把锋利的尖刀,一齐向一字长蛇阵的腰部刺去!
丁堰、林梓是南通如皋公路上的两个集镇,位于国民党占领区的中部,驻有交通警察总队六个大队和第二十六旅一个营,共计3700多人。
交通警察总队号称是国民党的"袖珍王牌军",由抗日战争期间的"忠义救国军"和上海税警团改编,名义上属交通部,实际上归"军统"指挥,由美国特务梅乐斯和特务头子戴笠合作训练,清一色美械装备,每人配长短枪各一支。这支队伍极其反动,同地主武装"返乡团"狼狈为奸,血腥镇压人民群众和屠杀革命干部。人民群众对其咬牙切齿,恨之入骨。
华中野战军突然发起攻击,敌人仓皇应战,经过一昼夜激战,一、六两师全歼了丁堰、林梓之敌。五旅乘胜扩大战果,攻占了丁堰北面的东陈镇。此战,歼交警总队五个大队和第十六旅一个营共计3500多人,生俘少将总队副以下2000多人,解救出许多地方干部、民兵和土改积极分子,打开了突入敌后向西作战的大门,达到了作战的预期目的。

此次作战,缴获了大批军火物资,包括美式十轮大卡车、机枪、卡宾枪以及堆满几房间标有USA的手铐脚镣。
由于缴获了大批美械装备,华中野战军的武器装备得以明显改善与加强,配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如虎添翼。战士们抚摸着崭新的卡宾枪,心花怒放,笑逐颜开,议论纷纷:"蒋介石这个运输大队长还真是不错,知道我们的三八枪和汉阳造不好使,就给我们送来了卡宾枪,连收条都不要。我们也就不客气了,送多少,收多少,欢迎再送来。"据说,从此以后蒋介石这个称职的"运输大队长"雅号,竟不胫而走,享誉中外。
丁堰、林梓战斗结束的第二天,粟裕来到第六师第十八旅驻地,停留在村头一架风车旁,向西遥望,思考着下一步棋怎么走为上。他让参谋把旅长饶守坤找来,一见面就问:"现在部队作战情绪怎么样?"
饶守坤,饶守坤(1915—2006)江西上饶人。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曾任闽东北军分区司令员。抗日战争时期曾任新四军2师5旅13团团长。解放战争时期曾任第三野战军30军副军长。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济南军区司令员。1955年获授中将军衔。满面堆笑:"在粟司令的正确指挥下,部队连战皆捷,装备也改善了,战士们正在高兴地熟悉新武器,情绪高涨得很。"

"我现在可是吃不好饭,睡不着觉,考虑下一仗怎么打。我们打下丁堰、林梓后,威胁到如皋的敌人,他们很可能调兵增援。你们要不辞辛劳,做好连续作战的充分准备。"
果不出粟裕所料,李默庵断定华中野战军将要进攻如皋,急令黄桥守军增援。同时命令黄伯韬率整编第二十五师进攻邵伯。这时北线国民党军已占领淮北睢宁,正准备向华中首府淮安进犯。
李默庵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集中在如皋东南,如要增援邵伯,从北面绕过他的封锁线,需要很长时间。他完全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拿下邵伯,再沿运河北上,配合北线部队进逼两淮。这样,既救了东头,又捡了西头,东西呼应,一举两得!
足见李默庵的"文武双全"决不是徒有虚名。
非常可惜,粟裕早已洞悉其计谋,便将计就计,出其不意,来一个: 攻黄(桥),救邵(伯),一石二鸟!

粟裕认为,蒋军如果攻占邵伯,将会威胁苏中两翼和两淮,邵伯势在必救。如何救法,要出奇制胜。东线敌人连吃五个败仗,已经心有馀悸,士气低落。他留下第七纵队,在海安、姜堰之间发动钳制性攻势。西线,他要已在当地的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部队的五个团坚守邵伯,阻止敌军北进。第一、第六师、第五旅和特务团按原计划向封锁区中心挺进,进攻黄桥、泰州,来个"攻魏救赵"的战法,调动敌人,在运动中歼灭之,并解除邵伯之围。
第一师陶勇接到西进的命令,向侦察科长交待说:"你马上出发,向西一直穿过如黄公路到泰州,沿途侦察敌情。发现不好徒涉的河流,要架桥。大部队马上就要出发。"
"不是去救邵伯吗?怎么不朝北走,反插到敌人后方去了?"侦察科长疑惑不解地问。
"我们就是去救邵伯,而且是走近路。"陶勇风趣地说。
副政委王集成补充说:"张科长,张科长,我说你过去聪明现在糊涂,粟司令的命令讲得清清楚楚,泰州是黄百韬的后方基地,黄百韬的二十五师倾巢而出进犯邵伯,泰州空虚。我们这么一插,拿下泰州,黄伯韬就腹背受敌,进退两难了。他必然回兵救泰州,不仅解了邵伯之围,而且可以造成运动歼敌的良机。"

"原来是这样。"其实这位张科长冤枉,因为他根本就没看过粟裕的命令。
8月23日晚,第一师、第六师、第五旅和特务团一齐向敌战区开进。部队刚刚穿过如黄路,突然接到停止前进的命令。原来四中队截获了敌人的重要情报: 李默庵断定我军将攻如皋,急令黄桥守军九十九旅增援。九十九旅怕在途中遭袭击,迟迟不敢轻进,反而要求如皋守军出来接应。算算时间,两路敌军恰巧会在此与我军撞个满怀。
送上门的猎物,岂能不打?粟裕当即下令,要部队在运动中严密监视敌情,拟在如黄路上打一场预期中的难得的遭遇战。
这场遭遇战于8月25日打响。黄桥过来的九十九旅,刚进至黄桥东北的分界,就与我第六师遭遇,并被团团包围,展开激战。
这时李默庵才发现华中野战军主力已经西进,急令如皋守军一八七旅,加上七十九旅一个团和八十九旅一个营增援。结果在加力、谢家甸之间被第一师、第五旅包围。国民党军的实有兵力,比我军预先侦知的要多了很多,而敌又采取集团固守战法,经一夜激战,分界和加力均未能彻底解决敌人。

这时西线的邵伯激战正酣,敌人已经突破我军在乔墅的阵地。粟裕认为,我军主力如果在黄桥路上被拖住,邵伯一旦失守,战局将发生不利的变化。要歼灭当面之敌,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可是手中兵力不多,又无预备队可调。怎么办?他使用擅长的绝招,在战场上及时转用兵力。
他当机立断,立即调整部署,堵住敌人后路,同时割断东西两路敌军的联系,迅速转用兵力,造成兵力对比上的绝对优势,各个歼灭分界、加力之敌。粟裕打电话给陶勇,命令该师第一旅西调,配合第六师歼灭分界之敌第九十九旅,并要一旅旅长张震东张震东(1907—1984)安徽六安人。1928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28军82师副师长。当面受命。张震东一进华中野战军司令部,粟裕就指着地图说:"老张(张大粟两个月),敌人已经被我们包围在加力、分界两地,如果两地同时对打,我们兵力不足,不能迅速解决战斗。你们那边是三个团,如皋还有两个团。你们和五旅是九个团,九比五。如果如皋的两个团出援,打起来要延长时间,形成僵局。不如干脆把一旅加到六师那边去,来一个雷公打豆腐,先集中兵力歼灭分界的九十九旅,然后再转用兵力歼灭加力的敌人。你们旅立即奔赴分界,协同六师歼灭九十九旅。"
"是!坚决完成任务。"张震东飞身上马,赶回部队。

8月26日,第六师、第一师的第一旅和特务团,以五比一的绝对优势兵力,向分界的九十九旅发起猛攻,只用了两个小时,就全歼敌两个团计3000多人,活捉少将旅长朱志席、少将副旅长刘先国。尔后,迅速转用兵力,六师、第一旅和特务团全部奔赴加力,造成15个团打3个团的绝对优势,将加力突围之敌一举全歼。数百名国民党官兵在向如皋逃窜的途中,正巧被第五旅堵住去路。我第五旅官兵着黄色军服,不同于苏中部队的灰蓝色,而很近似于国民党军的黄绿色,蒋军以为援军到了,顿时一片欢呼,在兴高采烈中当了俘虏。
驻守黄桥的蒋军第一〇六旅五个连已孤立无援,成为我华中野战军此次作战的最后一个歼灭目标。粟裕命令第五旅乘胜扩大战果,夺取黄桥。第五旅一夜就急进指定位置,将黄桥团团围困。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势下,敌人见突围无望,全部缴械投降。黄桥再次回到人民手中。
这一仗打得痛快淋漓,歼灭国民党军两个半旅,计17000多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以来,一次作战歼灭敌人数字的新纪录。
新四军二师副师长成钧当年曾率五旅参加了这次战斗,战斗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每每回忆起当年情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作战胜利后,我和五旅的几个领导同志巡视周围的地形,展望纵横交错的水沟,金黄的稻田和绿油油的芦苇荡,当时有一种说不出的畅快,深感华中野战军粟裕首长'攻黄救邵'的作战部署十分英明、正确。"

粟裕在此次战斗中,一方面指挥着分界、加力的战斗;一方面密切关注着邵伯保卫战的进展与态势。半年前的高邮邵伯作战中,粟裕曾亲临前线指挥。苏中战役前夕,他曾率十纵领导在这里视察地形,了解民情。视察结束时,他又十分明确地提出了邵伯保卫战的作战方针,他对十纵指挥员说:"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的部队,总共只有六个团的兵力,有两个团是刚刚上升到主力的地方部队,火器配备尚待加强,只有四个团战斗力较强。除担任正面防御的部队外,你们顶多只有三个团的机动兵力。进攻邵伯的敌人,是黄伯韬的整编二十五师下辖的两个旅。你们以三个团的机动兵力,要歼灭来犯之敌是困难的。因此,应当采取各团轮番守备的方式,依托阵地,实行短促反击以打退敌人的进攻。这样才能坚守邵伯。"
正如粟裕所预想的那样,敌人这次进攻邵伯兵分三路,而且就是以战斗力最强的第四十旅进攻乔墅,迂回邵伯。敌军在飞机、坦克掩护下,在炮舰火力配合下,向邵伯、乔墅、丁沟三地猛烈进攻。华中野战军第十纵队和第二军分区的两个团,采取轮番守备,短促出击的战法,顽强防守,英勇反击,坚持了四昼夜。直到8月26 日黄昏,阵地仍屹立不动,歼灭蒋军2000多人。黄百韬得悉第九十九旅在如黄路上被全歼,感到侧后受到严重威胁,如此下去,凶多吉少,难免被歼,于是,草草收兵,连泰州也不要了,直接撤回了扬州。邵伯保卫战胜利结束。

华中野战军从8月21日到8月27日连打三仗,三战皆胜,其中如黄路上一仗歼敌两个半旅,提前半个多月就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一个月内再打两三个胜仗,继续歼敌两三个旅"的光荣任务。
整个苏中战役从7月13日晚打响开始,到8月27日晨结束,在这一个半月多一点的时间内,华中野战军以3万人对付国民党军12万余众,七战七捷,首创一个战役歼敌5.3万馀人的辉煌纪录,歼敌总数为华中野战军参战总兵力的1.76倍,打出了人民解放军的声威,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

苏中战役,是解放战争初期南线的试战,具有战略侦察性质。初战获胜,不仅解决了对美械装备的蒋军敢不敢打的问题,并使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树立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信心,探索了战争的规律,摸索了经验。
七战七捷令苏中人民欢欣鼓舞,当时南通著名书法家、教育家顾怡生老先生曾手书一联: 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