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副官委托佟麟阁保管存折,佟交出护身符:你一并保管
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后,又紧锣密鼓地策划侵吞华北。平津地区是华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而北平更是华北的首脑。七七事变前,北平东面有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北面有伪蒙疆自治政府,东南面日军强占了战略要地丰台,只有西南方向的卢沟桥尚由宋哲元指挥下的第29军第37师的一部防守。日军若占领卢沟桥,北平就成了孤城。因此,"卢沟桥之得失,北平存亡系之;北平之得失,华北平原之存亡系之;而西北、陇南线乃至长江流域,亦莫不受其威胁"。日军对于卢沟桥的战略地位当然也了然于心,因此千方百计地蓄谋夺取卢沟桥。1937年年初,在北平的日本侨民间已经盛传"七夕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事件"。从1937年5月之后,驻丰台的日军就开始不分昼夜地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有预谋的军事演习。他们的演习次数突然频繁起来,由每半月一次增加到每3至5日一次,由白天演习渐至夜间演习,由虚弹射击渐至实弹射击。
身为第29军军长、负责维持冀察政局的宋哲元此时心里却十分矛盾。就其主观愿望向言,他是想抗日的,当年他的军队最早喊出了"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响亮口号。但是国民政府各派势力的互相倾轧和蒋介石"不抵抗"的大政方针又使得他顾虑重重,进退维谷。为了保存实力和地盘,也为了进行新的战前军事部署,宋哲元选择了暂时回避的策略。1937年2月,他借口为父亲修墓和养病,离开北平赴山东老家休假,任命佟麟阁为代理29军军长。佟麟阁临危受命,负起军事指挥之责,担负第29军具体军务。他深感责任重大,与其他将领们抓紧时间研究抗日对策。为了应对日军的频繁活动,他下令加强对北平市区、郊区的巡逻和城门的守卫,在卢沟桥一带设立阵地,增加兵力,同时加强对沙岗的夜间警戒,密切监视日军的行动,还随时把前线情况报告中央、宋哲元和冯玉祥。

1937年7月7日下午,驻丰台日军第3大队第8中队在中队长清水节郎大尉的指挥下全副武装,来到卢沟桥西北永定河东岸的回龙庙大瓦窑附近举行军事演习。这次演习与以往的空弹演习不同,清水节郎在演习当晚亲自给每一支步枪发放了30发实弹,每一挺机枪发放120发实弹。一场夜袭战正蠢蠢欲动。晚上10点半左右,卢沟桥附近响起的连续机关枪声划破了仲夏夜空,这些枪声成了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导火索。日本战败后,原日军驻天津特务机关长茂川秀和在战犯审判中供认,七七事变的枪声实际上是他指示部下乘夜燃放鞭炮所致,旨在扩大两军冲突,可见发动卢沟桥事变是日方蓄谋已久的。11时许,几名日军来到宛平城下,声称丢失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士兵,要求进宛平城内搜查。
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第29军的严词拒绝。8日凌晨,正当中日双方僵持不下时,日军第3大队长一木清直率部首先向宛平城外的中国守军29军阵地展开进攻。与此同时,日军在沙岗村北侧小土山的炮兵开始向中国军队开炮,协助步兵作战。37师师长冯治安、110旅旅长何基津接到坚决迎战的命令,立刻指挥所部吉星文团,金振中营奋勇还击,七七卢沟桥事变由此爆发。战事之初,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几年来大小中日摩擦事件的延续,不足为奇,谁都没有料想到会爆发一场大战。
七七事变爆发时,军长宋哲元在山东,副军长佟麟阁坐镇南苑,负起了军事指挥之责。为稳定大局,他迅速电请宋哲元回北平坐镇,并当机立断以军部名义向全军官兵下令:"凡有日军进犯处,都要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7月11日,为争取时间增调部队,日本提出谈判,宋哲元也试图用和谈平息事态,中日暂时达成停战协定。宋哲元对于日方所谓的"不扩大方针"等言论深信不疑,力主"和平"解决争端。为表息事求和的诚意,宋哲元还断然拒绝了群众对29军抗战的支持和慰劳。然而日本人却玩弄政治欺骗和武装进攻相结合的伎俩,行缓兵之计,一边高喊"不扩大方针",一边在和谈的烟雾弹下全国动员,调兵遣将,源源不断地向华北增兵,扩大侵华战争。

佟麟阁是主战派,认为只有痛打日寇才能使其屈服,否则仍会卷土重来。在南苑军部召开全体将校会议时,他指出:"衅将不免,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如果中央下令抗日,如果我佟麟阁不身先士卒的话,你们就可以把我押往天安门,挖我双眼,割我双耳。"然而面对日军不断的进攻、调停、谈判,中央只是下达了"应战而不求战"的军令,这使第29军总是限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为加强保卫能力,佟麟阁还决定把赵登禹第132师调到北平。他深知这场战斗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命运,第29军作为最前线的军队,责无旁贷地要为民族生存而奋勇御敌。佟麟阁和29军战士们爱国爱民的情怀也赢得了北平民众的尊重和赞叹。当时《北平时报》登载篇文章说:"伶副军长善治军。二十九军纪律严明,勇于作战。而于老百姓则秋毫不犯,修将军训练之力也。当七七后,军上于烈日下守城,每一队前,置水一桶,用开水以止渴。商民感激欲泣,竞献西瓜,坚却不受。对老百姓恭而有礼,杀敌则勇猛无伦,堪称模范军人。"
就在佟麟阁忙于处理军务、应对时局变化的紧张时期,他的父亲却得了重病。这个平常休假都要回家探望双亲的大孝子,此时此刻却没能回家探望父亲。父亲的病一天天加重,家人一直催他回去探望。佟麟阁作为指挥官,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也深知战局险恶,大敌当前,不能抽身回家,于是只好含泪写信嘱托妻子:"大敌当前,此移孝作忠之时,我不能亲奉汤药,请代供子职,孝敬双亲。"在国事和家事面前,佟麟阁以大局为重,选择了前者。

一天,副官王慎之来找佟麟阁,他认为自己随时有可能牺牲,而佟麟阁将军是可能进城的,于是把多年积攒的存折委托佟麟阁保管,希望他到时转交给妻子。佟麟阁接过存折沉思片刻后,从小皮箱中取出一个包裹,连同王慎之的存折一并交给了他,说道:"你暂时都拿上,若你进城就连我给你的一块儿带去,交给荣他娘(彭静智),如果我进城再向你要。"说罢,佟麟阁还取下白己贴身戴着的十字架项链,托王慎之转交给亲人。十字架是佟麟阁的护身符,平时一直带在身边,此时此刻的举动说明他已经有了战死疆场的决心。作为一个基督徒,他有殉道之心,作为一个中国军人,他有殉国之志。
7月14日,日军对北平采取包围态势,并进犯南苑。佟麟阁严阵以待,亲自指挥南苑守军迎敌,带领小部队果敢出击,击退了日军的猖狂进攻。取得小胜后,佟麟阁组织指挥人员总结作战经验,鼓舞和动员广大官兵。整个29军将士们在全国抗日声浪的激励下斗志高昂,通电全国表示"保卫国土,义不容辞;慷慨就义,理所当然"。7月16日,当佟麟阁、刘汝明、赵登禹、张维藩等将领们正在商讨抗日措施时,日本政府已经着手动员日本国内3个师团增派华北。
7月19日,宋哲元回到北平,但仍一心避战求和,希望用和解诚意感化日本人,还下令打开封闭的北平城门,撤去城前的防御工事等。但和平注定是一厢情愿,在日本的狼子野心面前这些动作更显徒劳。佟麟阁、冯治安等主战派坚决反对宋哲元的行为,并表示"如敌来犯,我等决以死赴之"。佟麟阁极力恳求宋哲元放弃和平的幻想,否则将遗恨千古。他诚恳地对宋哲元说:"军长如果真的有所不便的话,就请暂时返回保定,以安定人心。北平之事就责成麟阁。如果敌人变议来犯,我决以死赴之,不敢有负所托。"在佟、冯的劝说下,宋哲元最终决心抗敌,并且急调赵登禹第132师星夜来北平增强防务。

7月20日起,日军大兵压境,卷土重来,展开新一轮疯狂进攻。为增强官兵士气,振奋军心,佟麟阁与宋哲元商议武装阅兵,以壮军威。7月25日,宋哲元亲临南苑军部,邀请各界人士参加阅兵仪式,鼓舞士气。25,26日这两天,日军先后进犯廊坊、广安门,中国守军顽强抵抗后因兵力不足被迫撤离廊坊。为了能够一举囊取北平,日军在广安门战斗后又重新部署作战方针,决定把进攻矛头直指29军军部所在地南苑。此时的形势已经使宋哲元彻底从和平的幻想中惊醒了,他致电军政部长何应钦,称"敌有预定计划,大战势不可免",主动请求支援。
同时,宋哲元下令第29军军部撤出南苑迁往北平城内,任命37师师长冯治安为北平城防司令部司令,调任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为南苑地区临时指挥官,另派戈定远星夜赴保定催促孙连仲、万福麟等部北上协同29军作战。主持军部工作的副军长佟麟阁理应首先随军撤离,但谨慎负责的他担心南苑作战面临的严峻形势,因此决定不随军撤往北平,主动请缨留守南苑,与赵登禹一起研究作战策略,指挥南苑保卫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