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凤智八百里追敌,用萝卜假刻陈毅大印,战功无数为何三避林彪?
聂凤智将军虽然身经百战,战功荣誉数不胜数,但只要前来拜访聂凤智将军的,无论是高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将军都会以礼待之,也不会因为是普通百姓来了,就会摆将军的架子,全都会热情招待。
有一次,将军因为患肺癌,正发烧挂着吊针,突然有人来访。将军听到门铃之后,就想要立即召见,夫人见聂凤智将军都已经是这般模样了,劝阻将军,此刻就不要再会客了,起身欲出来将来人挡回去。
聂凤智将军则不同意这样做,他说:"人家敢按门铃,必有急事,哪有不见之理。"说完,将军让人将来人带了进来,将军也不像是患病的样子,言谈举止一如既往,容光焕发,将军面对微笑,与来人侃侃而谈。

来人见将军挂着吊针都要接待自己,心里自然感动万分。将军对于自己的病,坦然视之,并没有因此而增加自己的烦恼。在他患了肺癌之后,每当有人问他得的是什么病,将军都会毫不避讳地说:"癌症,不治之症。"面带微笑,仿佛像在说别人的事情那样轻松。
将军对此事看得开,豁达开朗,自然精气神很好,有一次,张爱萍将军到医院去看他,看到聂凤智将军这样的情形,非常高兴,和聂凤智聊了很久,出来后,张爱萍将军笑着说:"老聂死不了,精神好得很。"
八百里追敌,二十七军威风凛凛
1949年4月27日午夜,当时聂凤智将军担任二十七军军长,他奉命按照计划横渡长江,直取南岸。在渡江前,将军多次到岸边进行观察,为了尽可能将问题想得周全一些,避免渡江过程中出现什么差池。

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各部队很早就做好了渡江准备,就等着聂凤智将军一声令下。这天午夜,明月当空,云开雾散,江面风平浪静。时机一到,聂凤智将军果断下令渡江,一时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在部队充足的准备下,聂凤智将军带着战士们顺利登上了长江南岸,一时间,聂凤智将军觉得风清气爽,顿时诗兴大发,随后,将军拟电文向毛主席、党中央汇报了这一好消息:"我们已经胜利踏上江南的土地!"部队中,大家都喜欢争个第一,这是部队的荣誉,这一次,聂凤智将军率领的二十七军为最先到达江南的部队。
渡江战役,聂凤智将军带着部队奋力拼杀,国民党军没想到我军已经如此势不可挡,几个回合之后,敌人就已经招架不住,打得国民党军四散溃逃。渡江之后的聂凤智将军,当真是黑虎附身,猛虎下山,在渡江战役之后,聂凤智将军率领二十七军从繁昌出发,下南陵,克宣城,取广德,战吴兴,每到一地,二十七军官兵如秋风扫落叶般将敌人击溃。越是到后面,敌人听到战败的消息越多,听闻二十七军的勇猛,越是不敢与二十七军硬碰,打着打着就溃逃了。

聂凤智将军哪里肯放过这么好的歼敌机会,带着二十七军战士奋力追击,日行军超过百里,八百里疯狂追歼敌人,无往不胜,一时间,敌人听见二十七军、听见聂凤智将军的名字都觉得胆寒。
萝卜刻大印,国军将领安心起义
我国开国将军中,有一位名叫刘昌毅的将军,其原名本叫刘昌义,因为当初得知国民党军中有个军长叫同样的名字,所以才改名刘昌毅,而那位刘昌义就是国民党五十一军军长。
汤恩伯逃离上海后,国民党军的刘昌义被任命为"淞沪警备副司令",让他坚守上海。在那个时候,国民党军的军官也都知道,国民党已经大势已去,再怎么负隅顽抗也是徒劳,于是,刘昌义找到聂凤智进行谈判。

在谈判的时候,聂凤智将军得知刘昌义非常担心陈毅态度,心中难下决心。聂凤智将军自然是想不战而胜,尽可能地避免战斗,减少战士们的牺牲。
为了坚定刘昌义心中的决心,聂凤智将军急中生智,叮嘱政治部主任用萝卜刻成陈毅的"关防大印",在谈判的时候,聂凤智将军当场向刘昌义宣读陈毅的命令还特意给他看了盖的印章,刘昌义连连点头,表示"谨领",再无半点疑惑。
聂凤智将军打仗秉承的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从将军喜欢化装抵进敌人阵前侦察就能看出来,只要是将军思考过的,将军对自己的计划安排有信心。
就如同林彪以前喜欢部下打没有命令的仗,聂凤智将军在战场上有先见之明,在敌情出现变化的时候,他能准确地率先做出反应,往往是他下达命令有一阵子了,上级的命令才到,有些人称赞聂凤智将军能掐会算。

在淮海战役中,聂凤智将军奉命率领华东野战军九纵到徐州去阻击邱、李、孙三个兵团。当将军发现敌人开始西撤的时候,时间紧急,将军立即命令部队开始追击,一个纵队直插敌人三个兵团间,与敌人并驾齐驱,金戈交错,在开始追击部队的时候,将军才让人向上级发报,汇报情况。等到上级发来追击的命令时,将军带着部队已经追出去很远了。
在渡江战役后,聂凤智将军奉命率领二十七军进军上海。有一天,将军在行军途中休息的时候,打开地图发现,在部队前面,有一座大铁桥,纵贯南北,直通上海,叫做大东滨桥,作为征战多年的老将,将军一眼就看出了此桥的重要性。
战士们刚刚坐下,将军当即下令,停止休息,火速赶往大东滨桥,一定要拿下此桥,将此桥牢牢掌控在手中。部队得到命令后,马不停蹄,很快赶到大桥前,聂凤智将军当即命令夺桥。当夺桥战斗打响之后,他才接到上级命令,让他火速前进,抢占大东滨桥。
歪打正着,聂凤智提炼"口袋战术"

自建国以来,蒋介石一直没有停止对中国大陆的骚扰,时常派飞机前来侦察、袭扰、搞破坏,飞机数量种类也不尽相同。1958年9月24日,蒋介石派出100馀架飞机,进犯大陆。他们一进入我军雷达范围之内,就被发现,得到消息的聂凤智将军赶紧到指挥部进行指挥。
当时,聂凤智将军见此人此次来犯敌机众多,为了避免他们大搞破坏,他当即命令路桥、衢州、连城、惠阳等地的飞机同时出动,前往拦截。当时聂凤智只想着各部队尽快出击,接到命令后,各部队也是以最快的速度让战机升空。
敌机100来架,这一次将军以为一场空中大战在所难免。可实际情况却有点不一样。我军各部队虽然在接到命令第一时间就飞机升空,出发时间相差不大,可每个地方到敌机位置的距离却不相同,所以到达敌机位置的时间也不同,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层层包围的状态。

敌机之前仗着飞机多,大张旗鼓地在空中飞着,见我军最先到达的一批飞机数量并不是那么多,并不在意,而后继续飞行,可飞着飞着,突然又发现了我军一批飞机飞来,接着批次就越来越多,敌人并不知道这是因为距离引起的,以为是我军新研究的战术,赶紧撤退。
美国《航空》杂志特意登文,介绍了聂凤智将军的"口袋战术"。很多上级领导都知道了这件事情,彭德怀还特意给聂凤智将军打电话:"你小子什么时候研究出新战术,连我都不知道。"
聂凤智将军苦笑一声,如实地将其中缘由告知了彭德怀,彭德怀这才明白过来,感叹如果是别人,早就将这件事情吹上天了,可聂凤智将军一声不吭,毫不张扬,他们都是在《航空》杂志出了文章之后才知道的。
虽然是误打误撞,可聂凤智将军也非常重视这次经历,仔细地回忆了这件事情,各种细节都不放过,总结经验,提炼战术,形成真正的口袋战术。

林彪在军中的地位很高,如果有见林彪的机会,大家都愿意前往,可聂凤智将军则不同,坚守本心,与林彪没有任何嫌隙,但对林彪也不媚不亲。
有一天,聂凤智将军到武汉开会,在这期间,刘亚楼、吴法宪约大家去见林彪,按理说,是刘亚楼主动约的,又是去见林彪,自然都愿意去,可聂凤智将军却称自己病得很严重,不方便前去。又一日,还是他们约聂凤智将军去见林彪,聂凤智将军知道自然不能再称病,于是,对他们说:"见了林总,怕出洋相。"又没有去见林彪。
这是刘亚楼他们约他见林彪,还有一次,是林彪明确表示要接见他,那是聂凤智将军到长春去开会,会议结束,刘亚楼找到聂凤智将军,让他再留一日,林彪要接见他,聂凤智将军和之前的态度是一样的,这一次,他又借口前线战事吃紧,必须立即赶回去,再次避免见到林彪。三避林彪,全军将领,恐怕也只有聂凤智将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