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长高福源文武双全,深得张学良器重,后秘密加入我党,可惜早逝
吴起镇战斗后,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继续北上,于1935年11月初到达甘泉地区,同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红十五军团是一个多月前,才由鄂豫皖苏区长征到达陕北的红25军与陕甘苏区的红 26、红27军合编而成的。
红25军最早组建于1931年10月25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事委员会抽调红4军第10、第11、第12师各一部,在安徽省六安县麻埠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仅辖第73师。11月编入红四方面军序列。至1932年5月先后组建了第75、第74师,参加了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战役。
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红25军损失惨重,军长蔡申熙牺牲,第74师撤销。10月,第73师随红四方面总部向川陕边转移,军部特务营和第75师留在苏区继续坚持斗争。11月30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在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檀树岗重建红25军,吴焕先任军长,王平章任政委,下辖第74、第75师和特务营,共7000馀人。

1933年4月8日,红28军改为第73师,编入红25军序列。这时,红25 军下辖三个师,共1.2万馀人。但在随后进行的七里坪战斗和鄂东北、皖西北中心区保卫战中,再次遭受重大损失,锐减至3000馀人。10月,军长吴焕先率第75师和第74师一部约2000人进入鄂东北地区活动,副军长徐海东率另一部1000馀人返回皖西北地区。
1934年4月,两支部队在河南省商城县豹子岩会合,徐海东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继续转战于鄂东北、皖西北地区。
窑工出身的徐海东,生于1900年,湖北黄陂人。早年曾在国民党第4军中任排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已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徐海东回到家乡,拉起了湖北省的第一支"工农军队"。
徐海东素以骁勇善战而著称,历经百馀战,仅在鄂豫皖的十年间就负伤八次,身上留下了十几处伤痕。别看他平时由于身体不好常常躺着,可打起仗来就如同猛虎下山,虎虎生威。指战员们都亲昵地称他为"徐老虎""中国的夏伯阳"。毛泽东也听说鄂豫皖苏区有个"徐老虎",称赞他是"红军的领袖""群众的领袖""对中国革命有大功的人"。

蒋介石对"徐老虎"又恨又怕,说他是"文明的一大害",曾经悬赏十万大洋买徐海东的项上人头。这个赏金与彭德怀是一样的,可见蒋介石对徐海东的痛恨。
这年春,蒋介石调集16个师又四个独立旅,大举"围剿"鄂豫皖,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把红军"完全扑灭,永绝后患"。11月11日,中共鄂豫皖省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率红25军2900 馀人实行战略转移。16日,红25军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踏上了漫漫长征路,成为人数最少的一支长征大军。
12月,红25军进入陕西省庚家河地区,进行开辟苏区的工作。至1935年5月,打破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创建了鄂豫陕苏区,部队发展到3700馀人。
7月2日,红25军在山阳县以西的袁家沟口突袭陕军警备第1旅,毙伤300馀人,俘旅长以下1400馀人,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鄂豫陕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为配合中央红军北上的行动,13日,红25军翻越终南山,威逼西安。16 日又从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丰峪口出发,继续长征。

红25军的西进,使蒋介石大为不安,连电国民党军各部加强西安、宝鸡、汉中碉堡封锁线,严防红军"流窜"进入甘肃境内。
8月21日,红25军在途经甘肃省泾川县四坡村时突遭国民党军袭击。战斗中,吴焕先不幸中弹牺牲。
9月7日,红25军到达陕北苏区的保安县豹子川。中共鄂豫陕省委召开会议,决定徐海东任军长,程子华任政委、代理省委书记。
15日,红25军到达延川县永坪镇。次日,与在陕甘苏区坚持斗争的红26、红27军会师。
红26军前身是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1931年10月,以晋西游击队为基础组成的陕北支队转战至陕西、甘肃两省边界的南梁地区,同刘志丹领导的游击队会合后组成西北抗日反帝同盟军。1932年2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2月在宜君县转角镇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说是一个军,实际上人少得可怜,只编有一个团,才200来人。

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转战,至1934年2月,红26军发展到一个师,人数也增至500馀人,并相继开辟了以照金为中心的栒邑(今旬邑)、淳化、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三原、宜君五县边界根据地和以南梁为中心的吴起、保安(今志丹)、甘泉、鄜县(今富县)、合水、华池六县交界地区根据地。
6月,红26军打破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部队发展到4个团2000馀人。
11月,成立了以习仲勋为主席的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和以刘志丹为主席的陕甘边军事委员会。
相比红26军,红27军组建的时间更晚,人数也少得多。
从1932年起,中共陕北特委将农民武装组成红军游击队,在横山、清涧、延川等11个县境内游击战争。至1934年上半年,先后开辟了安(定,今子长)延(川)、绥(德)清(涧)、葭(县,今佳县)吴(堡)、神(木)府(谷)四小块根据地,并打破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第一次"围剿"。

1935年1月30日,由陕北游击队发展起来的3个独立团在安定县白庙岔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仅辖一个师700馀人。
出于对西北革命形势发展的极度不安,蒋介石从1934年10月起,调集陕西、甘肃、宁夏、山西四省国民党军队五个师(旅)共四万馀人,采取围堵结合,分区"清剿",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方针,对陕甘边和陕北两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
当时在这两个苏区坚持斗争的革命武装有红26、红27军和3000多人的游击队。虽号称两个军,但总人数不过4000人左右,武器装备也极为落后,弹药更是奇缺。
面对强敌大举压境,为打破敌人的"围剿",2月5日,中共陕甘边和陕北两特委召开联席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两苏区的中共组织和红军、游击队。
会议通过了刘志丹向南发展,进攻延长、延川、保安、安塞,以与陕甘苏区打通的建议;同时决定集中红26军第42师一部和红27军第84师主力在陕北作战,首先打击深入陕北苏区中心但对陕北人生地疏,又与陕北军阀井岳秀互有戒备的高桂滋部第84师,尔后再向南、向西发展。
5月1日,红26军一部与红84师在白庙岔会合,成立西北军委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高岗任政治委员。

在刘志丹等的领导下,红26军一部与红84师密切协同,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法,连战连捷。至7月,粉碎了国民党军的第二次"围剿",先后取得安定南沟岔、清涧阎王砭、延川贺家湾、安塞兴隆寨等战斗的胜利,连克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6座县城,使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西接环县,南至淳化、耀县,北接长城的广大地区,把陕甘边和陕北两苏区连成一片,并在20多个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扩大到30 多个县,红军主力发展至5000馀人,游击队发展到4000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
这时,中央红军长征就要到达陕北,蒋介石为了使中央红军无立足之地,同时也为报两次"围剿"陕甘苏区失败之仇,于7月中旬调集东北军四个军11个师及晋绥军五个旅和高桂滋的第84师、井岳秀的第86师等部,向陕甘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此次,蒋介石投入10馀万大军,采取南进北堵、东西配合、逐步向北压缩的战法,妄图一举摧毁这块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一仅存的革命根据地。同时这也是蒋介石惯用的一箭双雕之计:借"围剿"红军之机,既达到消灭红军的目的,又要进一步削弱地方军阀势力。正如时任东北军第67军参谋长的赵镇藩所回忆的:"一方面对红军进行'围剿',另一方面让东北军与西北杨虎城争地争食,两虎相斗,消灭杂牌。"
敌强我弱,死打硬拼肯定不行。刘志丹决定采取集中主力、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趁国民党军部署尚未就绪之前,先发制人,于8月中下旬,首先击溃了刚刚西渡黄河入陕的晋绥军两个旅,接着转兵进攻北线国民党军。
恰在此时,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传来——由鄂豫皖苏区长征的红25军在徐海东等的率领下,经陕甘边已到达陕北。刘志丹亲自起草了《欢迎红二十五军的指令》,并派习仲勋等前往保安瓦子川迎接。

9月18日,两支部队在永坪镇胜利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5、第78、第81师,共7000馀人。
红十五军团的成立使陕甘苏区第三次反"围剿"的力量得到加强,但形势依旧十分严峻。除原在陕北的四个师外,东北军七个师也从豫陕一带调到陕北,各路"围剿"大军正一步步逼近。
19日,陕甘晋省委主持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对敌作战方案。会上,有人提出先打北路,吃掉米脂方向井岳秀的第86 师或高桂滋的第84师,然后出横山,与神(木)府(谷)根据地连成一片,再向三边发展。有人则认为应先打东北军,如果打掉东北军一两个师,就会使陕北战局发生重大变化,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
徐海东也主张先打东北军,毕竟他们是红军的老对手,"脾气"摸得很透;而且刚经过长途行军,跋山涉水,十分疲劳,大多数官兵又都希望打回东北老家去,不愿替蒋介石打内战,斗志不高,打起来比较容易。只要打垮东北军一路,陕北形势就能发生变化。

当时东北军分为两路,一路在甘肃境内,由第57军代军长董英斌率四个师经合水进攻;一路在陕西境内,由第67军军长王以哲率三个师由中部(今黄陵)北进,军部率第107师进驻洛川,第619团一个营进占羊泉;第110 师、第129师(欠第685团)沿洛川至延安公路推进至延安;第685团驻甘泉,负责维护南北交通。这样,67军摆了一个长蛇阵,兵力相对比较分散,便于红军分割歼灭。
甘泉以北15里的大小劳山地区,有一条通向延安的公路,路两旁群山连绵、树木茂密,把延(安)甘(泉)公路夹在中间,如同一条口袋,是个设伏的理想地方。会议经过研究,决心采用围城打援的惯用战法,以一部兵力包围甘泉县城,发起佯攻,调动延安之敌回援甘泉;红军主力秘密进至大小劳山地区埋伏起来,伺机歼灭援敌。
21日,红十五军团从永坪地区南下,于23日进至甘泉西北的王家坪集结,并下达了具体的作战部署:红81师师部率第241团位于甘泉县城以北白土坡地域,担任正面阻击;红75师师部率第223、第225团位于劳山东团两侧;红78师师部率第234、第232团位于小劳山东西两侧;骑兵团位于卢家村、土黄沟地域。
28日,红81师第243团和地方武装包围了甘泉县城,虚张声势,冒充四军主力,摆出一副攻城架势。

29日拂晓,红十五军团主力悄悄进入伏击地域,隐蔽待机。敌人果然中计了。
10月1日晨,国民党军第110师从延安出发南下,按第628团、第62 团(欠1营)、师部、第630团序列行进。
上午11时,后卫第630团李东坡部行抵延安西南四十里铺时,师部侦知前方有敌情,但不甚详细。师长何立中还是比较谨慎的,遂命令第63 团停止前进,警戒后方,并向延安联系,自己则亲率师部和其馀两个团直扑甘泉。
中午时分,第110师行抵离延安40里、距甘泉20里的地方。这里零零散散有几家住户,只见家家都有做熟的小米饭。老百姓说是红军刚刚做的,没来得及吃就走了。先头第268团立即派出侧卫和侦察搜索前进。
14时许,第110师到达大小劳山地区,一头撞进了红军预设的伏击里。红81师第241团立即发起攻击;红78师骑兵团从侧后出击,断敌退路红75师和红78师主力从两侧发起攻击。
激战五个多小时,红军全歼该敌,毙伤师长何立中、参谋长范驭州以下1000馀人,俘团长以下3700馀人,缴获长短枪3000馀支、轻重机枪180馀挺、炮12门、战马300馀匹和电台1部。

第110师在劳山地区遭受重创,师部和两个团全军覆没,一战竟损失近5000人,连师长和参谋长也做了红军的枪下鬼。消息传来,西北"剿总"大为震恐,各路"围剿"军更是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瓦窑堡守军第84师一部干脆连夜弃城逃往绥德。
红军乘胜追击,将瓦窑堡周围国民党军的据点全部拔除。5日,陕甘苏区首府迁至瓦窑堡。
这时,中央红军已进至甘肃通渭、静宁地区,国民党军西北"剿总"一面急调重兵阻击,一面电令第57军代军长董英斌、第67军军长王以哲和阎锡山部正太护路军司令兼陕北"剿匪"前敌总指挥孙楚,立即率所部在陕北聚歼刘志丹、徐海东部,"不准与毛、周靠拢"。
国民党军变得谨慎起来,采取在对中央苏区第五次"围剿"中屡试不爽的堡垒政策,对陕甘苏区进行严密封锁,企图步步为营,逐步蚕食,缩小包围,最后消灭红十五军团。
20日,第67军第107师第619团附一个营进驻甘泉以南榆林桥。团长高福源,字少卿,辽宁盖平人,外号"高包脖子"。他本是北京大学学生,后投笔从戎,毕业于东北讲武堂第五期步兵科。因文武双全,深得张学良的器重,当过他的警卫营营长。同时他还是第67军军长王以哲的心腹爱将,曾任军部参谋处上校处长。

对于红十五军团,高福源并不陌生。早在1934年春,第67军由河北廊坊调驻河南信阳、潢川、商城等地,"进剿"鄂豫皖苏区。高福源率第619团一直在商城地区最前方与红25军对阵,相继在泼陂河、大柳树、湖山寨等地交过手。尽管屡屡吃到红军的苦头,但高福源并不服气,总认为红军不是他的对手,口出狂言:早晚要收拾红25军。
面对这个狂妄骄横的对手,红十五军团决定乘其立足未稳之机实施攻击。战前,徐海东亲率营以上干部到榆林桥附近三次察看地形,选择主攻方向。
25日拂晓,红十五军团对榆林桥发起突袭,首先进攻西山制高点。高福源虽一向自傲,但的确不是草包一个。来到榆林桥后,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驻地周围低洼,西山地势险要,一旦为红军所占,必将居高临下发起攻击。于是派第5连连长黄克军率部附两挺重机枪,驻扎在西侧山寨,构筑碉堡作为支撑点,以防红军占据西山。
虽说高福源算准了红军的进攻方向,但他还是没有料到红军来得如此之快,西山上的工事才刚刚修了一半。战斗打响后,驻守西山寨的那个连没支撑多久便垮了,连长黄克军负伤而逃。红军居高临下,控制了榆林桥,把高福源指挥的四个营压迫到树林里。

激战至当日下午,红军全歼守敌,毙伤300馀人,俘虏1800馀人,缴获长短枪1300馀支、炮8门,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以来的又一个重大胜利。
战斗结束后,团长高福源却没了踪影,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徐海东命令继续在俘虏中盘查,一名红军战士见有个俘虏穿着讲究,便故意诈他:"你就是高福源!"
那人听后浑身发抖,连忙摆手说:"我不是,我不是,我只是个理发的。边说边用嘴向旁边一歪。
原来,高福源与他换了衣服,冒充普通士兵,躲在一边。

高福源被押到徐海东面前,装出一副"视死如归"的样子,大声喊道:"要杀就杀,随你们的便!'
徐海东严肃地说:"哪个杀你!你是东北人,现在东三省都被日本强占了,你的父兄成了日本强盗的奴隶,你要有点骨气,为什么不去打日本人。你们东北军弟兄,见了红军,枪都朝天放,你还充英雄好汉,跟红军拼杀!"
一番话令高福源羞愧地低下了头。后来经耐心教育,高福源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变,骄傲自满的情绪没有了,对红军也服气了,主动要求去做张学良的工作,成为红军和东北军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牵线人。1936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5日被105师师长刘多荃诱杀,英年早逝,时年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