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毛麟角!第一名入朝却最后撤出,高级将领经历抗美援朝全程

大革命失败后,李志民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决议,积极在群众中秘密串联,组织赤色农会小组,筹建农民革命武装。1928年3月,他在家乡湖南浏阳高坪区组建了游击队,担任党代表,在湘赣边区集聚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活动。这年冬,他受浏阳县派遣,调到红五军第二纵队第七大队四中队任党代表。

红军初创时期,各级党代表在士兵心目中就是党的领导的化身,党代表的模范行动即是无声的命令。李志民具备军政兼备的素质,非常懂得榜样的激励作用。作为党代表,他每次战斗总是冲在最前,撤在最后。他自幼随继父习武,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铁桩拳",军事素质深为战士们折服,这位能文能武的党代表率领大家冲锋陷阵,赢得了不少胜仗。

凤毛麟角!第一名入朝却最后撤出,高级将领经历抗美援朝全程

1929年6月初的一天,红五军第二纵队第七大队一、四中队正在浏阳县船仓乡一带山区活动。侦察员兴冲冲地跑来报告:端午节中午,永和市商会和地方豪绅要大摆酒宴慰劳国民党保安团。李志民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歼敌的良机。于是,他马上开会研究决定出敌不意,奔袭永和市的作战计划。

这年的端午节是6月11日。早饭后,李志民便带领大家沿着山沟隐蔽疾进。他时而走在队伍的前头,时而插在队伍的中间,边行军边作简短的鼓动:"消灭反动保安团,为死难烈士报仇!""沉住气,听指挥,这一仗一定打得好!"在他的鼓励下,同志们忘却了疲劳,忘却了骄阳。正当敌人一个个忘乎所以,开怀畅饮,吆三喝四,猜拳行令,喧嚣之声溢于四野之时,李志民和同志们已经冲进了保安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缴下了敌人的枪。他大喝一声:"不许动,谁敢乱动打死谁!"吓得100多个团丁一下子呆若木鸡,蔫了气。这一奔袭仅用了几分锺就取得了胜利。当得知永和市水府庙还驻扎着国民党正规军"周营"的一个连时,他便立即决定乘胜直捣水府庙,歼灭白军这个连。当距离水府庙还有100米左右时,李志民高喊:"同志们,冲啊!""消灭白狗子,活捉周屠夫!"他亲自吹起了冲锋号,鼓舞战士们冲锋向前。敌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喊杀声搞得不知所措,乱作一团。这一仗,红军共歼敌数十人,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

凤毛麟角!第一名入朝却最后撤出,高级将领经历抗美援朝全程

李志民指挥的这支红军部队在一天里两战皆捷,不仅红军的声威大震,而且李志民的声威也大震。永和的革命群众奔走相告,大家被白色恐怖压抑了一年多的忧郁心情开始消融,从心底里迸发出希望的火花。

李志民深知政治工作的威力,即"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多年的政治工作经验让他感到武斗重要,文斗更重要。因为文斗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最高制胜境界。所以,闲暇之时,他总是喜欢研究如何打"政治仗",此役如果不武斗,文斗又何如?不管战事大小,他都要细细推敲一番。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研究和战争实践后,他积累了丰富经验,在那些可以避免武斗的战斗中屡试不爽。

1936年5月,李旺堡一役,就是他打"政治仗"的得意之笔。这年,李志民调任第81师政治部主任,参加西征战役,奉命围攻李旺堡。李志民凭多年战时政治工作的经验,认真分析了敌我态势,认为李旺堡城墙坚固,且城外河滩开阔,守敌系国民党第35师马鸿宾部一个骑兵团,只宜智取,不宜强攻。

凤毛麟角!第一名入朝却最后撤出,高级将领经历抗美援朝全程

当时时值枯水季节,河水干涸,河滩开阔,红军要攻城就必须通过几百米的河滩开阔地,才能接近城垣,这对于缺少攻坚武器的红军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困难。然而,敌守孤城,马鸿宾部与蒋介石又有矛盾,军心民心倾向抗日,厌倦内战。在综合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李志民果断地建议采用军事压力与政治攻势相结合的打法,即"文攻武备"的思想,一面积极准备攻城,一面发动群众,打算"不战而屈人之兵"。建议被采纳后,他发动大家献计献策,利用风筝、"孔明灯"和弓箭等飘送传单、公开信到城内,组织宣传队抵近城墙唱歌、喊口号,宣传团结抗日的道理。不几日,城里便出现了友善的回应。通过分析城里驻军官兵的思想变化情况,李志民认为火候到了。于是,他亲自写了一封致驻军骑兵团马团长和全团官兵的"公开信",随附几头羊作礼物,派人送至清水河滩上。收到信和礼物的马鸿宾团长被红军的行为所感动。第二天,便派出代表与红军秘密谈判,同意撤离李旺堡。原本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却在李志民的运筹下化干戈为玉帛,这不能不说是李志民的一大本事。骑兵团撤走后,红81师军容严整地开进了李旺堡。

同年12月,东北军王政哲部一个师奉蒋介石之命进攻我西征军。红81师担任阻击任务。根据中央关于争取、团结东北军共同抗日的指示,李志民积极组织开展政治攻势,利用标语、传单和抗日歌曲等各种形式对东北军进行"团结抗日"、"打回老家去"的宣传教育,主动邀请东北军官兵到我驻地座谈、联欢,化敌为友,打了一场奇特的"阻击战",出现了白天"打仗",夜晚联欢,"激战"数日,双方无一伤亡的生动局面。12月13日,东北军官兵留下"红军兄弟,抗日前线再见"的标语撤离战场,李志民又成功地打了一场"政治仗"。

凤毛麟角!第一名入朝却最后撤出,高级将领经历抗美援朝全程

1937年1月,红81师改编为红二十七军,贺晋年任军长,李志民任政治部主任。当时,周恩来副主席从延安去西安,途经劳山地区,遇到土匪袭击。二十七军奉命前往宜川、延长、甘泉之间剿匪。在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情况下,匪军可以说已经不是我军的主要敌人,相反,还是我军可以团结的"敌人"。于是,李志民主张在剿匪过程中采取军事打击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我军既打击了敌人,又团结了同志,彻底消除了这一带的匪患。此事,李志民功不可没。

1951年2月,李志民与杨得志率领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入朝参战,在朝鲜开始了他长达7年的军队政工生涯。入朝初期,十九兵团参加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和阵地防御作战,取得了歼敌14.4万馀人的辉煌战果。1952年冬,他调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1953年5月,他参与指挥夏季进攻战役,沉重地打击了美伪军,最终迫使美帝国主义和南朝鲜李承晚集团在《停战协议》上签字,结束了朝鲜战争。

凤毛麟角!第一名入朝却最后撤出,高级将领经历抗美援朝全程

朝鲜战争结束后,李志民继续留在朝鲜。1954年2月,他被任命为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又升任志愿军政委。从第一名志愿军入朝到最后一名志愿军撤出,他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全过程,这样宝贵的经历,在我军高级将领中可谓凤毛麟角。他是在朝鲜前线战斗工作时间最长的志愿军高级将领之一。作为志愿军的军事主官,他几乎参与了所有对敌重大军事行动的谋划和指挥,同时他也以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工作,使我军政治上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敌人。为此,先后4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2次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多年后,他以自己在志愿军中的丰富的政工经验和最具权威的战地专家身份,主持编审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总结》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经验汇编》,这三部书成为总结抗美援朝战争的经典力作。他呼吁要加强对抗美援朝政治工作的研究和总结,他感慨地说:"战争越是现代化,越要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政治工作越要加强而不能削弱。尤其在敌我技术装备质量悬殊的情况下,我军更要重视发挥政治上的优势。"

凤毛麟角!第一名入朝却最后撤出,高级将领经历抗美援朝全程

1957年3月,李志民回国任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9年1月任政委。李志民在军事学院十分注意继承发扬"抗大"的优良传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启发引导学员通过总结过去的战争经验,特别是抗美援朝的作战经验,联系军队当前的实际,重点研究在现代条件下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战役、战术中的政治工作。他还注意对古今中外军事经验的研究,强调在坚持"以我为主"学习军事的同时,还要重视借鉴其他国家军队的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