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蒋介石葫芦岛亲自督战,怎么也弄不明白何以折戟沉沙
1930年1月,由张云逸介绍,莫文骅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年6月,红七军主力回师百色,莫文骅被调任为第一纵队少校辎重队长。11月,红七军在河池整编为3个师,莫文骅担任第20师辎重队长。
1931年2月,莫文骅被派往第 58团任4连政委。7月,按中央指示,红七军向中央苏区进发,准备与中央红军会师。1932年1月,莫文骅调任红七军军直属政治处主任。9月,莫文骅被分配到湘赣军区政治部担任宣传部长。一个月后,又担任遂(川)万(安)泰(和)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12月,莫文骅又被调到中央苏区担任军委总司令部任直属政治处主任。此后,莫文骅又担任过红五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红五军团第34师政治部主任、红13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的战斗。

1934年10月的一天,莫文骅接到电令,命他担任红八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两天后,随红八军团踏上了长征之路。1935年初,莫文骅奉命到红军高级干部队(即原来的红军大学)担任政委。同年4月,又调任红军干部团政治处主任。8月初,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莫文骅任校党总支书记。9月下旬,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甘肃的哈达铺镇,改编为陕甘支队,莫文骅被任命为新成立的随营学校政治处主任。10 月,他又奉调到随营学校和陕北红军干部学校合并成立的新的红军学校,即后来的西北红军大学担任政治部主任。1936年6月,莫文骅改任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党支部书记,同时参加第一期第一科的学习,并兼任教员。
红大最初设在保安县城,这是陕西北部一个偏僻的小县城,由于连年战乱不断,当地遭到严重破坏,群众生活非常艰难,只好把希望寄托到菩萨身上。正如当地的民谣唱道:"保安穷山窝,破庙比房多,菩萨比人多。"1936年7 月初,莫文骅所在的一科40名学员,来到了保安县城东南面,驻在距保安县城大约1公里的一个半山坡下。莫文骅放眼望去,附近光秃秃的山坡上稀稀拉拉长着几丛酸枣树,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在几百米外默默地流淌着。而所谓的校舍驻地只不过是在半山坡的石壁上几十个黑魆魆的石洞,这些石洞,大的高宽都在3米左右,深约4米;小的高宽2米左右,深约近2米。由于长期没有人居住,当地的老百姓有的用它们做过羊圈,没有用过的都成了当地野生动物出没的场所。里面杂草丛生,乱石纵横,狼藉不堪。没人能说清这些石洞是什么时候开凿的,据说是供奉"元始天尊"的。

谁能想到后来闻名世界的红大当初就安在这些原始的石洞里,这些困难对于刚刚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勇士们,实在算不得什么。什么都没有,但只要有了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莫文骅所在的一科党支部会议决定,自己动手,建设校舍。
他们决定选择一个最大的石洞做教室,大家一起动手,先把里面的杂草、乱石清理出去,把地面整理得干净平整,用石灰水把洞壁刷白,用石块在窑洞口垒成墙和门洞,用旧木料做成门框,挂上用茅草编织而成的门帘。在石洞最里面的石壁上凿出一块大石板充作"黑板",选了一些石头作"粉笔",里面的讲台、课桌、凳子都是用石头砌成。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教室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样的教室只有无畏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建成。校舍由其馀的石洞改造而成,小的窑洞住两三个人,大的住四五个人。学员们在窑洞里,有的睡石炕,有的用石头砌起床铺,在上面铺一块木板或铺垫些禾草。条件说多艰苦有多艰苦。更使他们担心的是,当地野狼很多,夜里经常听到狼嚎,有几次,狼跑进这些校舍中。为防狼进入,学员们把桌子、脸盆放在门口,半夜如果有狼来,会碰翻这些东西,响声会把狼惊跑,屋里的人在床头备有一根打狼棍,以防万一。

校舍的问题解决了,可学校还是没有操场,通往外界的道路也只有崎岖不平的小道。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莫文骅他们决定开始平整校园,整修道路,修建一条贯通校门的大路和3条通往交通大道的支路。经过几天的努力,一条宽两米、长100米的人路和3条支路修好了。学员们高兴地说:通向城里的大路修好了,假如我们有汽车的话,就可以开车去接"教授"们来学校上课了。当地群众见莫文骅他们用双手把一片荒山野洞改造成整洁的校舍,深为感动,特赠给学校一面锦匾,上面写着"劳动者可以创造世界"。
开课那天,毛泽东、张闻天、徐特立、秦邦宪等中央领导同志来到整修一新的一科校园。当毛泽东看到那间独特的教室和学员宿舍、看到用石头做成的一件件用具后,高兴地说:"你们是过着石器时代的生活,学习着当代最先进的科学——马克思列宁主义。你们是'元始天尊'的弟子,在洞中修炼。什么时候下山呢?天下大乱你们就下山!"勉励学员们安心学习,努力提高,以优异的学习成果迎接和促进抗日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莫文骅策马北上,经承德赶赴东北,参加到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抢占东北的斗争中。他初到东北时,任沈阳警备司令部副政委,稍后,调任辽东(南满)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从辽东军区创建开始,莫文骅在这里工作战斗了两年多的时间,在解放军政治工作史上大书了一笔。在征战之馀,莫文骅等领导在辽东军区所辖的第三纵队发起了大规模诉苦、战评和立功运动等群众性的政治工作。
莫文骅看见东北的苏军在军装上设计了功勋章,立功人员戴上后,很是荣耀,对增强荣誉感、激发士气颇有作用。受此启发,他提出在辽东军区部队开展广泛的立功运动。辽东军区于1946年3月19日开始了立功运动。兵工厂设计了军功章,分为三个等级,打完仗评完功后就发。一时间,辽东军区掀起了群众性立功热潮。

诉苦运动,先是诉日寇奴役东北人民之苦,后来发展到控诉军阀、官僚、地方和豪绅的压榨之苦,激发指战员的民族仇、阶级恨。由基层指战员"吐苦水"、"挖苦根"、"查忘本"、"下决心",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自己。当干部战士讲到亲人惨遭迫害时,往往悲痛欲绝,放声恸哭。部队诉苦中激发出来的士气,在"四保临江"等作战中发挥出来。部队在零下40摄氏度的奇寒中风餐露宿,却始终保持高昂的战斗热情,与敌人殊死搏斗,创造了辉煌的战果,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
1947年初,莫文骅在部队中看到第三纵指战员们面对清一色美械装备的王牌军"新六军",毫不畏惧,还求战心切,于是写下了一首白话诗"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六军。菜心味甜营养好,歼灭新六军建功勋。同志们大家来竞赛,看谁是人民大功臣!"经音乐家牛元甫谱曲,在第三纵队中广泛传唱,部队精神为之一振,而敌军听了为之心惊。在"四保临江"的战役中,新六军败在第三纵队手里,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官惊叹:"你们吃了白菜心,连我这白菜帮子,都给吃了。"

诉苦运动、立功运动,受到了东总首长林彪、罗荣桓的高度好评,遂在全东北部队中进行推广。可以说,诉苦运动、立功运动所激发出来的空前的士气,正是东北野战军战无不胜的一大力量源泉。
毛泽东对辽东军区的这一做法深表肯定,1947年9月,他亲自修改、批转了第三纵的诉苦教育经验报告,发出了在全军开展诉苦、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运动的指示。莫文骅在辽东军区进行的诉苦教育遂成为解放军新式整军运动的基础。
1948年5月,莫文骅调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任政委、党委书记。莫文骅在任第四纵政委期间,率部进行的最英勇的战斗就是塔山阻击战,这是辽沈战役中保证攻克锦州战役的关键,也是我军战史上最险恶的阻击战之一。
辽沈战役开始后,莫文骅和司令员吴克华率第四纵受命在塔山、高桥地区布防,阻击锦西、葫芦岛驰援锦州的敌人。要求他们坚守阵地,争取一周至十天的时间,掩护主力肃清锦州外围之敌,攻克锦州。

塔山,其实算不上山,周围是地势平缓的起伏地,无险可守。但塔山位于锦西、锦州中间,衔着由锦西北上锦州的公路和铁路,是两锦的咽喉地带,国民党军为解救锦州被困之敌,必然全力攻击塔山。第四纵在刚刚结束的新式整军运动中,专门学习的是"人兵团、正规化、攻坚战",正欲在攻打锦州的战役中人大显身手,现在受命来打阻击,部分战士一时想不通。
莫文骅进行了深入的思想动员,号召全纵将士"我们必须死守阵地,一步不退。要准备打硬仗、打恶仗,几天几夜不睡觉,苦熬苦斗,硬打硬拼,叫敌人在我阵地前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只要我们万众一心,死守阵地,敌人只能在我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以失败而告终!"莫文骅又发布了《告全纵队指战员书》,提出了"死守阵地"、"寸土不失"、"与阵地共存亡"、"保证锦州胜利"等战斗口号,特制了"英勇善战"、"稳如泰山"等奖旗,号召开展夺旗竞赛,看谁当杀敌模范,看谁当守备英雄。会后,莫文骅派人把这些口号用木炭写在木板上,插在阵地前沿。战前动员取得了显著效果,第四纵上下纷纷响亮地提出战斗口号:"打好塔山阻击战,保障主力攻下锦州城!""是英雄是好汉,阻击战中比比看!"
在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莫文骅和司令员吴克华在察看前沿地形后,决定实施灵活机动的防御战术。

塔山阻击战打响后,第四纵面对的是蒋介石亲自督战的9个师,兵力3倍于我,而且有空军、海军的支援配合。其中7个师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建军较早,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尤其号称"赵子龙师"的华北独95师,更是敌人的王牌,自吹"没有丢过一挺机枪",此次来塔山前线,由原师长,现为总统府战地视察组组长、华北督战主任的罗奇亲自督战。他为了要在蒋介石面前邀功,在第95师建立了庞大的督战组织,并以每人60万金元券买来一群亡命徒,组成了所谓"敢死队",吹嘘说:"没有'赵子龙师'拿不下的阵地!"
10月13日,是敌人投入兵力最多、火力最猛、进攻最凶的一天,也是对塔山存亡有决定意义的一天。国民党军出动4个师,在数十门重炮和军舰、飞机炮火的掩护配合下,采取两翼突破、夹击塔山的战法,全力向我阵地展开了惊天动地的猛攻。
敌"重庆"号巡洋舰的重炮从侧面炮击,加上正面炮兵群发射的炮弹,雨点般地倾泻在第四纵阵地上,工事大部被毁。整团、整营的敌人,以"敢死队"为先锋,号叫着发起了集团冲锋。但是,疯狂的敌军始终未能撼动塔山阵地,号称常胜不败的"赵子龙师",在我英雄阵地面前一样碰得头破血流,丢下了一具具尸体。

14日上午10时,锦州方向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炮声,锦州总攻开始。第四纵将士们闻此炮声备受鼓舞,越打越勇,敌人潮水般的攻势一次次地被击退,阵地始终岿然不动。
15日锦州之敌被全歼,塔山之敌夜袭又落空,第四纵反击部队迂回至敌侧后,前后夹击,将敌人打垮。战士们奋勇冲到敌阵前高喊:"快缴枪吧!老乡,锦州已经被我们打下来了,不要替蒋介石卖命啦!"敌军纷纷投降,全线崩溃。
在葫芦岛上亲自督战的蒋介石,怎么也弄不明白何以在小小的塔山面前折戟沉沙,眼睁睁看着近在咫尺被围困在锦州的范汉杰兵团覆灭,被我军关上了东北"打狗"的大门。

蒋介石眼见援锦已是无望,"夹击共军主力于辽西走廊"的梦想无可挽回地破灭了。他颓丧地连连哀鸣受到"意外打击!"回北平途中颇不甘心地让座机在塔山上空转了两圈,黯然神伤地说:"没有料到,3个军在海空军配合下,就是打不过塔山。"
莫文骅与吴克华率第四纵在塔山浴血奋战6昼夜,打完胜仗后,他用3天时间写出《略谈塔山战斗》的总结报告,探讨和总结了此战的政治思想工作:塔山阻击战的政治工作,是在新式整军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部队的士气正是以政治教育中激发出来的高度阶级觉悟为基础的。在觉悟了的战士面前,勇气和斗志可以转化为战斗力。当战士们明白了苦根在哪里,自己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时候,其力量就像山洪暴发,谁也阻挡不了!辽沈战役胜利结束后,第四纵编为第四十一军,吴克华任军长,莫文骅任政委。11月1日,莫文骅和吴克华率部随四野秘密入关,参加平津战役,随后开始了解放全中国的大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