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自卫反击,张国华汇报取胜原因,毛主席: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1960年下半年,中国和缅甸开始进行中缅边界的勘察和树立界碑的工作。为排除逃缅国民党军残余的破坏,经中缅双方商定,清剿国民党军残余的行动中缅双方同时进行,开始时间暂定于11月22日左右。驻云南的人民解放军担负清除中国孟遮以西的旧30号界碑至南腊河与澜沧江交汇点的62号界碑之间地段国民党军残余的警卫作战任务,可进入缅甸境内二十公里。这一地区是金三角的一部分。
为防止这一行动在国际上产生不利影响,中央军委要求参战部队压低出击强度,并在地图上标出二十公里的红线,绝对禁止越过红线。林彪要求:"断敌退路,先围后歼。"
11月22日,战斗打响。国民党军残余稍一接触就望风而逃,钻进密林,越过红线。解放军只能在红线内清剿残匪。
1961年初,缅甸军方才开始实施打击国民党军残余的湄公河战役。1月2 日至9日,罗瑞卿随周恩来率领的友好代表团到仰光参加缅甸联邦独立十三周年庆典,听到的是缅军频传的捷报。但没过几天,就听说缅军落入国民党军残余柳元麟部的圈套。缅方要求中国军队越过红线南下,协助缅军作战。1月21日,缅军代表来到在云南的解放军前线指挥部,请求解放军攻击国民党军残余在孟白了、江拉等地的据点。此时,罗瑞卿正在昆明参加昆明军区的参谋工作会议。他说:"我以为要去就快去,送人情要早送。如果缅方遭国民党军重创,吃了大亏,就会对我们有意见。在国际上,缅方不怕,我们怕什么?马上通知前方部队抓紧准备。"
22日,中央军委批准了第二次作战计划。25日,作战开始;2月9日,战斗结束。这两次勘界警卫作战,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残馀七百四十一人,捣毁其经营十几年的老巢,协助缅方解放三万平方公里土地,保证了联合勘界工作的顺利进行。
在东南沿海,大陆解放后,中国内战尚未结束,国民党军经常派兵袭扰大陆。到三年困难时期,台湾国民党当局认为形势对他们有利,准备大举进犯大陆。针对他们的图谋,1962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准备粉碎国民党军窜犯东南沿海地区的指示,大批部队入闽严阵以待。国民党被迫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派遣小股武装进行袭扰。这些小股武装,除少数逃脱外,大部被沿海军民歼灭。从1962年至1965年1月,共歼灭国民党武装特务四十股,计五百九十四人。
这一斗争在调部队入闽阶段由林彪指挥,到1962年下半年,林彪再次称病之后,具体指挥主要由罗瑞卿负责。他曾数次深入沿海部队,调查研究,总结反武装特务斗争的经验教训。1962年10月下旬,当他得悉在广东电白县全歼两股武装特务并缴获了电台后,立即建议公安部启用此电台,利用被俘的报务员,与台湾通报,报告平安,引诱国民党再派人来,予以歼灭。随后,他一直密切地关注着事态的发展。
一个月后,"大鱼"上钩了。敌人按照电台指引,空投了六人及十一具降落伞和一些物资。罗瑞卿又向公安部提出新的建议。
年底,中共中央决定,公布打击国民党武装特务案件,同时关闭利用电台。遵照中央指示,在关闭这一电台前,罗瑞卿又最后发了一封给叶翔之的电报,内容如下:
叶翔之先生并请转达你们的蒋总裁:
承送礼物已全数收到,今后如蒙继续输送,我们仍将照例接收。
知名不具,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廿九日
"知名不具",这表现了罗瑞卿的幽默。然而,此事后来却被说成是罗瑞卿给叶翔之发出的暗号。
与在东南沿海进行反国民党武装特务斗争的同时,我国西南边境也不平静。有的刚刚取得独立的前殖民地国家,沿袭了原宗主国的做法,不断越过实际控制线,占地设点,蚕食我国领土,并向我国政府无理提出大片领土要求,多次挑起边界冲突。决心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的中国政府,不断提出抗议,提出谈判的建议,然而均遭对方拒绝。1962年10月20日,印度军队在中印边界中西两段同时向中国发动进攻。中国军队在抗议无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被迫进行了自卫还击,10月24日和11月21日,中国政府在自卫作战获得胜利后两次提出重开和平谈判,解决中印边界问题。11月22日,中国军队单方面实行停火。从12月1日起,中国军队又主动从1959年10月7日中国实际控制线一边后撤二十公里,1963年2月28日全部完成撤退计划,战役乃告结束。在此后很长的时间里,尽管仍然存在边界挑衅重起的威胁,但在边界线上大体保持了和平。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决策者是毛主席和周恩来。军委战略小组组长刘伯承在战前和战役进行中曾做了许多重要指示。罗瑞卿作为总参谋长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战斗最紧张的10月和11月,罗瑞卿工作异常繁忙,已到了不分昼夜、废寝忘食的程度。在他家里许多房间里都挂上了作战地图,副总长和作战部长还有秘书和参谋们出出进进,灯光彻夜不息。他经常在家里召开紧急会议,综合分析情况,向毛主席、周恩来和各位元帅报告,为他们做决策提供依据,同时把他们的指示,化作一道道命令,发到西藏和新疆参战部队。他在其间起到了枢纽的作用。
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结束后,西藏军区司令员张国华到北京向中央军委汇报工作。他在谈到解放军取得胜利的原因时讲了两条:第一叫不怕苦,第二叫不怕死。罗瑞卿听了很高兴地说:"这是我们军队的老传统了。只要有这'两不怕',什么困难都不在话下。"罗瑞卿随即向毛主席汇报了张国华讲的"两不怕"。毛主席说:"是呀,过去岳飞讲文官不要钱,武将不怕死,天下太平矣!但是他这句话有片面性,似乎文官可以怕死,武将也可以要钱。我们解放军,文官也不要钱,也不怕死;武将不怕死,也不要钱。天下不更太平点了吗?不是讲'饿死不抢掠,冻死不拆屋'吗?这是岳飞讲的。所以同他作战的人就讲'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说到这里,毛主席加重了语气:"撼山易,撼解放军难。"罗瑞卿1963年2月15日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传达了毛主席的讲话。
对毛主席提出的战略设想和部署,罗瑞卿一一具体落实。1963年毛主席提出,敌人有可能从东面或东南面沿海登陆。为了加强华东地区沿海的战略设防,从1963年5月20日到7月10日,罗瑞卿实地勘察了象山、宁波、舟山群岛、嵊泗列岛、太湖东岸南北走廊、长江口、崇明岛,苏北连云港、陈家港、盐城地区(盐城以南不适宜于登陆)和山东半岛,并向毛主席写了调查报告。随着中苏关系的紧张,为了加强东北部边防,1963年7 月16日到30日,他又勘察了延吉、长春、牡丹江、绥芬河、沙尔图等地区。1963年10月,罗瑞卿和谢富治又奉毛主席之命到新疆地区调查研究。从10月7日到10月31 日,他的足迹遍及阿尔泰、塔城,伊宁地区。回乌鲁木齐后又勘察了喀什地区。1964年9月22日至28日,他又偕北京军区司令员杨勇、副司令员郑维山到张家口、商都、围场、赤峰、承德等地区做了调查。1964年,毛主席提出,敌人也可能走八国联军老路,进渤海,从天津登陆。从1964年11月9日至13日,罗瑞卿在北京军区政治委员廖汉生的陪同下,又带作战部人员勘察了秦皇岛、唐山、天津、沧州地区,并向毛主席写了报告。1965 年,罗瑞卿又勘察了华南边界。直到12月上海会议决定整他的前夕,他还在云南边境勘察地形。他当总参谋长的六年内,已走遍了除西藏、台湾以外中国沿边沿海的山山水水。
在边界线上,南方的热带雨林,气温可高达四十摄氏度,到处是毒蛇、蚂蟥;在北方的荒漠地带,一年中几乎天天刮风,气温可降至零下四十摄氏度,放眼望去,一片荒野,只有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在边境线上当然也有风景清幽的去处,但一心一意抓战备的罗瑞卿满脑子考虑的是何处需设防,何处需挖工事;敌人会从哪里来,我们如何应付,他对佳山丽水往往是熟视无睹,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