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十年,年轻人拜访叶挺将军,叶挺怔了一下,很快就认出来了
十年战火的锤炼,粟裕已经基本具备政治家、军事家的素质。八年的抗日战争,又令他逐步走向成熟。
1938年4月中旬,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共7000馀人在岩寺地区会师。陈毅、傅秋涛率领第一支队驻扎在潜口;张鼎丞、粟裕率领第二支队驻扎在琶村、琶塘;张云逸、谭震林率领第三支队驻扎在西溪南。嘹亮的歌声与雄伟的军号,使山清水秀的皖南,增添了无穷生机!
粟裕安顿好部队,就赶往岩寺镇金家大院,去看望教自己带兵打仗的启蒙老师叶挺。粟裕仔细地端详着阔别十年的叶挺将军,只见他身穿一套黄哔叽军服,挂着中将军衔,威风不减当年。叶挺也在注视粟裕,怔了一下,但很快就认出来了,脱口而出:"啊,是粟裕!"没想到,当年教导队的一名学员,一个初出茅庐的小青年,而今,已身经百战,锻炼成经验丰富、名震闽浙赣皖的战将。

粟裕简略地谈了别后艰难曲折的经历,叶挺听罢,颇为感慨!尽管南昌起义时,两人职位悬殊,但感情深厚。特别是叶挺,对粟裕印象深刻,还颇有几分偏爱,所以推荐他担任周恩来的特别内勤警卫。二人久别重逢,大有"乍见还疑梦,相悲各问年"的情景。谈了多时,叶挺又一次仔细端详了粟裕一番。得意之情,油然而起:"嘿嘿,当年我就断定,粟裕这个年轻人,将来必成大器!"
"粟裕呀,走,看看你的部队去。"于是在粟裕的陪同下,叶挺到第二支队驻地看望全体指战员。大多数同志,是第一次见到令敌闻风丧胆的名将、新四军军长,心情十分激动,自觉地列队接受叶军长的检阅。叶挺戎装整肃,腰扎武装带,手执权杖(比手杖短,但很精致),威武地从队前走过,频频招手致意。他说:"你们从老区过来,走一路,宣传一路,扩大了我军的政治影响,长途跋涉,非但没有减员,还补充了许多新生力量,这是良好的开端。你们多数是老红军、老同志,是很强的骨干力量。当然,还要进一步学习与锻炼,以成为我军的优秀干部。你们要抓紧时间,加强军政训练,提高政治水平和军事水平。我告诉大家: 我们马上要同日本侵略者打仗啦,没有过硬的本领是不行的。"
在叶挺谈话的鼓舞下,部队进一步掀起了练兵热潮。

不久,新四军军部在岩寺鲍家祠堂召开了第一次营以上干部会议。除第四支队外,其他三个支队的干部都到了。项英主持会议,叶挺作重要讲话,他说:"党中央信任我,器重我,让我当这个军长,使我能有机会向同志们学习,和大家共同战斗!我今后一定坚决遵照党所指示的道路前进,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在座各位帮助支持下,坚决抗战到底!"在叶挺的讲话过程中,多次被掌声打断,充分反映了各级干部对叶挺的信任与尊重,也充分体现了新四军全体将士抗战必胜的信心。
会后,叶挺、项英将各支队负责人留下进一步商讨、研究怎样组织部队,向敌后实施战略展开问题。叶挺说:"本月15日,第三战区就已经下达了命令,要我军迅速开进到指定地区去构成游击网,袭击敌人,破坏敌人交通,并在指定地区构筑游击根据地。这和我党的方针并行不悖。我与项英副军长商定并征得陈毅同志同意,决定先从一、二、三支队各抽一个加强连,最好是侦察连,组成先遣队,摸清敌情后,再由陈毅率领第一支队跟进。同志们有什么意见吗?"
叶挺说完,环顾四周,见大家均点头表示同意,便站身看着粟裕说:"粟裕同志!"
"在!"粟裕立即站起来,立正听令。

"经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军分会研究后,军部决定任命你为先遣支队司令兼政委。你立即组建部队,争取尽早出发。具体部署由参谋长向你交代。"
项英紧接着补充说:"由锺期光同志任先遣支队政治部主任,王丰庆同志任民运科长,回头你可以找他们开个会。"
"是!"粟裕虽然满脸严肃,但兴奋、喜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叶挺示意粟裕坐下,大家继续研究讨论开展敌后斗争问题。最终明确了先遣支队的任务是: 侦察敌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为大部队(即一支队)深入敌后,创建根据地,开展游击战创造条件。
听完大家意见后,粟裕没有表态,更没有豪言壮语。只说了一个"好"字,即向大家敬了个军礼。心中却暗下决心: 一定要出色地完成任务。
先遣支队很快就组建完毕。各部队都把富有经验的能兵强将抽调给粟裕。为了大部队跟进后熟悉情况,陈毅把身高力大且枪法好的副官曹鸿胜、优秀侦察参谋张铚秀、专业水平很高的测绘参谋王培臣等派到了先遣支队。令粟裕感动不已。

粟裕很快就把来自十几个单位的500多人,重新整编组合成一个极为坚强的战斗集体。然后用十天时间,进行强化突击训练,以包教包学方式,要求每个人都必须学会游泳、骑马、骑自行车,以适应江南水网地区的作战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互相熟悉。此处,粟裕还会同锺期光商定,在敌伪地区如何宣传群众的纲领。
先遣支队出发前,军分会秘书长李一氓又抽调了电台台长江如枝、副台长廖肇权及机要员何风山跟随粟裕行动。
1938年4月28日,粟裕率领先遣支队全体指战员,在潜口西的大祠堂门前举行隆重仪式,誓师东进!新四军领导叶挺、项英、张云逸、袁国平等均出席,欢送先遣支队将士东征!陈毅作为即将跟进的大部队的最高首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部队就要出发了,叶挺走上前去,紧紧握住粟裕的手,久久不舍松开。他看见跟随在粟裕身旁的机要员何风山没带武器,当即把自己心爱的左轮手枪给了何风山:"小鬼,我这支枪就送你了,你带着它,先遣敌后,杀敌立功!"
何风山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半晌才说:"谢谢军长,谢谢军长!"
"不用谢了,只是你任何时候,不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可离开首长身边,我就重重地拜托你了。"
粟裕一听此言,感动得眼睛也湿润了。

先遣支队从潜江出发,经石埭、青阳去南陵,途中必须通过国民党军第五十五军防区。粟裕很担心这支川军会横加阻挠,哪知陈毅已与四川老乡,五十五军军长郭勋琦联系妥当,使先遣支队得以顺利通过友军防区,到达南陵宿营。
指战员都睡下了,粟裕在灯下仔细查看地图,考虑下一步行动。粟裕看看手表,已是凌晨两点,立即通知锺期光:"我考虑此地离芜湖很近,鬼子在这里布置了大量特务汉奸,并设有电台,我们在潜口誓师,向友军(国民党第五十五军)借道,进驻南陵的消息,必然会被敌人侦悉。这里不能久住,必须马上离开!"
"有道理,有道理!"锺期光立即命令部队起床,出发,于拂晓前就离开了南陵。
清晨,天刚蒙蒙亮,部队离开南陵约20里,粟裕又命令暂停前进,进行防空伪装后,再迅速赶路。天已大亮,日寇飞机出动,在先遣支队已经离开的地方,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狂轰滥炸。粟裕对敌情的判断,准确得丝毫不差,令先遣支队指战员无不佩服!沿途人民群众更是议论纷纷,都说这是神兵天将组成的部队。

部队在麒麟隐蔽停留两天,查明了宣城、芜湖一带的敌情后,又继续前进。接着,又穿过了东门渡,进入了日伪控制的区域。敌人的铁甲车经常来回巡逻。粟裕派张铚秀参谋带领五名侦察员,分成两组去侦察铁路两侧的情况。
"张参谋,敌人的铁甲车开来了,你在远处能发现吗?"粟裕在侦察员出发前问。
"不知道怎样才能发现。"
粟裕便教他们如何用耳朵紧贴铁轨,听铁甲车从远处开来的声音。听多了还能区分是铁甲车还是火车的声音。又指导侦察员如何对付敌人的探照灯;两个小组,彼此间如何巧妙联络等。粟裕说:"战场上的事千变万化,你们要沉着冷静,积极应对。"就这样,先遣支队神不知鬼不觉,顺利地横跨了两条铁路干线与六道封锁线后,于5月13日,到达了南京附近的济宁县叶家庄。
先遣支队进驻叶家庄后,司令部设在曾担任过国民党政府财政部司长的叶文明先生家。叶先生事先准备好一张竹榻,打算让司令休息。粟裕与副官曹鸿胜一起进入叶家,叶见两人服装一样,又无军阶,误以为身材魁梧、浓眉大眼、满脸络腮胡子的曹鸿胜是司令,冲曹一笑,伸手示意:"司令请坐。"

"谢谢叶老先生。"粟裕与曹鸿胜异口同声地致谢后,粟裕便坐在竹榻上了。
叶文明眉头一皱,以为随从不懂得规矩,便说:"这是给司令预备的,一个随从秘书怎么可以抢坐长官座位呢?快请起来,让司令休息吧。"
"这就是我们的粟司令呀。"曹鸿胜哈哈一笑,连忙作了解释。
"哎呀,恕老夫眼拙,得罪,得罪,实在对不起了。"
"叶老先生真是太客气了。"
宾主用茶毕,彼此寒暄一番。叶文明说:"粟司令的大名,听来颇为耳熟啊。"
"啊,可能是听了当年国民党当局,曾以数十万巨款悬赏捉拿粟裕的缘故吧。"粟裕风趣地一笑。
叶文明一听,若有所悟,笑着说:"是的,是的,久仰,久仰!"

厅堂内充满了笑声,气氛轻松多了。于是谈话转入正题。叶文明说:"老夫有一事要向司令请教。"
"老先生有什么事尽管说,有些事即使一时弄不通,可以共同商议,何言请教。"粟裕字字句句,言辞恳切。
"请问贵军来到此地有何贵干?"
"我们新四军到此是为了抗日,消灭我们共同的敌人!"
叶文明听罢一愣,然后说:"果真如此,老夫则以朋友身份,斗胆奉劝司令几句。你们抗日的道理是正确的,你们作为一支抗日的宣传队也无可厚非。然而,真与日军交战,就不那么简单了。国民党数十万训练有素的正规军,还拥有大量飞机、坦克、大炮的支援,却在南京、上海等地均告失败,何况你们呢。"
"老先生,您只看到我军武器装备差的一面,我们在十年内战中,却以简陋的武器,战胜过武器装备强我百倍,兵员数量超我数十倍的蒋军。今日之日寇虽强,却国小民寡,又战线极长;我国却地广人众,是就地作战,况且我们所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只要我们各界民众团结一心,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何愁不能打败日本强盗!"

接着,粟裕又从各类武器的特长与局限性、战线长短的利弊、人心向背对战争的影响等方面,作了详细而又具体的阐述。谈着谈着,叶文明渐渐增强了抗战的信心,他感慨地说:"粟司令啊,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你说得老夫完全信服了。不是么,你们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围追堵截都无法阻挡你们,由此可见,将来日寇必定败在你们手下。"
当夜,粟裕沉思良久,叶老先生的想法,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尽快打一个漂亮仗,彻底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唤起民众抗战的信心。
两天后,粟裕辞别了叶文明老先生,先遣支队一路冲破了余忠丞、朱永祥、陈德功等国民党溃军和一些土匪的重重阻挠,顺利地到达长江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