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峰口大刀队,班长痛哭突然跪倒,宋哲元知真相后向500人敬礼
1933年,宋哲元将军率第29军,阻击侵犯长城的日军,并取得喜峰口大捷,歼敌5000人。第29军临时组建的大刀队更是一战成名、万古流芳。这场战役不但振奋了国人,让人记住了"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的豪言壮语,而且孕育了一首威武雄壮的歌曲,流传至今天。
军中"赵子龙"中日签订舱沪协定后,日本政局发生变化。日本关东军决定"把圣战的矛头指向热河",企图将热河省划人伪满洲国。

在被任命为察哈尔省政府主席之前,宋哲元就上书张学良,希望到前线抗击日寇,并向张学良建议以五万人守热河、三万人守山海关、三万人守平津,但张学良未予采纳。1932年7月,面对日军的挑衅,张学良调宋哲元部移驻保定以南,随时待命。
1933年1月,日军占领山海关,随即准备进攻热河。2月18日,宋哲元等20多位将领通电全国,决心抗击日军:"时至今日,我实忍无可忍,惟有武力自卫,舍身奋斗,以为救亡图存之计。"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制定了保卫热河的计划,将华北驻军编为8个军团。第29军隶属第3军团,宋哲元任总指挥。他奉命开赴北平附近,防守冀北地区。
宋哲元(1885—1940)字明轩,山东乐陵人。北京武卫右军随营武备学堂毕业。自1913年起,宋哲元开始追随冯玉祥,成为西北军中的名将。冯玉祥手下有"五虎将",宋哲元被比作赵子龙。宋哲元先后参加过两次直奉战争、北伐战争、蒋冯战争和中原大战。1930年6月,宋哲元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发生。宋哲元联合七位将领发出通电,表示"宁为战死鬼,不为亡国奴"。

1933年3月4日,承德失陷,热河面临危急。原在三河、玉田的宋哲元部,速往长城喜峰口进兵。
喜峰口是长城上的重要关口。它在燕山的东段,即今天河北省的迁西与宽城两个县的邻接之处。喜峰口古时叫卢龙塞,明朝景泰年间,在此设置关隘。在河北通向东北与内蒙古地区的道路上,喜峰口是个必经之地。而由喜峰口的西南经遵化和蓟州又可至北平。
宋哲元部的第109旅到达长城后,很快占据了喜峰口与其两侧的各个要点。3月9日,敌军的两个旅团的先遣队兵至喜峰口。10日,日军步兵的增援部队又进攻董家口、铁门关等处。宋哲元以第109旅迎敌,并以37师的两个旅为左右两翼。
狭路相逢勇者胜。在炮火掩护下,宋哲元部的109旅英勇抵抗,杀伤大量日军。此时第29军主力已抵达遵化。为争取主动,宋哲元决定进行夜袭。

第29军的武器装备较差。搞突然袭击,没有像样的武器不行。宋哲元想起了大刀。
大刀是宋哲元所部经常使用的特殊武器。想当年西北军创建的时候,部队的枪支弹药不足,就以大刀拼杀。西北军用的大刀是典型的中国刀,长柄、宽刃、刀尖倾斜,十分利于劈杀。部队还经常练习一套对付敌人的刀术。
现在形势危急,宋哲元决定临时组建"大刀队"以完成夜袭的任务。王长海的第217团和董升堂的第224团被挑中,他们立刻在各自的团里挑出五百名擅长刀术的士兵组成大刀队。
大刀队出发前,宋哲元亲自为壮士们送行。面对这批无畏的士兵,宋哲元的作战经验告诉自己,这五百人里头能够活着回来的不会太多。当他们一个个从宋哲元面前走过时,一个姓侯的班长突然跪倒在他的面前,泪流满面。一向稳重的宋哲元发怒了:"你是不是我二十九军的军人,是不是西北汉子!你怕死就换别人去!"

他悲痛地说:"军长!打鬼子,咱不含糊。只是我这次要死在沙场,家里的孤儿寡母可咋活?我死也不瞑目!"宋哲元听了以后,朗声说道:"你放心去吧,你的老婆孩子我不管,谁管!"接着,宋哲元对这500人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
3月11日的晚上,一轮明月挂在天空,士兵们踏雪前行。月光把寒气凝聚成无形的力量,赐给每一个英雄般的战士。
224团首先来到了喜峰口的三家子村和前杖子村附近。这里有一支日军的骑兵部队正在酣睡之中。大刀队先越过的日军哨兵,然后挥舞着大刀,冲入日军营房。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很多人稀里糊涂地就做了刀下之鬼。曰军紧急增援,但在英勇的大刀队面前,先进的飞机大炮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在224团与大批日军酣战之时,217团的士兵们也手握大刀,赶到了狼洞子、白台子一带。他们砍杀了百馀名正在睡觉的日兵,并缴获了大量的火炮和弹药。
这场袭击震惊了日军,他们原以为中国军队都像东北军那样不堪一击。3月12日,日方从喜峰口外的老婆山调集了大军反扑,大刀队尽管在人数上居于劣势但仍坚持战斗。
与日本军刀相比,第29军所用的大刀厚重有力,既能砍人乂能砍刀;而东洋刀虽然砍人如切菜,因其刀口薄却不能与中国大刀相击。
3月13日,宋哲元部攻占日军的炮兵阵地。日军向半壁山败退。次日,第29军收复老婆山。16日,日军由半壁山进攻罗文峪,意图从左侧包抄喜峰口。宋哲元命令第37师第219团、第38师第228团增援第143师,令第38师第224团与第106师夹击日军。

经过几天的战斗,敌人的战略被击得粉碎。3月25日,第29军收复被日军侵占的半壁山。
日军的行动一再受挫。从4月7日开始,他们改以滦东为新的进攻方向。4月11日,日军侵人冷口及建昌营,宋哲元部陷于腹背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4月13日,第29军奉命撤出阵地,移至滦河西岸驻防。日军又进犯滦阳、撒河桥,宋哲元自北平亲临遵化指押。
在前线战场上,宋哲元冒着敌军密集的炮弹,镇定自若。他屹立在蜿蜒曲折的长城上,望着起伏的群山,不禁感叹到:"当年秦始皇修万里长城,动用了近百万劳力,可仍没有抵挡住日寇的铁蹄。如今我大好河山惨遭蹂躏,中华民族应该早日强大起来啊!"
他回到指挥所,果断地下达了冲锋的命令。4月24日,守军收复溁阳,日军撤出喜峰口。喜峰口战役结束。此战第29军先后歼敌5000馀人。

"喜峰口大捷"轰动了全国,宋哲元豪迈地写下"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有进无退,死而后已"两幅条幅,立即被多家报纸刊载,成为传诵全国的抗战名言。
日军遭此打击后,他们的嚣张气焰不得不有所收敛。日本兵晚上睡觉时,人人和衣持枪,甚至有人头戴钢盔,一改九一八以来松懈的警备状态。日本报刊称喜峰口之战是"皇军的奇耻大辱,为明治时代以来七十年所未有。"
经此一战,第29军的"大刀队"名扬天下,宋哲元也成为抗日英雄。
1935年,以喜峰口战斗为背景创作的《大刀进行曲》唱遍了全中国。

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
二十九军的弟兄们,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抗战的一天来到了!
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
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
咱们二十九军不是孤军,
看准那敌人,把他消灭!
把他消灭!冲啊!
大刀向鬼于们的头上政去!杀!

长城抗战后,宋哲元将军因战功够授予陆军二级上将和青天白日勋章。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宋哲元任第1集团军司令,后又兼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
1940年4月5日,宋哲元病逝于四川绵阳,年仅55岁。南京国民政府追赠他为一级上将,并立碑以示纪念。蒋介石亲自书写了一幅挽联悼念宋哲元:"砥柱峙中流,终仗威棱慑骄虏;星芒寒五丈,不堪殄瘁恸元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