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军遭遇志愿军,认为用三八大盖的是预备役,后惊叹如此厉害
对于在国内战场上经历过持续二十多年宏大革命战争的毛主席和他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全新的世界型的现代化战争的考验。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出兵后,毛主席将思考的重点由是否参战转为能否打底。确定一个适合战场情况的战略方针,又是入朝后的当务之急。由于对敌方、友方的情况都不甚了解,毛主席和志愿军首长在确定作战方针时经历了一个探索的过程。
在志愿军入朝前5天,毛主席曾提出一个设想,即抢占平壤、元山以北的山区,建立防御阵地,使志愿军站住脚,如敌不北进也不主动攻敌,待苏援助武器到后换装再谈攻击问题。不过因局势演变尚难预料,中央军委对入朝后的作战形式也做了多手准备,命令部队以战斗状态开进,既准备打阵地防御战,也准备打运动战。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当天,第13兵团司令部向各军发出的战斗命令,就体现出中央军委当时对战略方针的设想——
在志愿军入朝当天,"联合国军"已攻占平壤。此时朝鲜人民军主力仍被切断在三八线以南,各部队破坏重武器后化整为零向北逐步后撤。美军和南朝鲜军却不给朝鲜北方以喘息整顿之机,以机械化部队迅速向北推进。北朝鲜政府自10月中旬撤出平壤后,宣布迁都江界,实际上金日成为首的指挥机构在不断隐蔽转移之中。为解决中朝双方的合作和共同作战指挥问题,找到朝鲜最高领导人并进行洽商就成为当务之急,而想做到这一点又十分困难且非常危险。
10月19日傍晚,在志愿军大部队过江之前,彭德怀不顾个人安危,乘一辆吉普车并跟随一辆电台车,随身只带一个秘书、一个翻译、几个警卫员先行入朝。他在朝鲜外相朴宪永陪同下,沿着挤满混乱撤退的朝鲜军民的道路乘车寻找金日成,直至21日上午,到达大榆洞附近一个名叫大洞的小村子才找到。因电台车在黑暗拥挤中掉队,彭德怀人朝两天内同后方失去联系。毛主席和志愿军其他领导人都焦急万分,至21日下午电台车赶到大洞并沟通联络后,中央军委才了解到彭德怀和金日成的位置。
彭德怀见到朝鲜北方领导人时,也未得到战局变化的最新消息,只听说"前面情况很混乱,由平壤撤退之部队已三天未联络。"后来他在《自述》中回忆:"我与金日成会谈时,问了当面敌情,金答:还在德川附近,离此地约二百里。其实敌军异常骄横,如人无人之境。当时敌先头部队由德川经熙川窜到我与金会谈的大洞东北方向的桧木洞,已经绕到我们住的大洞后面去了。我志愿军过江不远,即与该敌相遭遇,我与金幸免被俘。"
幸运的是,急于向边境推进的敌军未注意其侧后的这一小村落,随后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抢先到达大洞,才保护了中朝方面最高军事领导的安全。
彭德怀与金日成会见时,说明了中方计划是让部队入朝后先赶到平壤、元山以北组织阵地防御,并希望人民军继续组织抵抗,尽量迟滞敌人前进,以便志愿军开进。然而这时美国军方认为:"朝鲜人民军有组织的抵抗行动似乎已不复存在",因而"联合国军"以团、营为单位,乘坐汽车沿公路向北疾进,企图先控制边境,然后再消灭被包围的人民军部队。彭德怀从金日成那里又了解到朝鲜人民军主力尚在从南方向北后撤途中,在北方可使用的兵力仅3个师,且分散在各地,就此认定:要人民军迟滞敌人进攻是很困难了。在这种形势下,赶到预定地点组织防御的计划已经无法实现,毛主席和彭德怀都不同约而同地思考改变作战方针。
志愿军入朝的头两天,即10月19日至21日,毛主席与单车深入朝境的彭德怀失去了联系,却仍根据得到的其他报告及时修改原来的作战设想,显示出极其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志愿军入朝的头几天,因部队绝大多数是徒步行走,为避免暴露目标又行夜行晓宿,这使4个军的大部队一直未被敌军发现,不过如此行进的速度也不快,已不能先敌赶到预定防御位置。发现战场实际条件与预想不同后,毛主席便立即确定在运动中歼灭冒进之敌。由于对敌军尚不摸底,毛主席根据10月13日提出的关于"第一个时期专打伪军"的打算,把打击矛头首先指向逼近鸭绿江边的南朝鲜军。
10月21日凌晨,习惯于夜间工作的毛主席提出了修改作战方针,他于2时30分致电驻朝大使倪志亮、武官柴成文,要他们即转彭德怀并告邓华等:截至此刻为止,美伪均未料到我志愿军会参战,故敢于分散为东西两路,放胆前进。
根据这一判断,毛主席要求志愿军把作战重点放在西线,以第42军主力切断元山、平壤间的铁路线,而集中3个主力军,在西段各个歼灭南朝鲜第6、第7、第8师。毛主席还特别强调:"此次是歼灭伪军三几个师争取出国第一个胜仗,开始转变朝鲜战局的极好机会,如何部署,望彭邓精心计划实施之。""彭邓要住在一起,不要分散。"同时指出:"这一仗可能要打七天至十天时间(包括追击)才能结束,我军是否带有干粮?望鼓励全军,不惜牺牲,不怕艰苦,争取全胜。"
一个小时后,3时30分,毛主席又致电第13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邓华并告彭德怀等,指出:
我意十三兵团部应即去彭德怀同志所在之地点和彭住在一起并改组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以便部署作战。""现在是争取战机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谈攻击的问题。
同日4时,毛主席再次电示彭德怀和邓华,要求志愿军部队注意控制平安南道、平安北道、咸镜南道交界处的妙香山、小白山等制高点,隔断东西两敌,勿让敌人占去为要。
在21日凌晨不到两个小时内,毛主席连续起草了几份电报,不仅计算了作战时间,提出了部署的重点位置,还考虑了追击,甚至连"带有干粮"都想到了,可见他对朝鲜战场作战问题的指导思考是何等之细!
同一天,因电台车赶到恢复了电讯联系,彭德怀和第13兵团首长等也在"英雄所见略同"的情况下向中央军委提出:目前美伪军北犯中,所遭人民军抵抗甚微,仍无顾虑的分途北进中并有下雪以前进至中朝边境息。据此,敌在未发觉我军行动前,将仍会向北冒进,因而使我军以运动战的方式,歼灭敌人是充分可能的。我们应深刻体会与执行毛主席指示,极力争取与造成运动战歼敌之良机,以求得开始打好仗,将敌气焰打下去,使敌不敢轻易冒进,以达迟滞敌人争取时间的目的。
毛主席于10月8日下令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时,志愿军还没有指挥机构。由于入朝后马上要作战,时间仓促,经彭德怀提议和中央军委决定,就以第13兵团司令部为基础组建志愿军司令部。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邓华任副司令员兼副政委,洪学智、韩先楚任副司令员,朝鲜内务相朴一禹任副政委。
据洪学智回忆,彭德怀当时是这样讲的:
"我这个志愿军的司令员兼政委,虽然是已经下达命令了,可是手下连个指挥机构也没有,怎么指挥作战呀?现在临时抽人组织志愿军的领导机构,一是没有地方去抽,二就是有地方抽,时间也来不及了。所以,我已向毛主席请示,毛主席也有这个意思,就是把你们13兵团的领导机构,改为志愿军的领导机构。此后,第13兵团的番号不再存在,兵团原下属各军都由志愿军司令部直接指挥,只是毛主席有时在电令中称呼其原属部队时还习惯性地提到该兵团番号。
彭德怀自10月21日与中央军委恢复了电台联系后,继续与金日成同住大洞村,一起研究战局。他在全面分析战场形势和敌我双方情况对比后,于10月22日致电毛主席,汇报了自己对志愿军初期作战基本方针的看法,提出了准备放弃东西海岸,坚守中部山区的计划:
在半年内,我军基本方针是保持长津、熙川、龟城以北地区和长甸河口、辑安、临江线渡河交通,争取时间,准备反攻条件。目前我无制空权,东西沿海诸城市甚至新义州,在敌海陆空和坦克配合轰击下是守不住的,应勇敢加以放弃,以分散敌人兵力,减少自己无谓消耗。目前战役计划以一个军钳制敌人,集中三个军寻机消灭伪军两个师后,以达到争取扩大巩固元山、平壤线以北山区,发展南朝鲜游击战争。
毛主席在接到彭德怀这个电报后,于10月23日致电彭德怀并告高岗,也对战争形势作了分析,在正式开战重新确定了战略方针。
这份电报的可贵之处,在于以探索的态度为志愿军确定了实行运动战的方针,并按照敌机妨碍地面作战的两种可能性设想了作战的两种可能结果,确定了志愿军在朝鲜作战的基本方针是:"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同时,毛主席还将夜战和夜间运动能否奏效放在战略高度考虑,这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并勇于在新的战争实践中探索的宝贵精神。
在10月23日当天,毛主席还致电彭德怀和邓华,指出:"总以利于以主力插到敌人的后面和侧面,全歼六、八两师为原则"。他还要求第40、第39两军不要过早与敌接触。"要将熙川、温井、龟城一线以南地区让给敌人,诱敌深入,利于歼击"。毛主席并强调:"敌进甚急,捕捉战机最关紧要。两三天内敌即可能发觉是我军而有所处置,此时如我尚无统一全军动作的处置,即将丧失战机。"
从这些电报,又看出毛主席此时考虑的又一个重点,是想利用敌军尚未发现志愿军,以突然袭击歼敌两三个师。为此,他还告诫侦察部队要化装为朝鲜人民军,不要与敌过早打响。
其实,早在部队入朝之前,中央军委就曾准备以隐蔽身份参战,因此向朝鲜人民军要过官兵的军装样品,由被服厂紧急制作。可是志愿军入朝时因时间紧迫,服装准备不齐,首批出国部队时只能有少数前卫人员和首长换上人民军军装,其馀人员继续穿着原来的军装,只是摘下"八一"军徽和胸章。这种措施,在入朝之初确实起到了麻痹敌军的作用。当时志愿军有的身穿不戴军衔的朝鲜人民军军装,有的则穿着没有任何标记的解放军的旧军装,北进的"联合国军"开始遇到这支服装不正规、手持捷克式轻机枪、"三八大盖"一类落后武器的队伍,还以为是临时动员起来北朝鲜预备役部队。可是一旦交起手,却又大为吃惊地发现这支"预备役部队"竟然是那样厉害!随后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身份暴露,改换军装已无必要,便继续穿着人民解放军军装而不戴军徽。
在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入朝时,战斗序列中只有4个军兵力。预定的第二梯队第9兵团、第19兵团还在集结整训,一时来不及投入战场。彭德怀考虑到安东一带的后方还需要掩护,便请求增调部队。由于当时东北地区已无野战部队,毛主席便决定就近从华北抽调第66军。10月下旬该军正在天津附近秋收,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后,10月23日各部队从生产点上直接开到火车站,装具都未来得及很好准备就立即出发。该军刚刚到达安东,毛主席又命第66军先头师立即过江,进至新义州、铁山线,准备阻击沿西海岸公路向新义州方向推进的敌军。
中国要出兵抗美援朝,事先已经向美国提出过正式警告,在战略上处于"后发制人"。中国在何时何地出兵,却采取了严格保密措施,国内不发出兵的消息。根据毛主席强调的"利用敌人完全没料到的突然性"的要求,志愿军各部入朝时都采取夜行昼宿,白天严格隐蔽的方法,在敌机日夜不停的侦察搜索下,几十万大军行军一周,完全未被敌人发现。
这时美国情报机关依靠国民党潜伏特务和南朝鲜方面的侦察报告,也送回一些中国已出兵的消息。可是如同美国中央情报局事后形容的那样,由于麦克阿瑟和其他一些美国将领都已陶醉于胜利之中,也不相信中国敢于出兵,一系列警告仍是送进了"聋子的耳朵"。
志愿军在暗处时,对手却在明处。此时美国新闻机构认为向北进军只是战争胜利的扫尾,根本不注意保密,在电台中公开宣布"联合国军"某部于某日将要向何处前进。志愿军侦察机关主要靠收听美国的电台广播,就可大致知道了敌军下一步的行动。抗美援朝战争,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