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溪折将,毛主席怒斥侦察不力、指挥失误的团长:还我卢德铭
秋收起义馀部在文家市住了两夜,9月 21日开始向南撤退。当时,南下的路上也充满险情。在此前后,湖南省国民党当局已调兵到浏阳一带"追剿";江西当局也派兵到铜鼓、萍乡一带"堵击"。湖南省政府代主席周斓获悉起义军"系全国著名共产党首领毛主席在主持"后,"立即加派第八军车炳谦营长于24日全部赴浏阳协剿,一面通令各军,如获毛逆者,赏洋五千元"。这给工农革命军的转移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因为湘军都是湖南兵,战斗力强;江西则是滇军驻防,历来战斗力较弱,工农革命军便沿江西一侧前进。这一带都是山区,道路难行,疾病蔓延,还有国民党军队不时围追堵截。
毛主席不骑马、不坐轿,而是头戴斗笠,脚穿草鞋,走在战士行列中,边走边同战士交谈,鼓励战士们勇敢向前。

工农革命军的行军路线几乎是直线向南的。当进到江西省萍乡县上栗市时,得知萍乡县城驻有国民党的重兵,不能通过,毛主席便与师部决定,将部队转向东南,绕道芦溪向莲花前进。9 月24日,工农革命军到达芦溪,师部命令在芦溪镇上宿营。毛主席认为在街上宿营不妥,传令移住芦溪西南大山下宿营,途中不准点灯火。
25 日拂晓,工农革命军从芦溪出发,向莲花方向前进。部队以陈皓为前卫司令官,毛主席随前卫营行动,师部居中,苏先俊第三团为后卫。当行进约十里许时,突然从后面传来枪声,江西军阀朱培德部将保定特务营的一连敌兵向指挥所冲来。由于军事侦察不力,敌情不明,后卫第三团遭到敌军袭击,损失人枪各三百。为了掩护后卫部队突围,总指挥卢德铭骑着白马通过一片开阔地时,不幸中弹,英勇牺牲。
卢德铭系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1924 年入党。1925 年11月叶挺独立团成立,任独立团二营四连连长。1926 年5月参加北伐战争,在渌田、攸县、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重要战役中,作战勇敢顽强,指挥果断,立下了累累战功,升任营长。1927年4月,任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团长。8月2日,奉命率部参加南昌起义。因没赶上,便率部进驻修水。9月9日参加秋收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牺牲时年仅23岁。毛主席十分痛惜这位年轻将才的牺牲,愤怒地斥责侦察不力、指挥失误的第三团团长苏先俊:"还我卢德铭!"——这叫"芦溪折将"。

由于总指挥卢德铭的牺牲,对部队的情绪影响很大,在工农革命军内部造成更严峻的局势,也给毛主席的领导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芦溪失败后,9月25 日当天,工农革命军冲破敌人的伏击后,进入莲花县高滩村。由于一挫再挫,总指挥牺牲,部队情绪十分低落。毛主席集合被打散的部队向大家作了简短的讲话,号召指战员们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这时,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甘明山、贺国庆等闻讯,立即赶到高滩村前来联络。晚上,毛主席不顾行军劳顿,召开调查会听取甘明山、贺国庆等关于莲花、永新一带敌情及地势的汇报。
莲花,地处赣西,属于罗霄山脉中段的山地丘陵区,东南与江西永新、宁冈接壤,西南与湖南的茶陵、攸县相连。1926年大革命时期就有党组织,并建立了农民自卫军,有枪60 支。马日事变后,工农自卫军遭受打击,退入山区"打埋伏","枪支概被豪绅缴去",仅贺国庆保存了一支枪,留下了传颂至今的"莲花一支枪"的历史传奇。工农革命军到来前几天即9 月18 日,农民自卫军攻打县城失败,被关押的有90 多人,而国民党在莲花县城的守兵只有一些保安队,战斗力不强。毛主席乃召开前委会,一致决定攻打莲花县城。第二天清晨,工农革命军冒雨奔袭,在当地工农群众配合下,一举攻克县城。砸开牢房,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100多人;打开县政府粮仓,将粮食分发给贫苦群众。
这是从文家市南下后攻下的第一个县城,使连连受挫的工农革命军指战员又兴奋起来。
资料证实,正是在莲花,毛主席与前委领导人共同作出了引兵井冈山的历史性决策。

这是因为在此获得了两个关键性的信息:
第一,打下莲花县城后,毛主席在县城的宾兴馆召开了莲花县党组织负责人会议,会上听取了县委书记朱亦岳等人关于永新、宁冈等地情况的详细汇报,了解了与莲花同在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确实有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且井冈山的地形十分险要。
第二,在莲花与中共江西省委取得了联系。原来在秋收起义爆发前,中共江西省委就非常注意工农革命军这支武装的情况,派出了一个交通员,来到秋收起义部队第三团驻地铜鼓进行联络。第三团党组织也派出了当时在团部秘书处任文书的宋任穷,与江西省交通员去江西省委请示下一步的行动。当宋任穷他们走后不久,毛主席来到铜鼓,秋收起义就爆发了。
宋任穷在莲花的陈家坊追上了向南转移的秋收起义部队。当晚把信交给了毛主席。此时正是芦溪遭敌伏击、冲破敌人的尾追之后。江西省委的这封信,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可靠的信息,对工农革命军部队的走向起了很大的导向性、决定性作用。因为信中再次提到了宁冈,说:"宁冈有我们党的武装,有几十支枪。"
第三,秋收起义前,毛主席在安源张家湾军事会议上,曾听来参加秋收起义的赣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兼安福县农军负责人王兴亚介绍过赣西宁冈、遂川有两位"绿林老庚"袁文才、王佐的情况,当时毛主席曾听得饶有兴味。此时,毛主席想起王兴亚的话,加上莲花县委的汇报和江西省委书记汪泽楷的信,三方面情况一汇合,对毛主席来说,像是在迷雾中透进了一丝阳光,脑子里顿时豁然开朗了。

这就是毛主席"引兵井冈"决策的根据。人们称之为"莲花转向"——转变进军方向。过去曾经传说,文家市会议就决定上井冈山。这大概是一种误传。王兴亚确实向毛主席说过宁冈王佐、袁文才的情况,但当时一听而过,接着就举行秋收起义,没留下太多的印象。只是到了莲花,三方面情况汇拢,毛主席才作出了引兵井冈山的伟大决策。
毛主席在莲花和同志们一起研究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的行军路线。
此时,起义军领导层内部发生了严重的问题。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的余洒度,原来并不归湖南省委领导,也没有把毛主席任书记的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真正放在眼里。前委从安源通知他率第一团到铜鼓与第三团会合进攻浏阳时,他没有理睬,却自行下令进攻平江,遭受严重损失。以后,只是"因情形不明,不得已,乃将部队回头,跟着三团退"。到文家市后,他又主张经浏阳进攻长沙,同毛主席发生严重争执。但原来是他上级而又坚决支持前委的总指挥卢德铭已回部队,对他还有约束作用。卢德铭牺牲后,余洒度在军事上独大,对前委领导不尊重的态度越来越明显起来。进莲花县城后,毛主席去参加他召集的军事会议,得知他警惕性不高,将抓获的县保安队长擅自放走,严厉批评他:县保安队离城里只有几公里,我们这些人的生命都交在你手上了,你还开什么会?余洒度不但不接受批评,反而轻蔑地说:"什么!你怕死吗?我可以担保,你若死了,我抵你的命。"工农革命军从莲花开拔,朝永新方向前进,因为天色尚早,毛主席提议再往前走十里后宿营。余洒度私下又十分不满地说:"我当什么师长,连十里路的指挥权都没有了。"他一再故意向毛主席找茬。

从莲花向永新的行军途中十分艰苦。山道崎岖,荆棘丛生。毛主席的脚被草鞋绳子擦破,步履艰难。战士们临时捆了一副担架,要抬他走,他坚决不肯。同他一起行军的谭希林回忆道:"他拒绝说,大家走我也走,大家休息我也休息,我走不赢就慢慢跟着走。他忍着疼痛,一边走一边同战士们亲切交谈。毛主席同志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使我们非常感动。"这使他同战士们的关系十分融洽。
部队内部的局势依然是严峻的。起义军转兵南下以来,一路艰苦奋斗,指挥员牺牲,伤员增加;连续行军,长途跋涉,有些人因为怕艰苦不辞而别;疟疾流行,病员增多,一些人掉了队,少数伤病员因缺医少药死在路旁。一些长官还存在打骂士兵的旧军队习气,党组织也不健全。当时在这支队伍里行进的赖毅回忆说:"那时,逃跑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这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这些问题不解决,部队的战斗力就无法保持,也很难继续前进。
起义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永新县三湾村的。

三湾村坐落在湘赣边界的九陇山区,是永新与茶陵、莲花、宁冈交界处的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村。1927年9月27日,工农革命军离开莲花,经过桥头,直插九陇山区,尔后,途经永新的九陂村等地,于9月29日到达永新境内的三湾村。当地群众由于不了解工农革命军,大都躲进山里。毛主席要求各单位立即分头上山喊话,向群众做宣传,群众这才陆续回村。
就是在这里,毛主席对部队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为什么必须进行改编呢? 这是由部队当时的实际状况和复杂的斗争环境决定的。
首先,从工农革命军当时的状况来看,部队的编制和人员从秋收起义时的 5000馀人,到文家市集中时锐减为1500 馀人,经芦溪战斗后已不足1000 人了,出现了官多兵少、枪多人少的现象。
其次,起义部队中的军官大多是从旧军队过来的,残存的旧军阀主义习气较为严重,随意打骂士兵,官兵待遇很不平等,直接影响了官兵之间的团结和部队的战斗力。
再次,起义部队由于战斗频繁且迭遭失利,生活又极端困苦,得不到休整和休息,一部分人思想情绪发生动摇,对革命前途丧失信心,逃亡现象特别严重;一部分人又受"左"倾盲动主义影响,产生急躁情绪,主张与敌人硬拼。

对此,罗荣桓曾回忆说:"这支部队中,虽然有不少党员,但没有形成坚强的组织核心,也没有明确的行动纲领。军事指挥员大部分是黄埔军校的学生,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没有经过更多实际战争的锻炼,指挥能力较弱,旧的一套带兵方法,妨碍着上下一致、官兵一致。由于上述原因,这支部队的战斗力并不强。"
赖毅回忆说:"芦溪受挫以后,开小差得几乎天天都有。许多旧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的情绪,许多知识分子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也在这时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者消极的道路。……这真是一场严重的考验。""部队中逃亡的现象清楚地说明了,武装必须掌握在坚定的革命者的手里;另方面,还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组织作为核心,并通过它和广大的战士群众发生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巩固。"
张宗逊回忆说:"秋收起义后,部队遭到几次挫折,战斗减员很大,加上长途行军转移,病号很多,特别是当时政治思想工作薄弱,军心涣散。"
"毛主席同志恰恰是在这个最紧要的关头,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通过研究部队的政治和思想情况,从而察觉了问题的症结,采取了坚定的措施。"
前面说过,历史总是给毛主席创造机遇,而毛主席又是最善于捕捉历史机遇者。他总结了秋收暴动失败的教训,坚决脱离大城市向农村、山区进军。国民党军开始跟踪追击。追到萍乡芦溪,袭击起义军,打死了起义军总指挥卢德铭。一是因为起义军已经是飞鸟散,溃不成军;二是宁、汉战争即将爆发,无暇顾及这一支小到不起眼的队伍了。所以国民军未再南下,而是掉头西进了。

所谓"宁、汉战争",是南京李宗仁、白崇禧、何应钦对武汉汪精卫、唐生智。他们在联合"逼宫"迫使蒋介石于8月13日宣布"下野"后,曾联合于8月底击败孙传芳,随即发生互争"正统",9月,双方厉兵秣马,兵戈相向,10月即大打出手,爆发"宁汉战争"。这就给了毛主席以"机遇"。秋收起义部队于9月29日进三湾,10 月3日离开,在三湾待了5 天,从容进行了伟大的"三湾改编"。在部队进三湾村的当晚,毛主席就在"泰和祥"杂货铺召开中共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部队现状及其解决的措施,决定对部队实行整顿和改编。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方面:
- 第一,在组织上进行改编,将部队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工农革命军由于严重减员,名为一个师的编制,实际不到千人。因此,三湾改编时,"首先是整顿组织,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改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实际只有两个营七个连。"改编时,根据自愿的原则,明确宣布愿留则留,愿走的发给路费(3至5元),将来愿意回来还欢迎。同时,根据干部多馀的状况,编了一个军官队、一个卫生队、一个辎重队。全军共有700 人、700多支枪。部队人员虽然少了,队伍却精干多了,都是大浪淘沙后的精英分子。前委同时决定团长由陈浩担任,实际上取消了余洒度对军队的指挥权,而余洒度这时对起义已因悲观失望而灰心丧气子。
- 第二,在部队内实行民主制度,官兵平等,待遇一样,规定官长不准打骂士兵,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参加对部队的行政管理和经济管理,官长要受它的监督。
- 第三,全军由以毛主席为书记的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各级部队分别建立党组织:班、排设小组,支部建立在连上;连以上设党代表,由同级党组织的支部书记担任。部队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

这三项措施,开始改变了旧式军队的习气和农民的自由散漫作风,是一个需要有极大魄力才能实行的了不起的政策。三项措施都是毛主席的全新创造。特别是"支部建在连上",更是毛主席对无产阶级建军原则的一个重要创造。后来,毛主席曾总结指出:"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后来的实践也表明,"哪一个连的党代表较好,哪一个连就较健全些","党代表制度,经验证明不能废除"。
三湾改编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在人民军队的建军史上有重大意义。
这里还有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值得提及:就是既然打算上井冈山,所以,毛主席在三湾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信的内容如下:

袁文才总指挥拜鉴:
久闻大名,难得幸会。为工农革命,打土豪惩劣绅,奉上标语数条为我军宗旨。择日拜访,愿同贵军结为友好,联合一致,共对反动军阀。
中国工农革命军 毛主席
毛主席专门请了三湾的一位姓李的农民,把这封信送到茅坪给袁文才,先事联络。这是毛主席处事细心周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