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一、日本史书中的"九一八"事变

抗日战争已结束了整整70多年。时至今日,仍有一些日本人对侵华战争的历史回避抵赖,死不认账,甚至颠倒黑白,美化侵略。但也有不少有良知的日本史学家秉笔直书,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事实毫不客气地加以揭露和批判。在他们的笔下,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嘴脸和阴险用心暴露无遗。

下面就是日本史学家藤原彰对"九一八"事变的记述:

1931年9月18日午后10点多锺,关东军在沈阳郊外柳条沟附近亲自动手炸毁满铁轨道,而把它说成是中国兵干的,立即对附近的中国兵营北大营发动进攻,同时在"南满洲"一带开始了军事行动。这就成了历时15年的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开端。

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炸毁柳条沟铁路,是为发起军事行动制造借口而事先策划的谋略的一部分。早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就由关东军提出了以武力占领"满蒙"的计划, 1928年的炸死张作霖事件原是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等想乘此机会发起武力行动的阴谋。这个计划遭到挫折之后,1928年10月,石原莞尔中佐担任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1929年5月,板垣征四郎大佐一当上关东军高级参谋,就以他们两人为中心开始拟定更加具体的占领"满蒙"的计划。

1929年7月,为了研究关东军的对苏作战问题组织了参谋旅行,途中石原提出了《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和《扭转国运的根本国策-解决"满蒙"问题方案》。关东军根据这个方针,继续研究占领和统治"满蒙"的问题,1930年5月,归纳为《关于"满蒙"占领地区统治的研究》。这样,由关东军占领"满洲"的趋势日益增强, 1931年5月,石原在以《"满蒙"问题私见》为题的手记中主张;为了占领"满蒙",要用武力行动迫使国家跟着走,而这种机会要用策略来创造。柳条沟事件就是根据这种策略创造的机会。

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在关东军参谋的计划方面,原大尉甘粕正彦(关东大地震时杀害大杉荣、伊藤野枝夫妻的凶手)等大陆浪人也参与策划,分担了在各地搞袭击日本人等阴谋来制造出兵借口的角色。同时,驻朝鲜日军参谋神田正种中佐等也是他们一伙,为了补充关东军的兵力,做好了出动驻朝鲜日军的准备。还有,在军的中央部中,参谋本部第一(作战)部长建川美次少将、该部的中国科长重藤千秋大佐、中国班长根本博中佐、俄国班长桥本欣五郎中佐等也参与了这一阴谋。

板垣和花谷于8月中旬赴东京与重藤、桥本等进行磋商,并接受了搞阴谋的资金。到了9月,关东军即将采取军事行动的风声传开了,在9月15日内阁会议上,外相币原喜重郎质问了陆相南次郎。于是,军中央派遣建川到当地去调查实际情况,可是建川等经商议后给当地拍电报说:计划已经暴露,要提前开始行动。原来预定在9月28日左右开始的行动便提前十天在建川到达当夜开始。

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柳条沟铁路刚一炸毁,逗留在沈阳的高级参谋板垣就以关东军司令官的名义,命令沈阳附近的部队进攻沈阳城及北大营。驻在旅顺的关东军司令部根据石原参谋的献策,本庄繁司令官于19日下午1点半,命令关东军所属部队向沈阳方向集中兵力,占领营口、安东、凤凰城,并准备进攻长春,请求驻朝鲜日军增援。这些都是板垣和石原预先准备好了的,关东军司令官本庄和参谋长三宅光治都不知道这一阴谋,一听到事件的报告,便按照石原的意见做出了决断。关东军司令部立即从旅顺向沈阳迁移。

司令部设在辽阳的第二师团长多门二郎中将,立即奔赴沈阳,到19日中午占领了沈阳及其附近的中国兵营。营口、安东、凤凰城则由独立守备队占领了。在长春,中国军队猛烈抵抗,战斗持续了19日一整天,日军死伤145名。这样,在9月19日这一天,"南满洲"铁道沿线的主要城市全被日军占领了。

接到关东军请求增援的驻朝鲜日军,立即命令飞行2中队和混成1旅团准备增援,在19日上午,开始用铁路运输增援部队。

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19日凌晨1点多锺,事件的第一次报告到达东京。从当天早7点起,陆军中央部商讨对策,根据军务局长小矶国昭的"这次关东军的行动,全都是恰当的"的意见,着手准备向关东军增加兵力,当天从上午10点起,召开了内阁会议,当陆相南次郎刚一说明这次事件,外相币原就报告了外务省得到的情报,其内容暗示这次事件完全是由关东军策划的阴谋。因此,南陆相没能提出增加兵力的方案,内阁会议决定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方针。然而这次会议既没有为不扩大方针规定什么具体的措施,也没有追查陆军的阴谋。当首相若摫礼次郎就"中国其他地区日侨的危险",向海相安保清种询问海军的准备情况时,海相回答说,在佐世保准备了1500人陆战队,好像事件的扩大已在预期之中。

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驻朝鲜日军出兵"满洲",事属向国外出兵,为此必须有内阁会议的承认和天皇的命令。于是,参谋总长金谷范三大将向驻朝鲜日军司令官林铣十郎中将拍电说:"增援关东军一事,在奉敕命令下达之前,希暂停止",并把这一宗旨通知了旅团长和新义州国境的守备队长。

按关东军的计划,必须出动驻朝鲜日军。于是,策划使第2师团出动到满铁沿线以外的吉林,造成"南满洲"兵力不足的局势,以便把驻朝鲜日军强拖进来。为此,按照吉林特务机关和甘粕正彦等浪人的策略,向日本人房屋扔炸弹,由自己造成不稳的形势。然后,9月21日下令出兵吉林。驻朝鲜日军看到这种情况,决定擅自越境。事件波及到满铁沿线以外,日军占领了整个"南满洲"。

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在9月21日内阁会议上,陆相南次郎主张必须从朝鲜向"满洲"增兵,可是除了首相若摫以外,没有人对此表示同意,参谋本部十分焦虑。正在这时,突然收到了驻朝鲜日军的增援旅团已越过国境的电报。驻朝鲜日军司令官擅自出兵,显然是干犯天皇的大权,于是参谋本部出现了"有必要研究大臣和总长的辞职问题,并在悲壮的决心下进行了各种准备"的紧急事态。而陆军中央部不仅不责备驻朝鲜日军违反以前的命令,反而要使政府承认既成事实,以收拾事态,并以陆相和参谋总长的辞职来威胁政府。然而,在22日内阁会议上,竟出乎陆军意料,全体阁员没有表示不赞成的。于是决定既然已经出动了,就承认这个事实,既然承认了,就支给经费。首相立即把这件事上奏天皇,接着参谋总长和陆军大臣奏请驻朝鲜日军出动的命令和与此有关的事项,取得了天皇的批准。

这样,在出兵之后颁发出兵命令,用来蒙混过去,把干犯天皇大权的问题竟不了了之。

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二、卢沟桥事变前夕的一场"鸿门宴"

1936年,随着日本频繁的挑衅活动,华北局势日趋紧张。为了缓和危局,改善气氛,6月6日上午11点,冀察政委会委员长兼第29军军长宋哲元在北平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宴会,招待日本华北驻屯军驻北平附近部队连长以上的军官。日本军官在宴会上甚为嚣张跋扈,引起29军军官极大愤慨,演出了一场"鸿门宴"。

日本出席这次宴会的有华北驻屯军旅团长河边,华北驻屯军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顾问松岛、樱井等30多人。中国方面出席的有29军军长末哲元,北平市长秦德纯,37师师长兼河北省主席冯治安,38师副师长李文田,37师110旅旅长何基沣,38师114旅旅长董升堂,独立第26旅旅长李致远, 114旅227团长杨干三等。还邀请了在北平的"社会名流"吴佩孚、张怀芝等人。每桌三四个日本军官坐客位,四五位中国军官坐主位相陪。宋哲元、秦德纯、冯治安、河边、松室、松岛、樱井、吴佩孚等共坐两席,是主坐席;其馀的双方军官们分八张坐席入座。在两张坐席旁各设一张空桌,供上下菜肴使用。

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宴会开始,东道主宋哲元致祝酒词,松室孝良致了答词,大意是说中日两国同种同文,应该亲善之类的话,接着双方穿插排列队形一起照了相。入席就座后,酒宴开始,中国军官默默饮酒吃饭,很觉压抑:日本军官却趾高气扬,吆五喝六,大声喧嚣,俨若宴会主人。酒至半酣,松岛突然起身离座,说要为大家表演助兴,他先舞蹈,后舞刀,抬手投足都冲着中国军官挥来舞去,充满了杀气;29军军官也停止了饮酒吃饭,静观事情变化。松岛还没落座,一个日本军官就跳到一张空桌上大声唱日本歌,他唱着,两眼也斜地向29军军官进行挑战。紧接着,又有两个日本人离席,一个蹿上空桌高歌,一个在地下围席狂舞。目睹这种情况,中国军人个个握紧拳头,怒火中烧,他们真想站出来和这些日本人拼一场。这时,只见秦德纯走到董升堂身边,他附耳对董升堂说:"事情紧急了!你是打拳呢,还是要刀?"童升堂急切地说:"我先打一套拳,再要刀!"这时,何基沣已忍耐不住了,他跃到空桌上,放喉高唱《黄种歌》,他希望用歌声唤起这些耀武扬威的日本青年军官的良知:"黄种应享黄海权,亚人应种亚洲田。青年,青年!切莫同种自相残,坐教欧美先着鞭。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洪水纵滔天,只手挽狂澜,方不负石笔,后哲先贤。"

随着这激昂的歌声,中国军人拍掌击节,心中为何基沣的机智暗暗叫好,同时也盘算着出个什么节目压压日本人的气焰。何基沣歌声一落,董升堂立即站起来,拱手向四座作揖,接着打起了在西北军中流行的八卦拳来,他手推臂挡,刚柔相济,表现出很深的武术功底。中国军人的闷气稍抒,都跃跃欲试。接着李致远练了一套武术,动作迅猛,干净利索。日方似乎觉得他们的势头被压下去了,就再出来唱歌,李文田唱起京戏中的黑头腔作答;日本人又出来跳舞,李致远就再打一套漂亮的花拳回敬。宴会厅变成了演武场,中日军人就这样你一个"节目",我一个"节目"地比下去。日本人开始舞刀了。董升堂不知从什么地方找来了一把西北军使用的大片刀,走到席前劈了一趟刀法。只见刀刃寒光闪闪,一刀刀有力地砍下,带着嗖嗖的风声。日本军官们坐在席间,紧盯着董升堂手中的大刀一动也不动,他们是否想起了喜峰口战场上29军惊心动魄的大刀队呢?

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在日本人刚刚开始舞"倭刀"的时候,李致远就命令他的传令兵坐小汽车到自己家里去取刀。当童升堂刚演完刀法,李致远的传令兵也带着刀赶回来了。这是一把用上好钢材精心制造的柳叶刀,是他特意定做的。李致远接过心爱的刀,用手抚摸了一下刀身,就急忙换上传令兵的布鞋,他要练一手"滚烫刀"。这套刀法是他小时候学的,在以后的日子里不断练习,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只见他握刀站定,目光从眼前的日本人身上扫过,然后正视前方,猛然起势。他进刀刺杀,左砍右劈,上挑下搪,招招式式,灵活自如。一会儿似龙腾虎跃,身体完全隐在一片寒光之中;一会儿推挡退进,有拔山盖世之力。舞毕,李致远很英武地回身入座。日本人相互交头接耳,骄横之气稍有收敛。他们自知舞刀打拳不是中国人的对手,就另用计策,想用酒灌醉中国军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卢沟桥事变前,中日一场鸿门宴气氛紧张,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

于是纷纷离座,拥到李致远面前,一面称赞他的刀法,叫他"李武术家",一面用小饭碗向他"敬酒"。李致远接过来一饮而尽,然后到厕所将酒吐掉,再来和日本人对饮,始终没有显露出醉意。面对李致远的"如海酒量",日本人只得另出新招。松岛解下腰间的武装带围在头上,在额间打一个结系牢,然后脱去上衣,把一壶酒放在头顶上。他同时点燃八支纸烟,三支叼在口中,两支塞进耳朵里,两支插入鼻孔,一支按在肚脐上。不知用了什么法子,八支烟卷会儿同时冒烟,一会儿又同时不冒了。中国军官看他简直出尽了洋相,就不再理睬他们。日本人觉得没趣,又提出进行高雅的比赛——写毛笔字。他们叫勤务兵磨墨铺纸,尽心尽意地写起字来。应该说这些日本人中确实有些毛笔字写得很不错的,他们自鸣得意,欣赏着自己写的字。"秀才大帅"吴佩孚起身上前,他泼墨挥毫,那苍劲有力、龙飞凤舞的醉笔不停顿地直落下来,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幅气势磅礴的大条幅写成了,日本人当然不是对手。

这时,几个日本人一齐走到宋哲元跟前,他们高喊着号子将宋哲元抬了起来,另外几个日本人也把秦德纯举起来了。29军军官们见此情况,就把河边拉起来举起,他们相互交换眼色,同时甩手将河边高高抛起,接住,再抛起。顿时,怀仁堂里的气氛又紧张起来,双方个个怒目圆睁,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宋哲元怕出问题,马上发表即席讲话,说中日应该亲善等等,河边也讲了几句,说了这次联欢会开得很好之类……会结束了,宋哲元和河边到后边的一个房间去休息,日本军官先后退席。29军的军官们心怀愤懑,昂然走出了怀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