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6月,我上将情不自禁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一、朝鲜前线扬军威

1951年4月上旬,十九兵团按志愿军总部部署的第五次战役西线主力的作战任务,迅速做好了战斗准备。但李志民并不满足,他与兵团政治部主任陈先瑞一起,带领政工干部深入连队,继续了解思想情况,研究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的措施。在此基础上,以兵团首长名义发布了《打好出国第一仗的战斗动员令》,使"打好出国第一仗"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整个兵团的行动口号。

22日晚,十九兵团与配属部队以初战必胜的姿态,在扫除临津江以西之敌后,强渡临津江,直捣三八线以南的议政府。部队兼程南进,追歼敌人,于5月17日占领汉城以北的高阳、金谷里、磨石隅里、清平川、上泉里等地。这时,西线之敌为策应其东线作战,向十九兵团展开重点进攻。十九兵团当即转人积极防御,钳制敌人,与兄弟部队一起,粉碎了敌人将战线推进至平壤、元山一线的计划,迫使美国政府接受停战谈判的建议。十九兵团取得了入朝第一仗的胜利。

6月,十九兵团遵照志愿军总部"持久作战,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从运动战转入阵地战,先后进行了涟川、铁原间的阻击战和铁原以西的大马里、夜月山、天德山一带的阻击战,杀伤了大量敌人,粉碎了美军、南朝鲜军发动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从1951年2月至1952年11月底,十九兵团(包括配属部队在内)共歼敌14万4千馀人,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1986年6月,我上将情不自禁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在此期间,李志民面对强敌,在战斗任务十分艰巨的情况下,坚定不移地创造性地运用了我军传统的政治工作经验。他以坚强的政治工作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部队。每次战前,李志民都要求部队广泛发扬民主,使作战计划更切合实际。担任第一梯队左翼突击任务的六十三军一八七师,发动群众讨论作战计划,集中群众的智慧,利用敌人自恃工事坚固、又有飞机侦察、思想麻痹的弱点,在战斗发起前的22日16时即严格伪装,沿山间小道抵近临津江岸潜伏。21时战斗发起时,一八七师4个团以隐蔽、突然的行动向敌防御阵地发起攻击,敌匆促应战,阵地很快就被攻克。接着,一八七师冒着敌人炮火乘胜推进,仅用一个多小时,就胜利地突破敌临津江防线。捷报传来,正在第一线上指挥的李志民与杨得志立即通过报话机嘉奖一八七师,鼓励他们继续奋勇前进。这种政治工作可谓及时而有力。

战斗中开展战场鼓动和立功竞赛,战斗结束后进行总结和评功授奖活动。都是李志民抓战时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第五次战役胜利后,兵团授予勇猛突击、穿插,切断敌军后路并坚守阵地三天四夜的六十四军一九〇师五六九团三营,及协同作战的兵团侦察大队以"道峰山营"和"道峰山大队"荣誉称号;给予坚守道峰山险地的"道峰山营"战士张宝富记一等功;授予坚守高台山以南的二五五一高地,以伤亡16人的代价,毙伤敌800馀人的六十三军一八八师五六三团八连以"特功第八连"的荣誉称号;八连连长郭恩志荣立特等功,评为"一级战斗英雄";授予坚守佛国山7昼夜、歼敌400多人的六十五军一九五师五八三团九连以"佛国山大功连"荣誉称号,给九连指导员郝玉忠记一等功。此外,还给一些有功单位和个人记功或嘉奖。同时,给予个别指挥失误、未能按时完成战斗任务、造成重大损失的领导干部以纪律处分。严明的赏罚,使指战员都受到教育。

1986年6月,我上将情不自禁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二、两军对峙勇者胜

1952年冬,李志民调任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在志愿军党委统一领导下,主持志愿军政治工作。

此时,敌我双方经过两年多的激战,在三八线一带形成了对峙。我军依托以坑道为骨干的支撑点式的防御体系,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士气日益高涨。李志民考虑到部队长时间生活在坑道、工事这种环境中,容易产生厌烦、思乡等情绪,特别抓紧建设"阵地之家"的工作,除改善物质条件外,着重开展读书读报、歌咏和文娱活动,活跃连队文化生活。他利用开会时间,到北京拜会宣传文化部门,请求在图书报刊及文娱、体育用品方面给予前线一点支持;他通过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成员和志愿军"归国观礼代表团"的代表作祖国建设成就的报告;通过祖国人民大量的慰问信、慰问品和军人家属的来信,开展"与祖国人民来来往往"的活动,在部队中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还通过邀请朝鲜人民军代表、模范和受苦受难的朝鲜老大爷、老大妈到部队作报告,组织部队参观被美军炸毁、烧毁的工厂、矿山、村庄,控诉美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进行国际主义教育。他组织志愿军中的英雄模范到各部队作巡回报告,激发指战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推动立功创模运动的开展。李志民特别重视开展敌车工作,要求各部队开展对敌广播、送传单和战场喊话活动,有条件时在圣诞节、元旦等节日与敌军阵地联欢,赠送礼品,宣传志愿军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诚意和宽待俘虏的政策,揭露美、李集团破坏和平谈判的阴谋,加深敌军官兵思乡厌战的情绪,瓦解敌军的士气。在李志民精心组织指导下志愿军这段时间的战时政治工作十分活跃。

1953年5月,志愿军开始了夏季进攻战役。李志民在志愿军党委扩大会议上作了《夏季反击作战政治工作》的报告,根据战役的特点,狠抓各部队加强组织纪律性和整体观念的教育,广泛开展军事民主,发动广大指战员"提困难,想办法",群策群力,设想开进和潜伏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研究解决的办法,保证了每次战斗打必歼,攻必克。在两个半月内,志愿军在宽达200公里的正面上,进行了大小进攻战斗133次,毙伤俘敌12万3千多人,取得了伟大的胜利,迫使美国政府和南朝鲜李承晚集团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1986年6月,我上将情不自禁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朝鲜停战后,1954年2月,李志民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5年3月,任志愿军政委。在此期间,他先后同邓华、杨得志、杨勇等几位志愿军司令员一起,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的指示,尊重朝鲜党、政、军、民及其领袖金口成同志,爱护朝鲜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在加强战备、维护朝鲜和平的同时,组织志愿军各部队积极支援朝鲜人民重建家园,恢复和发展生产,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光荣地履行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

李志民在志愿军工作达七年之久,是在朝鲜前线战斗、工作时间最长的志愿军高级将领之一。因此,他先后三次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国旗勋章,两次荣获一级自由独立勋章。1975年10月他访问朝鲜时,又荣获一级国旗勋章一枚。

三、呕心沥血育英才

1957年10月,李志民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59年1月任政委。高等军事学院是专门培养我军高级指挥员的高等学府,学员大多数是将军。李志民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继承和发扬"抗大"的优良传统,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开展各项工作,要求各级领导和机关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并跟班学习。他还带头给学员上课,讲毛泽东军事思想对马列主义军事科学的贡献;讲我军的战略方针和军队政治工作。由于精心备课、试讲,他的课深受学员好评。他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马列主义、毛泽东军事思想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启发引导学员通过总结过去的战争经验,特别是抗美援朝的作战经验,联系军队实际,重点研究在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的战略、战术和政治工作。

1986年6月,我上将情不自禁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他强调,在坚持以我为主学习军事的同时,还要重视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注意对古今外军事经验的研究,但要防止照抄照搬的教条主义。他还根据高级干部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和高度的学习自觉性等特点,提倡要以自学为主,坐下来认真研读马列和毛泽东原著,为日后回部队继续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1962年,他遵照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关于高级干部要读三十本书的指示,开办了高级干部读书班。他带头参加学习,与学员交流学习心得,并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畅谈读三十本书的体会。

李志民强调办好高等军事学院得有第一流的教员队伍,要求干部部门在军内外广招贤才,优中选优,并亲自参与教员的送调工作。他十分重视教员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鼓励教员要全心全意献身党的军事教育事业,教员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可随时直接向他反映。他非常理解教员的辛劳,尽力在政治上、思想上、业务上、生活上予以关心和照顾。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叮嘱院务部按时给教员发补助粮、油、糖。一次,军事教员路精武患脑溢血,生命垂危,他亲自赶到医院,与院领导商讨抢救方案,并用自己的专车接来北京市名医,通过会诊动手术,使路精武转危为安。

1986年6月,我上将情不自禁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李志民大力倡导"抗大"艰苦奋斗的精神,亲自带领全院教职学员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美化院容。经过几年努力,院内树木稀少、周围山坡光秃秃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带领大家开荒种菜种粮,既改善了生活,又增强了干部的劳动观念。

1959年建国十周年前夕,李志民遵照周恩来总理和贺龙元帅的指示,组织了由陆海空三军的上将、中将、少将230人组成的将军业余合唱团。他担任合唱团指挥,在人民大会堂演出时,受到热烈欢迎,在军内外和国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四、在福州军区政委任上

1975年,李志民认真贯彻中央军委扩大会议精神,大力整顿各级领导班子,整顿部队的思想、作风、纪律,组织团以上干部集训,学习中央军委重新颁发的"二大条令",初步解决了各级领导班子和部队中存在的问题,部队面貌一新。他根据福州军区部队的特点,不断排除"左"的干扰,狠抓部队的战备、训练和连队基层建设。他积极支持皮司令员组织多次大小规模的战役演习,保证了一年一度野营拉练工作的圆满完成。1975年,他已年近古稀,且视力日衰,仍带领军区机关到闽浙赣边界拉练,行程上千公里,对机关干部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始终不渝地抓部队建设和海防战备,保持部队常备不懈,有力地保证了海防的安宁。

1986年6月,我上将情不自禁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李志民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带领军区党委一班人,坚决支持福建,江西两省委的工作。军区先后派出2800多名干部、战士进驻福州、莆田、晋江等地,宣传党的政策,支持地方党委工作,很快稳定了福建的局势,中共中央对此给予肯定的评价,认为福州军区在关键时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978年5月,当报刊刚开始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时,李志民便组织军区党委学习,认真领会,并很快写出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明确表态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李志民更以坚定的姿态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这同时,为大力加强部队的思想政治丁作,他走遍了福州部队的各个师、团,深人前沿的海岛连队。通过调查研究,切实解决问题,促进了部队的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五、一颗红心,心向党

1980年2月,李志民主动要求退居二线。他担任中央军委顾问和中顾委委员后,仍十分关心军队建设和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因视力严重下降,他已无法看书报文件,但唯恐思想僵化落后于形势,每天上午都要请秘书帮他选读有关文件和书报,聚精会神地听,认真的思考问题。所以,他应报刊特约撰写的文章,口授腹稿时都能紧跟形势,针对性特别强。1981年6月1日,为纪念抗大建校四十五周年,他写了《培养人才是一项战略任务》,回顾抗大培养人才的经验,强调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培养大批人才的迫切性和重要性。1982年元旦,他应《解放军报》之约写了一篇给新战士贺年的文章。他以《遵守革命纪律,建设钢铁长城》为题,用历史经验阐明纪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配合了部队开展的"四有三讲两不怕"教育。1987年5月,他病情已很重,但在听读了《昆仑》杂志上刊载的《志愿军战俘纪事》报告文学后,感触颇深,遂写了《爱国主义的颂歌》一文,在报上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并呼吁尽快落实对志愿军"归俘夕,的安置、抚恤政策。在他发表的文章中,字里行间处处可以看到一个"老兵"与部队、群众血脉相通的真挚感情。

1986年6月,我上将情不自禁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已是耄耋之年的李志民,不顾年老体衰,经常外出视察工厂、农村,看望部队的指战员和革命老区群众。1985年夏,他到新疆时还深入伊犁地区的霍城看望边防哨所战士,与他们合影留念。1984年冬,他返湖南时既看望了浏阳老区的乡亲,又跑了湘西一些老区作社会调查。

当他看到有些深山沟里的村庄还很落后,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心急如焚。他一面鼓励干部群众发扬老区的革命传统,自力更生克服困难;一面向中央如实反映情况。他在一份给党中央的报告中动情地写道:当年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烧杀抢掠,给革命群众造成深重灾难时,我们曾鼓励群众说:"烧了茅屋勿要紧,革命胜利盖高楼"。现在,革命胜利已三十多年了,革命老根据地还处于公路不通、电灯不明、广播不响的落后状态,怎不令人深思!他是比较早向党中央详细、如实地反映老区贫困情况的老同志之一。当他看到中央下达扶贫工作的文件时,感到欢欣鼓舞,积极响应中顾委的号召,不仅给家乡小学送书送风琴,给村里群众送彩电,还将浏阳县作为联系点,带县里干部到京津郊区先进的农村参观取经,给予指导。

1986年6月,他在抗大第二分校附设中学校友代表会上,鼓励老同志要发挥余热,关心扶贫工作。最后,他还畅谈祖国光明前途,情不自禁地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表达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

1986年6月,我上将情不自禁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李志民退居二线后,一直致力于总结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历史经验,撰写革命回忆录。他主持编审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政治工作总结》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授朝战争政治工作经验汇编》(上下册)等三部书;他还倡议并组织编写《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军史战史》。他这些劳绩,对总结革命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经验都具有重大意义。他撰写的反映抗大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回忆录《革命熔炉》一书,受到抗大校友和全国众多院校师生的欢迎。1986年,他又与薛暮桥、牛克伦等八位抗大校友一起倡议,经党中央批准,隆重纪念抗大建校50周年,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

李志民因忙于编撰抗大、抗美援朝的书,将个人回忆录的撰写工作一再推延,仅陆续撰写了东征西征和解放张家口、兰州、宁夏等单篇回忆录。在病重期间,他见来日不多,才强忍病痛,抓紧时间口述了对六十馀年革命生涯的回忆。经过整理,于1993年出版了《李志民回忆录》,了却了他的心愿。

1986年6月,我上将情不自禁高呼:英特纳雄耐尔,一定要实现

1985年初秋,李志民外出视察,途经郑州,游览了邙山风景区。他站在邝山之巅,俯瞰黄河奔流,回想当年红军东征、抗战期间转战黄河两岸的峥嵘岁月,以及抗大5000多教职学员夜渡黄河深入敌后办学的壮举,顿时心潮澎湃,即兴吟咏一首《谢池春思黄河》:

常念中州,梦忆南北逐鹿。灭狼烟,大河夜渡。竹马听浪,历数千年事。笑只留丽词豪句。白发垂地,不叹夕阳晚露。报国心,秉秋愈烈。征帆不落,问桨指何处?看惊涛正托红日!

这首词的上阙抒发了李志民忆往事的豪情,下阙正是他晚年工作、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