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得志先声夺人,李仙洲急令属下向他靠拢支援,正中引蛇出洞之计
一、分兵出击
“4.12”大扫荡之后,冀鲁豫边区四周驻有日伪7万大军,斗争形势更为严峻。与此同时,与边区紧密相连的鲁西抗日根据地也面临着严重困难。为统一对敌斗争力量,坚持冀鲁豫平原抗日游击战争,7月中旬中共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决定,冀鲁豫边区和鲁西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杨得志任新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原鲁西军区政委苏振华任政委,卢绍武任参谋长,崔田民改任政治部主任,原鲁西军区司令员杨勇(当时在延安学习)任副司令员。
新的军区成立不久,杨得志和苏振华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区性的高级干部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主要有:教导第三旅代旅长王秉璋和政委曾思玉,教导第七旅代旅长余克勤和政委赵基梅,南进支队司令员赵承金和政委谭冠三。还有一分区司令员刘贤权和政委李冠元,二分区司令员周桂生和政委刘星,三分区司令员刘权和政委王乐亭,四分区司令员刘志远和政委石新安,五分区司令员朱程和政委王风梧,六分区司令员李静宜和政委裴志耕,七分区司令员张耀汉和政委张应魁等。
在会上,大家确定了摆脱伪、顽军的钳制,将主力部队推到外线,反“清则”、反“蚕食”、反“扫荡”,力争主动的军事斗争方针;决定以濮县、范县、观城、清丰、南乐等地为根据地中心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设在濮(阳)、范(县)、观(城)一带的红庙;立即分兵,向东南和西南推进。
8月,部分主力收复了梁山,恢复了东明、长垣、兰考地区,新建了南华、滨河两县。
9月,部分主力先后粉碎了日寇对濮、范、观中心区和湖西地区“铁壁合围”式的两次大“扫荡。
10月上旬,杨得志带着教三旅、教七旅和教四旅共5个团的兵力,由观城出发,经范县、鄄城,到达山东巨野,同冀察战区游击总指挥兼国民党鲁西行署主任的顽军头目孙良诚打了一仗,歼敌1000馀人,俘获敌人600馀名,迫使孙良诚向成武县以西退去。战役结束后,把巨南(新设)、成武、金乡、嘉祥、鄂巨(新设)5县划为第八军分区,与以曹县为中心的第七军分区连成了一片。
当杨得志率部从巨野北返南乐时,得知冀鲁豫行政公署副主任段君毅好不容易为部队搞到的一批粮食全被当地顽军高树勋的部队截去,几经交涉,却无效,遂以武力解决。结果,毙敌600馀人,俘敌200馀人……
值得强调的是,当时对如何开展平原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尚处在探索阶段。杨得志则在此间及时总结出开展平原游击战的经验。他认为:平原地区能够进行游击战。因为敌人兵力不足,而我国地域广大,敌人只能占领点和线,我则可凭借乡村广阔开展游击战;要进行平原游击战,必须动员和组织民众。只要广大民众投入抗日洪流之中,就能形成平原游击战所依赖的“活的人山”:要进行平原游击战,必须执行正确的战术。“硬的不打,软的打”,“敌打我,我不打;敌不打我,我打敌”以及进行夜战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战术。这些创造性的概括,丰富了我军开展平原游击战的经验。
二、再渡难关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困难时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主力需要撤退,为掩饰其行将失败的迹象,他们进一步推行“治安肃正”计划,强调军政民一体的“总力战”。在军事上,采取“牛刀子战术”,实行“分区扫荡,分散布置,灵活进剿:在政治上,推行“以华治华”,强化汉奸组织,豢养死心塌地的卖国贼来统治占领区;在经济上,则对抗日根据地的物资大肆破坏和掠夺。他们到处设据点,建炮楼,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浓烟滚滚,一片废墟,使千百万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也随之渐渐缩小;原来连成一片的解放区,这时被分割成了六小块。此外,还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蝗灾,更使军民雪上加霜。时至1943年春,群众开始了毫无目地的逃荒。下山西,闯关外,从这村逃到那庄,由这城奔往那县,挣扎在饥饿和瘟疫的死亡线上。杨得志和刚任冀鲁豫区党委书记兼军区政委的黄敬等人商议后,决定学习晋察冀和冀中经验,领导群众创办救灾合作社,由县政府和合作社出面,向地主借粮,或以物换物从外地购粮.以及从敌人那里夺粮,而后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救助百姓。其结果,堪称“立竿见影”,被百姓赞为“共产党、八路军把死路变成活路,俺们得救啦”。
形势有了好转,但春耕缺少牲口、种子。杨得志又通过各行政专员公署及县区抗日民主政府向人民群众发放了种子和贷款,部队牵着骡马,协助当地老百姓耕地、送肥,麦收时又帮助搞运输。与此同时,还在党、政、军、民中开展每天“人省一两粮,马节二两料”的节约运动:在部队中号召学习“南泥湾精神”,贯彻“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方针开荒种地。这时,尽管日、伪、顾对根据地的“蚕食”“清乡”“扫荡”依然不断,尽管各地战斗异常频繁、激烈、艰苦,但由于他们一手拿枪、一拿锄,坚决贯彻党中央生产自救的方针政策,加上“老天”帮忙,连降几场透雨,干旱基本解除。到麦收过后,征粮任务超过了原定计划。
那时,冀南军区在敌人的严重摧残和自然灾害的双重袭击下,正值最困难时期。杨得志派部队把几万斤粮食秘密运送到冀南地区,司令员陈再道和政委宋任穷都高兴得不得了,一再表示感谢此间,为渡难关,也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杨得志还遵照中央“逐渐收缩,保存实力”的方针,于1942年8月创办了一所“抗大陆中”,亲自担任校长,命余克勤任副校长主持工作,郑思群任政委,潘焱任教育长,为保存、储备和提高干部,培养青年骨干,做出了重大贡献。
刚刚战胜天灾,岂料又起人祸:6月下旬,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和愤慨的消息——蒋介石正在调动胡宗南指挥的3个集团军撤离黄河防线,进攻陕甘宁边区,掀起第3次反共高潮!随之而来的,是日伪肆无忌惮地蚕食边区根据地。在冀鲁豫,气焰最嚣张、对我威胁最大的有两股敌人,一是驻在朝城的文大可部,二是驻在卫南的杜淑部。军区决定利用“青纱帐”起来的有利时机,给他们以沉重打击。7月5日,杨得志、崔田民指挥部队发起了朝(城)南战役。战役进行了7天,歼敌700馀人,迫使文大可部龟缩在县城附近的8个据点中,不敢轻易出扰。7月30日,苏振华和阚揆要指挥部队发起卫南战役。战役历时20天,歼敌500多人,收复和开辟了大片地区。这两个战役,有力地惩罚了伪军,使根据地再一次转危为安。
三、载誉转战
刚刚打罢文大可、杜淑,杨得志、崔田民又开始对顽军李仙洲部发起反攻。李仙洲是山东长清人,黄埔一期毕业,是蒋介石嫡系中著名的山东籍将领,1938年1月任第九十二军军长。1939年1月任第九十二军军长,1939年蒋介石为增强国民党军在山东的力量,密令他率部东开,准备入鲁。1941年春,李部由湖北通城北进到安徽阜阳一线,一面同新四军摩擦,一面为入鲁做准备。此时,李仙洲已任国民党第二十八集团军总指挥,侵占湖西根据地边缘的丰(县)、砀(山)、单(县)、鱼(台)一带后,正向曹(县)东南地区进犯。
7月下旬,杨得志、崔田民按照预定的作战方案,组织了一个人数很少的“小前指”,率先从朝城地区出发,冒雨渡过黄河,进入鲁西南,很快集中了二、五、六3个军分区的6个主力团和游击队、民兵,在曹县东南地区发起了反击李仙洲顽军的战役,并首先向李仙洲总部外围的村寨进攻。李仙洲大为震惊,急令在外地属下向他靠拢支援。此举正中杨得志、崔田民“引蛇出洞”之计,援军在中途被他们一一打了伏击。
经过1个月零2天的战斗,杨得志、崔田民歼敌5900多名,其中俘虏纵队司令以下官兵270人,分化瓦解2000多人,彻底粉碎了李仙洲的蚕食计划,开辟了南北约100里,东西约90里的根据地,新建了成武和曹县两个抗日县政府。
1943年11-12月奇袭孙良诚总部八公桥,打得更漂亮:孙良诚后投日寇,充当伪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他乘八路军转入外线作战之机,以步步压缩、大筑据点的战术,蚕食了方圆数十里地区,仍妄图威逼我军退出根据地中心区。为打退敌人的进攻,杨得志和黄敬等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取“牛刀子”战术,袭击八公桥,捣毁敌人首脑机关。
这次战役,又是杨得志直接指挥的。他根据敌情,先来了个“声东击西”:由第二军分区司令员思玉、政委段看毅率部从范县转移到鄄(城)北地区,故意远离孙良诚的部队,摆出强攻郓城守敌刘本功部的架势。刘本功胆颤心惊,拼命向孙良诚呼救。孙良诚得知我军打郓城,马上放松了在八公桥的防御警惕。接着,杨得志来了个“调虎离山”:令四分区政委张国华率部攻打八公桥西侧的两门镇,迫使孙良诚抽兵增援。杨得志见敌人中了他的“牵牛术”,又来了个“暗度陈仓”:令五分区司令员昌炳桂、三分区司令员马本商悄悄各率其部,分别到渡阳至东明一线和濮阳一带阻击敌四军、牵制敌五军,令郭北、鄂北、昆吾、濮阳等县的游击大队,也都秘密行动起来。
随后,他率2年分区主攻部队,经过一夜急行军,又经过40多里强行军,来到了八公桥“关门捉贼”:命曾思玉和潘焱指挥七、八两团攻城,命令助攻部队把周围电话线切断,将镇子严密包围起来。曾思玉、潘焱巧妙地通过布雷区,剪断铁丝网,越过护城河和外壕,架起云梯翻过围墙,打开寨门,后续部队一拥而人。
直到杨得志把指挥所移到镇子里,敌人才发觉八路军攻进了八公桥。敌人想顽抗,但为时已晚……八公桥战斗是一个典型的攻坚战、夜间袭击战,也是一个典型的歼灭战。这一仗,共消灭敌人1150多人,缴获枪支1531支(挺)和一批战马、电台,兵工厂全套机器3部,粮食和军用物资69车。战后,军民欢声载道,庆贺胜利,都夸杨司令员指挥得好!
1943年刚过,中央军委电令杨得志率部保卫延安。这时,他已在冀鲁豫连续战斗、工作了5年零3个月,冀鲁豫边区已建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达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000万!
1944年1月31日,杨得志怀着对冀鲁豫军民的无限眷恋,率领冀鲁豫军区5个团,踏上西去延安的征途……
杨得志1944年4月到达延安,始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旅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先后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纵队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一和第二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员,参加指挥了邯郸、石家庄等战役,在平津战役中,全歼敌“王牌”第三十五军另2个师。后参加太原、兰州、宁夏等战役。
杨得志于1950年兼任陕西军区司令员。1951年2月抗美援朝,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1954年回国,入军事学院学习。1955年4月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1969年起,杨得志历任中共山东省委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司令员。1979年1月,改任昆明军区司令员。1980年起任国防部副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副秘书长。
杨得志1955年被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第1-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8-12届中央委员,第11届中央书记处书记,第12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7年被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著有《杨得志回忆录》。
杨得志1994年10月在北京病逝,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