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边防建设,副师长检查部队是否执行命令,一顿发火后瞬即沉默

冰山雪原无人烟,艰险筑路为哪般?没有人的地方,谁来走路呢?筑路者说:“留给自己!”假如有一天,战争把它粗笨的头伸过边境,“山上人”将用这根盘绕在山上的“绳子”,去勒它的脖颈。啊,神奇的高原路,是筑在今天中国边防的长城!

三年边防建设,最艰巨的工程当首推沟通交通网络。

筑路高原,在这神奇的地方,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些奇迹的创造者们,又表现出超常的风采和英姿。

施工在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地区进行。这里是常年“万山堆积雪,积雪压万山”的世界,古老神秘而又充满传奇色彩。许多地方走路连小道也没有,不见山鹰飞,黄羊不敢攀,学者、僧侣、探险家和丝商绢客望而却步,很少有人走完这些飘绕云间的奇险之路,沿途倒毙的人畜尸骸依稀可见。

三年边防建设,副师长检查部队是否执行命令,一顿发火后瞬即沉默

多年来,这里成了与世隔绝的“雪海孤岛”。虔诚的教徒,把大自然的威力看成神的意志。他们带着酥油和哈达,朝拜“神山”、“圣地”,祈求天险变通途。于是,一个迷人的传说产生了。据说,人们的虔诚,感动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她奉佛祖之命,发誓扯蓝天的彩霞编织一条又长又美丽的哈达,铺向人间,飞架大山之间,汇成通1大道。然而,尽管人们年复一年地顶礼膜拜,雪山仍旧难以逾越。美好的理想只是在新中国诞生后才变成了现实。

人民解放军进藏先遣连完成那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英勇壮举后,光荣的骆驼运输大队为当地人民送去所需各种物品,使藏民们的生活与现代文明初次结合。1958年,全长1450多公里的新藏公路通车后,庞大的驼队才完成了历史使命。观音菩萨没有织成的“哈达”,党领导的各族军民织成了。

如今,人民解放军清除新藏公路上的积雪,浩浩荡荡地进军阿里高原,继续着人们向往的美好故事,终于把“哈达”献给了国境线的高原村村寨寨。

为把高原人民的美好故事变为现实,我们的筑路部队做出了怎样的牺牲和奉献啊!

据计算,在这雪山巍巍、冰川冽冽的风雪高原,即使人一天坐着不动,消耗的能量也相当于在平原地区干一天的重活。国家高原劳动标准明确规定: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施工,人工作业的日土石方量定额分别为1.3立方和1.9立方。而筑路部队却在这里劈冰峰、开雪山、凿石挖土的劳动中,创造了每人每天挖掘土石4立方米以上、清除土石20立方米的最高纪录,超过国家定额标准的2到8倍!在这独特“高原气候带”的“生命禁区”,天天怒吼的暴风雪,只能给筑路军人披挂一身冰盔雪甲,只能冻烂他们的脸、他们的手和脚,却无法阻止昼夜不停的开山炮声和高亢激越的劳动号子!

三年边防建设,副师长检查部队是否执行命令,一顿发火后瞬即沉默

这奇寒缺氧的“永冻层”,只能冻住冰峰雪岭,却冻不住筑路冰山英勇战士的满腔热血!他们硬是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永冻层”上劈开了260多座冰雪山头!

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创造这些英雄业绩的代表吧:

人物一:“初生牛犊”陈广财——

在阿里农恩拉大坂筑路工地上,有位身材矮小,裤腿挽到膝盖上的年轻战士,推着装满沙石的架子车,不停地跑着。这就是被大家称为“初生牛犊”的陈广财。

他是1983年入伍的新兵。刚分到班里,一听说连队要到神奇的阿里高原修路,喜得他好几个晚上尽做甜梦。他向往那高高悬挂的冰川,绵绵无尽的雪山;雪山下翠绿如毯的草原,草原上游动着浮云似的羊群,还有那身着藏胞彩裙美丽的牧羊姑娘……美丽富饶的阿里呼唤着他,吸引着他。

谁知一到山上,现实与美梦相去甚远。高山缺氧把他折腾得吃不下,睡不着。可他转念一想,常年驻守在这里的战友,他们更艰苦。人家个个是好汉,难道自己只配当“弄种”?他鼓起勇气学老兵的样儿,投入了适应性锻炼,天天练爬山,天天出早操。高山反应再难受,他也咬牙坚持。他暗自叫劲:“我就不信征服不了高山反应!”

他终于胜利了。

三年边防建设,副师长检查部队是否执行命令,一顿发火后瞬即沉默

陈广财个头小,体质弱。施工中,连里照顾他,尽量让他干轻活。可他总是把推车运石这个重活抢到手,谁想替换都不行。他说:“我个子矮,推车运石不需要弓腰,干这个活最合适。”

一次,他患感冒,一连几天咽不下饭,体重也下降了。大家劝他休息,他说:“病这玩艺儿欺软怕硬,顶一顶就过去了。”

陈广财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硬劲,在整个施工中,没缺过一天勤,月月超额完成任务,荣立了二等功。

人物二:“高原铁人”丁成义——

一个在喀喇昆仑患过严重高山昏迷和高原肺水肿的战士,不仅没有下山,还成了高原施工的能手。人们惊叹这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创造者就是丁成义。

丁成义是某师机械连战士。当他听说部队要上阿里修路时,积极报名参加。就在部队向山上开拔的前五天,丁成义还因病住在医院里。出院后,连里为照顾他的身体,打算让他当“留守男儿”。他坚决要上山。由于他患病初愈,身体比较虚弱,经不住高山缺氧的折磨,在进军路上得了严重高山昏迷和高原肺水肿,大小便失禁,又被送进了野战医院。住院两天,刚能下床,他就搭辆便车赶到了山上部队。

丁成义回连队就上了工地。他是推土机手,为减轻同志们的体力劳动,他坚持早上班,晚下班,延长作业时间,充分发挥机械的作用。

三年边防建设,副师长检查部队是否执行命令,一顿发火后瞬即沉默

开挖桥墩基础时,地下出水量大,推土机在泥水中作业履带经常脱轨。为抢时间,争速度,丁成义每次都跳到冰冷的泥水里进行安装。有时一干一两个小时,冻得嘴唇铁青.全身发抖。大家深为他的精神感奋,称他为“高原铁人”,受到军区表彰。

人物之三:“开后门参战”的徐明福——

战士徐明福患青光眼,在冰天雪地施工,眼睛红肿得厉害,疼痛难忍,看什么都是一片模糊。领导和战友们多次劝他休息,他总是说:“别人都在大干,我哪躺得安稳呢!”

他坚持每天扯着别人的衣角上工地。一次搬运水泥,他眼力不济,一脚踩在1米多深的沙坑沿上,连人带水泥掉进坑里。大家将他扶起来,强迫着把他扶进帐篷,不许他出来。但别人走后,他又悄悄地钻出来摸到工地,含着眼泪请求领导,再不要制止他上工。一次,他高山反应严重,排长发现他在呕吐之后,马上就用雪盖上了。排长走过去扒开雪一看,发现呕吐物中带血,转身就要走。他立即拽住排长央求道:“开个‘后门’,求你千万别给连长讲,我们相处几年了,以前我都听你的,今天你就听我一次吧!”

三年边防建设,副师长检查部队是否执行命令,一顿发火后瞬即沉默

他一直同大家坚持到施工结束。

人物四:溜号的“十三太保”——

《水浒》里的“神行太保”戴宗以行走快著称。某部13位维吾尔族战士不休息往工地跑得快的事在筑路部队被传为佳话。

高原气候恶劣,施工期短,时间非常宝贵。一些干部战士豪迈地提出:“身随地球转,不分昼夜干!”不少连队上山五六个月,几乎没休过一个星期天。为抢工期,他们一天三顿饭吃在工地,每天奋战十四五个小时。1884年9月6日,是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头天晚上某团三连的几位干部在一块儿商量说:“咱们连的几位维吾尔族战士上山5个月了没歇过一天,明天一定要搞只羊给他们过节,放他们一天假。”

可第二天一早,当连长和指导员把清炖羊肉端到班里时,13个战士都没影儿了,全早早地上了工地。

人物五:“生命不息施工不止”的塔衣尔牙库夫——

打通哈巴克大坂的通道,是块硬骨头,也是哈神线的“卡脖子”工程。为了早日打通哈巴克,让后续部队进点施工,战士们表现了突出的拼命精神。许多同志手上磨起血泡,嘴唇裂了口子,病了需要住院都将病假条装进口袋不让领导知道,坚持上工地劳动。某团五连战士塔衣尔牙库夫就是他们中的一个典型。

三年边防建设,副师长检查部队是否执行命令,一顿发火后瞬即沉默

施工中,塔衣尔牙库夫因缺氧出现心脏漏跳,曾几次停止了呼吸,光氧气就吸了12袋。这天,刚把他抢救过来,身体还没恢复,他又投入了施工。

“下去,你不要命了!”班长见劝他不动,一下火了起来。

“我的生命不就是用来投身革命的嘛!”塔衣尔牙库夫振振有词地说,“现在我能呼吸了,又没什么病,咋不能干活嘛!”

班长说服不了他,只好由他。

施工中,塔衣尔牙库夫从不示弱。用手掏炮眼、指甲磨秃了,血从指甲缝流出来。大家劝他休息,他说,“大家不都是这么干的嘛,干吗叫我休息呢?”

军区机关的同志到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寻找创造施工奇迹答案。施工部队的同志说,答案明摆着,在这样特殊的艰苦恶劣环境中,靠的就是邓小平主席倡导的“五种革命精神’,,靠拼命加科学,靠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思想觉悟。部队领导如数家珍地讲起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故事一:不灵的“死命令”——

听说过上级下令休息,部属却不执行的故事吗?

在筑路工地这却是“家常便饭”。

三年边防建设,副师长检查部队是否执行命令,一顿发火后瞬即沉默

一位副师长在工地看到战士们那一张张消瘦的“黑脸膛”,那一双双熬红的“兔子眼”,鼻子一酸。当听说部队已经四个月没有休息了,他便把工兵营长找来,下了“死命令”:“赶快下令让大家休息一天,把战士们累倒了,我饶不了你!”

工兵营长发红的眼睛里转着泪珠子,为难地说:“副师长,我何不想让大伙儿松口气呢,可是任务捏着!高原施工季节性强,半个月之后洪水就要下来,现在灌不好基础一切都将前功尽弃!”副师长说:“那也不行,先休息一天再说!”

次日,这位副师长专程去检查他的命令执行没有。来到营房,除炊事班和值班员,其馀全上了工地。他一下火了,嚷嚷道:“乱弹琴!”

随即,他来到了工地。

搅拌机隆隆地响着,混凝土和沙石料加速搀和,战士们的施工棉袄上糊着片片斑驳的冰雪泥浆,有的腰间还缠着几根放炮用的导火线,打炮眼的铁锤钢钎撞击声响彻雪山……

看到工地上这情景,副师长的火气一下子变成了疼爱之情,他含着眼泪喃喃地说:“我让你们休息,营长咋不让你们休息呢?”

战士们纷纷道:“不是营长没让休息,是任务不等人啊…”

三年边防建设,副师长检查部队是否执行命令,一顿发火后瞬即沉默

副师长沉默了。是啊,为了尽快修通雪山公路,筑路部队一人要干几人的活,大家都把个人的安危和健康放到了脑后,都在拼着命地干啊!在施工第一线的各级领导有这样的体会:在这里,不是干部担心战士不能按时上工,而是担心从工地上把他们叫不下来。干部们经常为如何保持战士们的体力而绞尽脑汁。谁都知道在这恶劣的环境中,病魔是何等猖狂。有个工兵营,上山一个月,70%的人体重下降,许多人全身浮肿,不少人指甲凹陷。有个连队,7名干部,6名患有高原病。然而,分任务时,战士多少,干部照样多少。45公斤重的炸药箱往海拔5000多米的冰大坂上扛,战士一箱干部一箱,战士一趟,干部也少不了。

几个月来,大家的体重普遍下降了八九斤,最多的体重减轻了28斤。可筑路战士们却乐观地说:“肉掉了可以慢慢再长起来,只有尽快把雪山公路修通,边防哨卡的战备才能加强,驻地的经济建设才能更快地发展,高原人民的生活也才会富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