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军阀混战,朱毛工农红军异军突起,毛主席马背上写下著名词作

1931年7月3日的下午4点多锺时,高桂滋部电话排译电员陈子毅接到了一个严肃的命令,这让他的心头一颤,预感即将有大事发生。

管支部工作的兵站站长靳澍生来到电话排住处—平定南营的蔡家祠堂,通知陈子毅:“党委里有指示,今天晚上8点锺,要你到南城墙外的小坟地参加党的会议,不得有误。”对于靳澍生,陈子毅并不陌生,虽说自己是译电员,靳是兵站站长,但他们之间,还隐藏着一个心照不宣的惊天秘密。

译电员工作,上传下达,来不得半点马虎,需要谨慎对待,因为每一个电波都传递着重要的军事信息,甚至牵扯着每一名官兵的生死。从1925年到现在,陈子毅在译电员的岗位上已经待了有一近六个年头,他早已习惯了自己的工作,也由于职业的习惯,对信息传递有着独特的敏感。

晚饭吃得并不是太好,从1930年翻越十八盘来到平定城到现在,这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非嫡系部队,就遭到晋军的排挤。每当吃饭的时候,就有士兵对着不那么惹人爱的吃食发出骂声,但一切似乎无济于事,只是过过嘴瘾罢了。对于这些来自安徽、陕北的士兵来说,对“阎老西”以及山西这块粗糙的土地似乎并没有什么好感。

今天的晚饭,似乎与往常没有什么不同,但陈子毅却吃出了别样的滋味。

昨天(7月2日),师部曾经发生这么一件事。因为高桂滋为人向来吝啬,加诸正太护路军第一师杂牌军的身份,从1930年入驻平定以来,官兵久困于饷,常常青黄不接,艰辛情形,自属不堪。直到现在,5月份的铜才有希望发放下来。但这次饷银究竟能否顺利到手,所有士兵都不敢打包票。

中原军阀混战,朱毛工农红军异军突起,毛主席马背上写下著名词作

司令部派来山西点放军饷的委员张树膺、申锡九两人,于7月2日由阳泉抵达平定,点放该师军饷。然而这两位点委到了平定城后,忽然因为身体不适,次日不能点验,临时决定7月5日再行发饷。这让满怀希望的官兵不免失望。一些官兵认为,张树膺、申锡九两个点委来到平定,驻于师部,全师所有薪饷一定全部在此,于是决定在4日夜间起事,抢夺军饷,以救穷困。高桂滋的正太护路军第一师,似乎正坐在火山口上。

夏天的夜晚,感觉来得总是迟一些。吃罢晚饭,为时尚早,陈子毅又在兵站等了一会儿,直到夜幕降临,街上行人稀少了,他才悄悄地离开蔡家祠堂,按照靳澍生的通知,从南城墙上过去(那时城墙上的小路可以上下),到指定的地方,找位置坐下听会。

会议上,中共山西特委负责人谷雄一(化名肖谷)讲了阎锡山、冯玉祥倒蒋介石失败的事。

对于1930年发生的“中原大战”,陈子毅并不陌生,因为自己也曾参与其中。

1928年6月,北京张作霖安国军政府垮台后,蒋介石与西北军冯玉祥、晋绥军阎锡山、桂系李宗仁的临时团结转化为激烈的内部斗争。

1929年的中国,国民党新军阀混战的炮声不断,神州大地,战云蔽日,硝烟弥漫。其中打着“护党救国军”旗号的就有李宗仁、张发奎、俞作柏、唐生智、石友三等部,先后发动了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的战争。然而这些人却都被蒋介石一个一个地击败,只有善于投机的阎锡山的晋绥军没有遭到打击,但是阎锡山知道,总有一天,蒋介石也会向自己开战。

1930年的元旦,蒋介石在《中央日报》上发表《以气节廉耻为立国之本》的文章,大骂反对者“以投机取巧为智,以叛乱反复为勇,气节堕地,廉耻道丧”,杀气腾腾地教训反蒋派,使督师河南的阎锡山心有馀悸。

1月13日,前往郑州参加军事会议并准备履行国民党军副总司令就职仪式的阎锡山,在得知蒋介石命令河南省政府主席韩复集逮捕自己的密令后,连夜逃回山西太原,并决定倒蒋。

2月10日,阎锡山发出反蒋通电,集历年来反蒋言论之大成,条条列举蒋介石专制独裁的证据和实行无理政策发起内战的罪恶,质问蒋介石:“……用人不当,腐化堕落,无怪乎干戈不止,天下大乱。不但不闭门思过,反而冒天下之大不匙,一味戡乱,卒使国无宁日,民不聊生。勘乱不知止乱,不止乱而一味勘乱,国内纷乱,将无已时……为民国和平统一计,礼让为国,请蒋下野。”

中原军阀混战,朱毛工农红军异军突起,毛主席马背上写下著名词作

蒋介石看后气得暴跳如雷,找来民国元老吴稚晖,要他连夜写出一篇攻击阎锡山的文章,第二天就发表在《中央日报》上,文中针锋相对地指责阎锡山“不学无术,靠投机钻营捞取资本,奸诈成性,善变无信。如今为了独霸中国,又造谣中伤,蛊惑人心。企图兴兵作乱,祸国殃民,以图其野心得逞”。

冯玉祥见阎锡山挨了骂,便立即出面助阵,套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死王朗的话痛骂吴稚晖:“假如有人骂先生,苍髯老贼,皓首匹夫,不惜以党国元老为独夫作奴才,死后有何面目见先总理于地下!先生将何以自解?”

吴稚晖听了此话,虽没像王朗那样被骂死,但也气馁起来,不再赤膊上阵了。蒋介石大怒,又让立法、行政、司法三院院长胡汉民、谭延阁、王宠惠联合通报骂阎。

正当双方骂得激烈时,阎锡山突然笔锋一改,分别向蒋介石、国民政府、国民党中央党部发电称:“以衰病之躯,久思退体,重以主张未蒙维纳,自应辞去本兼各职,以遂初衷。酷爱和平为锡山之素志,年来苦衷,有不忍与国人言者。此次主张国事,原为止乱,既不能荷蒙鉴察,何忍因止乱而起乱?锡山即行出洋,以明初志。”

收到这份电报的蒋介石不禁愕然,还在发愣的时候,阎锡山又提出为了停止内战,贯彻国民党“和平统一”的政策,他愿意和蒋介石同时下野。被阎锡山打得措手不及的蒋介石仓促应战,情急之下在电文中冒出了杀气腾腾的话:“国有纲纪,党有纪律,个人进退,绝无自由。我本人在党国命令之下,须用武力以敏乱,下野无异为反动者椰知弋装,阻止本党革命……”

接到电文的阎锡山,合中暗喜,拿着这纸电文大肆宣传:请国人看看蒋介石武力独裁的真面目。

随后,阎锡山领衔与冯玉祥、李宗仁等45名军界要人共同发出通电,要求由全体党员总投票以决定“党统”问题。政界以汪精卫为首的一批政客立即响应,提出解决党务纠纷。与此同时,阎锡山把他进驻河南的晋绥军主力一部开入了鲁西地区。

为此,胡汉民、谭延恺、王宠惠等人连忙去电:“望速撤入侵山东西部之军队,停止一切不详之举动。”

中原军阀混战,朱毛工农红军异军突起,毛主席马背上写下著名词作

怒不可遏的蒋介石也通电阎锡山:“结束无益之辩论,停止不详之举动,悬崖勒马,维持和平。”

阎锡山见蒋介石既然已发出结束辩论的通电,便发出宣言:“本人以为引退心安,以后不再言国是,既不见谅,尚何多言……”继则联络反蒋失败的冯玉祥、桂系李宗仁等组织反蒋同盟。阎锡山的反蒋号召,得到了以汪精卫、陈公博为首的国民党改组派,以及邹鲁、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和冯玉祥、李宗仁等反蒋政治派别与军事集团的响应和支持。

3月14日、35日.鹿锺麟等57人通电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冯玉祥、李宗仁、张学良为副总司令。

4月1日,阎、冯、李宣誓就职。阎锡山在石家庄设立总司令部,自兼第三方面军总司令,由河北向山东进兵;以李宗仁为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由广西向湖南进兵;鹿锺麟为第二方面军总司令,由陕西向河南进兵;石友三为第四方面军总司令,由鲁西南会攻济南;并内定张学良、刘文辉、何键、樊锺秀为五、六、七、八方面军总司令。

4月5日,蒋介石撤免阎锡山身兼各职。4月12日,任命韩复集为第一军团总指挥,在鲁西阻阎军南下;刘峙为第二军团总指挥,由徐州沿陇海铁路西进;何成浚为第三集团军总指挥,在河南许昌以南地区牵制冯军;陈调元为总预备兵团总指挥。5月1日在南京誓师,11日下达总攻击令,“中原大战”正式爆发。

战争伊始,蒋军虽攻占河南归德(今商丘)等地,但总的形势不利。归德旋为冯军收复,长沙、济南先后被桂军和阎军占领,蒋军撤守鲁西南和豫南漯河地区。

8月,反蒋各派在北平(今北京)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简称“扩大会议”),宣布成立以阎锡山为主席,阎锡山、汪精卫、冯玉祥、李宗仁等7人为委员的国民政府,另立“中央”,与南京国民政府对抗,但由于其内部各派军阀各怀鬼胎,尤其是阎锡山的一些做法引起了反蒋军的主力—冯玉祥的西北军很多将领的不满,在蒋军的反攻下,战局每况愈下。7月4日,桂军退守广西,8月14日,阎军放弃济南。冯玉祥的“八月攻势”也遭到失败。蒋军在两湖、津浦、陇海、平汉各战场取得全面胜利。

中原军阀混战,朱毛工农红军异军突起,毛主席马背上写下著名词作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面对“中原大战”各方的粉墨登场、厮杀混战,驻守关外的张学良翘首以待、虎视眈眈。正当“中原大战”打得骑虎难下、不可开交时,张学良的出现,打了蒋、冯、阎一个措手不及。

1928年6月4日,“皇姑屯事件”发生。12月29日,张学良不愿意变成日本的傀儡,宣布东三省及热河省易帜,拥护南京中央政府。 “中原大战”爆发后,东北边防军司令张学良成为交战双方竞相争取的对象。这个因为吸食鸦片而身体虚弱、脸色苍白的年轻人,在骨子里是个倔强的人,不喜欢任人操纵摆布,在战场上一改倦容,叱咤风云,绝不含糊。

北平反蒋派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总司令、国府委员,蒋则任命张学良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让出青岛地盘由张部接防,还任命张学良部于学忠为平津卫戍司令,王树常为河北省主席,王家祯为外交部次长,又以3000万元巨款收买。应蒋请求,英、法驻华公使也出面对张施加压力。

年轻气盛的张学良根本不把阎锡山、冯玉祥甚至蒋介石看在眼里,认为“阎锡山干不过我”,而且自己从内心来讲,是希望中国停战,反对内战,不要打仗。1930年9月18日,持观望态度的张学良发表“巧电”,通电拥蒋,宣布停止内战,旋即派12万名东北军入关武装调停,从而决定了“中原大战”的胜负。

张学良打的这个“巧电”大有深意,用张学良自己的话来说,这个“调停”里面包含了两个意思:反蒋盟军不停,我就打你;中央要不停,我就帮着你打中央。

随后,张学良带30万东北军入主华北,势力大增。10月,中央军攻下渔关、陕西等地,重兵包围山西残军败将,张学良趁势大举接收冀东、冀北地区。并呼吁停战。反蒋联军迅速瓦解,扩大会议迁至太原举行,不久即风流云散。

1930年10月8日,冯玉祥到石家庄与阎锡山会面。鉴于大局急转直下,无法挽回,而蒋介石又坚持他们两人必须下野,遂商定阎将军政交与徐永昌,冯将西北军交与鹿锺麟,他们两人出国暂避。阎回到太原,便将军政作了安排,并声言去日本游历。

中原军阀混战,朱毛工农红军异军突起,毛主席马背上写下著名词作

冯玉祥到了晋城,并没有表示出国远游的意思,仍然希望掌握这部分残余的军队赴西北谋出路,并且有意扶植他的宠将孙良诚(这时孙本人已无一兵一卒),把退回来的军队都交孙节制。鹿锺麟自从与马福祥、张之江接洽失败后,很是失望。

在南京接洽的代表李火斤、冉廷宾、李光汉等发来电报说:蒋的态度益趋冷淡,坚持冯玉祥、鹿锺麟均须下野。而停留在焦作的孙连仲也在自谋出路,派田镇南、李汉辉到济南,通过韩复集的关系,接受了蒋介石的第二十六路军的任命。冯的卫队旅季振同部也愿随孙连仲共同行动,不愿退往山西。

鹿锺麟看到越来越没有希望,于是一面打电报给冯玉祥说即日骑马前往晋城,一面又对外宣称派参谋长秦德纯代表前往沈阳,实际上他却秘密搭了秦的专车前去天津,同时发出漾电(10月23日)声明下野。

这时,刘郁芬已离开陕西,冯玉祥对重返西北的打算才完全绝望,不得不离开军队前往晋祠退隐,以后又辗转移居于汾阳之玉带河。开入山西境内的张自忠、刘汝明、赵登禹等残部,由张学良改编为第二十九军,以宋哲元为军长二至此,冯玉祥惨淡经营历时二十馀年的西北军遂完全瓦解崩溃。

11月4日,阎锡山、冯玉祥通电下野,取消太原陆海空军总司令部。阎出走天津,西北军则被张学良收编接管。至此,大战告一段落。

蒋、阎、冯大战历时7个月,双方投入兵力逾百万,战线绵延数千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战争。战事蔓延河南、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各方投入兵力超过130万人,造成官兵伤亡在30万人以上。因为这次军阀混战主要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中原大战”。最终尘埃落定,蒋介石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暂时统一了国民党各军事集团。此后,反蒋势力仍然存在,但已失去了问鼎中原、与蒋介石一决胜负的形势与实力。从1930年年底开始,蒋介石便以重兵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发动进攻。

中原军阀混战,朱毛工农红军异军突起,毛主席马背上写下著名词作

“中原大战”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蒋介石及国民政府的胜利暂时维持了民国的统一和政权的完整,为后来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中原大战”的结果虽然以代表中央的蒋介石胜出,但是他被东北军强制止战后,并没有彻底消灭地方军阀势力。由于东北军入关,更造成东北关外防务空虚,旋又因石友三之变,留守在关外的看家部队亦大部调入关内,遂致日军认为有机可乘,亦间接成为日后东北四省在“九一八”事变后沦陷于日本的原因之一。

关于这次军阀混战,1929年秋,毛泽东在马背上写成《清平乐,蒋桂战争》:“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欧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这首词在描写军阀混战给人民群众带来灾难的同时,也反映了军阀混战客观上为工农红军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这首词的背后,是以朱德、毛泽东为代表的工农红军的异军突起。

1928年春,邓子恢在家乡龙岩暴动。1929年5月,邓子恢写信告知毛泽东,因蒋桂战争,闽西的国民党军队进入广东攻打桂系,当地空虚。毛泽东应其邀请,于5月下旬率军进入闽西。

1929年5月,蒋介石与桂系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爆发了战争。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利用这种有利时机,在赣南开展武装斗争和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先后占领兴国、宁都、瑞金、于都、广昌等县,接着又挺进闽西,占领长汀城。5月至6月,朱毛红军再度入闽西,曾三下龙岩城。至此,以龙岩、上杭、永定、连城、长汀五县为中心的闽西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

中原军阀混战,朱毛工农红军异军突起,毛主席马背上写下著名词作

眼见红军不断壮大,蒋介石急忙调集闽、粤、赣三省兵力,对闽西苏区和红军发动第一次“会剿”。得到蒋军进攻的情报,红四军主力先是向闽中前进,后又折返闽西苏区,连克溪南、漳平,使龙岩守敌望风而逃。与此同时,中共闽西特委组织游击战争,迫使赣敌、粤敌退守长汀、连城、永定。9月21日,红四军攻占上杭,继而攻占武平,永定守敌弃城而逃。敌人对闽西的“会剿”以失败告终。10月,蒋桂战争再次爆发。在这种形势下,朱毛红军第三次入闽,攻占上杭。至此,闽西革命根据地已拥有长汀、上杭、连城、永定、龙岩、武平、宁洋、漳平等地,数百里区域近百万人民获得解放,开展了土地革命,革命力量得以发展。毛泽东为这次胜利所振奋,也为革命前景所鼓舞,于是《清平乐蒋桂战争》这首词作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