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百团大战的态度,就像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巴黎公社的态度
举国抗战开始后,初期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连续溃败,在一些人中出现了“亡国论”,国民党内还有人认为“抗战不如参战,参战不如观战”,把抗战胜利的前途寄托在外国的援助上。台儿庄战役胜利后,一些人又把徐州会战视为“准决战”,是“敌人的最后挣扎”,“速胜论”又盛极一时。共产党内虽然没有“亡国论”,但一些人过于看重国民党 200万正规军的力量,也有速胜的思想。如何认识抗战的特殊性、如何认识战争的发展过程、如何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是举国迫切需要解决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是战略指导的关键所在。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毛主席提出了“持久战”的思想。
毛主席最早提出“持久战”思想是 1937年9月1日在《中日战争爆发后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中,但那时还不系统、不完整。1938年 5月 26 日至6月3 日,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以《论持久战》为题发表演讲,详细阐述了“持久战”的思想。他从中日战争的性质入手,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 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是这里。
从这个总的根据出发,毛主席指出战争双方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日本是强国,中国是弱国;日本进行的是侵略战争,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战争;日本是小国、潜力不足,中国是大国,地大物博;日本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反侵略战争得道多助。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这些基本特点,贯穿于中日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之中。因此,抗日战争是长期的,最后胜利是属于中国的。因而,“亡国论”和“速胜论”都是错误的。

毛主席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分析了每一阶段的特点,具体规定了三个不同阶段的作战形式:第一阶段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阵地战为辅;第二阶段以游击战为主,运动战、阵地战为辅;第三阶段以运动战为主,阵地战、游击战为辅。对于进行持久战的作战方针,毛主席明确指出: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在这部巨著中,毛主席还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论断,指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一思想,以强大的说服力,及时回答了抗日军民面临的种种问题,给人民以胜利的信心和勇气,阐明了赢得胜利的战略战术。
10 月12 日,在《抗战十五个月的总结》中毛主席进一步指出:我们的战略方针,决不能是速决战,而应该是持久战。持久胜敌……这就是抗日战争的唯一正确方针。“敌强我弱这个矛盾着的对比,决定了战争的长期性,决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我们是持久胜敌论者,不是速胜论者。敌小,我大;敌人战争是退步的,我们战争是进步的;敌之国际地位比较孤立,我则比较能得外援。这几个矛盾着的对比,又决定了战争的最后胜利定属于我,不属于敌。”

《论持久战》一书,处处充满了辩证法,充满了唯物主义,在观察事物的方法论意义上有普遍的价值。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阅后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蒋介石也十分赞成毛主席的论述。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
八路军、新四军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抗日武装投入敌后游击战争之后,又面临着一个战略方向选择的问题。1938年9月16日至 I 月6日,在延安召开的扩大的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主席提出要“巩固华北,发展华中”。他说:为了策应正面主力军的战斗,为了准备转入新阶段,应当把敌后游击战争开展到两种地区,一种是游击战争充分发展的华北地区,主要方针是巩固已经建立了的基础;一种是游击战争尚未充分发展的华中一带,主要方针是迅速地发展游击战争,以免敌人回师时游击战争发展困难。

1939年3 月,中共中央即派周恩来专程到皖南,与新四军领导共同确定了“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任务。5 月,毛主席预见到东南沿海地区将变成战区或敌后,遂指示中共闽粤赣省委和浙闽边省委,发展那里的游击战争,组织游击队与创立游击战争根据地。
1940 年,日军攻占襄樊、宜昌,加紧空袭重庆,胁迫封闭了滇越、滇缅路,以军事进攻配合政治诱降,国内一时充满悲观情绪。八路军从8月 20 日开始至12 月5日止,在华北发动了规模浩大、震动国内外的大规模对日作战。在3个多月的作战中,先后战斗1.8 万次,俘虏日军200多人、伪军1.8万人,拔除据点 2993个,重创日军。这次作战,主要任务是破袭正太路。由于参战的部队多达105个团、作战1.8万余次,因此史称“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严重地破坏了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大量消灭了敌人,因此一扫失败悲观情绪,坚定并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也粉碎了国民党污蔑共产党武装力量“游而不击”的话语,对于稳定全国抗日局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次作战在战略上也存在着发起时机过早、暴露我军力量、引起日本侵略军对我力量的重新估计和蒋介石严重惊恐的问题,并使八路军遭受1.7万馀人的损失。从作战层面看,战役第二阶段只顾死啃敌人的坚固据点,忘记了敌后作战的方针,并为此付出较大代价。

对于八路军总部发起的“百团大战”,毛主席首先采取了支持肯定的态度,但在一定场合、一定范围内也指出了它的不足,特别强调要注意宣传上出现的暴露实力的问题。从这一点上看,毛主席对“百团大战”的态度,就像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对待巴黎公社的态度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本不赞成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举行巴黎公社起义,但是当巴黎公社的革命义旗一旦高擎起来,他们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就毫不迟疑地对它倾以全力的支持。“百团大战”既然打起来了,毛主席的态度就是坚决支持、强调“一定要打好”。
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的同时,毛主席很快把眼光投射到位于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华中地区。这一地区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又是联结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枢纽之地。1941 年2 月1日,毛主席在给刘少奇、陈毅等的电报中提出,“目前华中指导中心应着重三个基太战略地区”,一个是鄂豫陕边,一个是江南根据地,一个是苏鲁战区(这是目前华中的基本根据地)。4 月 30 日,在给新四军主要领导的电报中他又指出:“从吴淞经上海、杭州、宁波直至福州,可以发展广大的游击战争。”1942 年2月10 日,毛主席强调说:今后一个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任务就是粉碎敌人扫荡、坚持游击战争,扫除一切投降派顽固派的进攻,将整个华北直至皖南江南打成一片,建立民主的抗日根据地。5月,八路军一部南下,与新四军一部东渡运河,开辟了淮海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