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毛主席连发7份电报,不夸大战果也不缩小损失
第三次反“围剿”历时三个月,是三次反“围剿”战争中时间最长的一次虽然取得歼敌17个团、共3万馀人的战果,但红军的损伤也很大,共伤亡6000馀人,为前两次反“围剿” 之总和。不但中下级干部死伤较多,高级干部也有伤亡,除两位师长外,苏区“飞将军”、红三军军长黄公略也不幸牺牲。
这次战斗本来已经结束,但国民党飞机还飞来轰炸。黄公略军长在东固六渡坳山峡指挥部队防空疏散,突遭两架敌机扫射,腹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 33 岁。这是这次反“围剿”中最大的损失。
中央苏区素有“朱、毛、彭、黄”之称,黄公略的牺牲引起朱、毛、彭及全军将士的极大悲痛。两天以后即9 月16 日,红一方面军总部在兴国县水头庄举行大会,沉痛悼念黄公略军长。毛主席亲拟挽联一副,云:
广州暴动不死,平江暴动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降;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苏维埃中央政府成立以后,在叶坪的红军广场建立一座“公略亭”,以示对黄公略将军的永久的纪念。
蒋介石的军队因两广事变撤退了,第三次反“围剿”因而得以胜利结束;而红军部队也因各次战役特别是高兴圩一战损伤过大,已无力再对敌军作战,亦决定结束战斗;对退却之敌,只命地方部队适当追击,主力红军则转移至瑞金地区,一面休整,一面为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作准备。
9月21日,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在兴国发布了《第三期战争胜利捷报》,宣布了这次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战果:
总计这期战争由七月一号蒋介石亲自指挥的白军全部开动向苏区进攻,到现在共八十天的时期,在这时期中,我红军打了四次大仗,每仗皆胜。共打溃白军七个师,消灭了白军十七团,捉到白军官兵一万五千多,被我们打死打伤的约六千以上,缴到步枪一万三千多,水旱机关枪一百七十馀杆,手花机关枪一百二十多支,迫击炮五十门,无线电机六架,子弹约二百五十馀万发,骡马约五百匹,其馀军队用的东西无数。

这份《捷报》中还特地提到地方武装在这次反“围剿”中的特别作用。其中说道:
我们各独立师配合各县区苏维埃政府的武装,在这八十天中,每天都有和敌军接触,约共缴到敌军枪支一千七八百支,俘虏约三千人,其中有一次在黄沙梆以两连兵截到蒋鼎文的溃兵,俘虏一千多人,缴枪五百支,实是三次战争的特色。
第三次反“围剿”战争结束之后,毛主席回到瑞金叶坪与中共苏区中央局会合,并按中共中央10月12 日批复指示,代替项英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书记。 10 月18日-24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分七次、用电报向中共中央比较详细地汇报了第三次反“围剿”的作战经过、战果及伤亡、目前情况等。
这七份电报,不仅讲述了作战经过,而且讲述了红军的战略战术,应该是出自战争主要的指挥者毛主席的手笔。
中共苏区中央局的这份战争报告,今告,完全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作战的战思,共苏区中央局的这份战争报告,完全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作战的战果,不缩小自己的损失。

报告说明了第三次反“围剿”战争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战争开始,红军绕道千里回师,“疲困已极,疾病甚多”,并两次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只是依靠了毛主席的战略战术的正确,依靠根据地人民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使敌人“饥疲较我尤甚”,红军才打了五次胜仗,最终击破了敌人的“围剿”。而红军此次损失亦较重,整个伤亡了6000 馀人,为前两次反“围剿”伤亡数之总和;高级干部阵亡了一个军长、两个师长,中下级干部死伤数目更大。所以报告承认目前“红军战斗力较前弱”。
所以,根据报告可以证明,以前的一些论著,过分夸大第三次反“围剿”的战果(如说“六战六捷”等),隐讳红军的损失情况,是不实事求是的。
报告说明,第三次反“围剿”之所以结束,一是敌人因为叛变而实行“总退却”;二是红军也已无力再追击作战了,红军也要求结束战争。否则,第三次反“围剿”结局尚难以预料。
报告并向中共中央说明了以毛主席为代理书记的下一步关于红军作战的战略设想:
一是提出当前红军的经济给养较紧张,急需整顿、休息、补充、训练,并须扩大红军和根据地,才能保持和增强红军的战斗力,准备下一次反“围剿”战争的到来。

二是特别是10月 24 日的第七份电报,向中央表明了中央局下一阶段的伟大战略计划:扩大红军10 万和在二十县范围内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争取400 万的群众,认为“这是建立根据地聚集力量的必要”。
这个战略设想,正是毛主席一贯的“农村中心”思想的反映;而刚刚走完上一步,马上就想到下一步的战略任务,这种长远的、科学的战略规划,无疑是完全正确的。随后形成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其范围正是这 20 余县和400 余万群众的地区。适时提出这种伟大的战略思想,在当时党内(包括中央)是无人可以比拟的。
第三次反“围剿”的整个过程说明,这次战争不像第二次反“围剿”,避开了苏区中央局不懂战争的项英等人的干扰,完全是在毛主席、朱德的直接指挥下取得胜利的。而以3万红军击败敌军30万(1与10 之比),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也是个奇迹,如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说的,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型战例。
因此有以下几点总结说明。

一是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是毛主席军事战略思想的胜利。在这次反“围剿”的初期和中期,红军的处境是很困难的:长途跋涉,两次被敌人大军包围。但是在毛主席的“避其主力,打其虚弱,乘退追歼”的作战方针的指导下,最后以3 万多人粉碎了敌军30 万人的围攻。
二是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又是红军优良革命传统的胜利。自第二次反“围剿”以来,红军连续作战,长途跋涉,出入敌阵之中,“疲困已极,疾病甚多”,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那是不能支持下去的。
三是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也是苏区广大人民群众积极配合主力红军作战的胜利。人民群众的支援是反“围剿”胜利的基本条件,也就是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所说的“根据地人民的条件”。红军所以能够从敌人很小的空隙中潜越过去而不为敌所发觉,敌人所以找不到红军主力所在,这都是由于苏区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援:一面向敌人严密封锁消息,一面频频向红军传送情报。
中央苏区当时就流传的《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歌》结尾一段唱道:“三期战争获全胜,胜利原因要记清:第一莫忘共产党,共产党主张样样灵。第二红军团结紧,十人团结胜千人。第三群众力量大,群众拥护一定胜。学此经验与教训,不愁百战不百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