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留一个营给傅作义作警卫,傅作义:一兵一卒一枪一炮都属多馀
天津、塘沽的破灭使傅作义守着的北平如丧左右臂,谈判桌上,傅作义发现自己的筹码越来越少。
而打下天津、塘沽后,林彪则显得更为主动,如今剩下的就是北平和绥远两个地方了,关键还在北平。不过,现在和也可、打也可,在华北总决战的这盘棋面上,林彪已抢得先手。如果傅作义再拖延下去,负隅顽抗,林彪或许会像打天津、塘沽一样,再吃掉他残余的几个棋子,这样就可以上演老王推磨的好戏,不愁傅作义被将不死。
在解放军前线司令部参加谈判的国民党华北“剿总”副司令邓宝珊一行此刻也是如坐针毡,形势的发展已容不得他们有任何漫天要价的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天津城破灭后的第二天,也就是1月16日,双方就北平的和平解决达成协议便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共有14条,规定从1949年1月25日上午10时起双方休战,国民党军全部移驻城外,等待解放军整编,中统军统特务一律登记,人民各安居乐业,勿相惊扰等等。
同一天,傅作义在中南海勤政殿宴请学者名流,听取他们对北平前途命运的意见。
参加会议的有:徐悲鸿、周炳琳、马衡、郑天挺、黄觉非、朱光潜、许德珩、杨人楩等20馀人。
徐悲鸿率先说:“北平两百万市民的生命财产,系于傅将军一身,当前形势,战则败,和则安,这已是常识问题。”
杨人楩说:“如果傅先生顺从民意,采取和平行动,作为历史学家,对此义举,一定要大书特书,载入历史篇章。”
其他与会者也纷纷力主和平,反对抵抗,傅作义从这个会上得到了他最需要的精神支撑—民意。

不仅如此,傅作义还要将这种民意迅速传达给其他人。1月17日,新华门对面,北平市参议会楼内,傅作义又召集七省市参议会,并且特意让将级军官全部列席。
会议的结果是傅作义预料之中的:要和平不要战争。会议推举何思源、吕复、康有为的孙女康同壁等11人联合起草通电国共双方,并由何思源等5人出城与共产党接洽。
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也向傅作义发去了一封措辞十分严厉的信:
傅作义将军钓鉴:
……北平被围业已月余,人民痛苦日益增重。本军一再推翻次城时间,希望和平解决。至今未获结果。贵将军身为战争罪犯,如果尚欲获得人民该解,减轻由战犯身份所应得之罪责,即应在此最后时机,遵照本军指示,以自求身赎,办法如下:
一、自动放下武器,并保证不破坏文化古迹,不杀戮革命人民,不破坏公私财产、武器弹药及公文案卷。
二、如果贵将军及贵属不愿意自动放下武器,而愿意禹城改编,则本军为保全北平不受破坏起见,也可允许这样做。

上述两项办法,任凭将军及贵属自由选择。本军并愿再一次给予贵将军及贵属以考虑及准备之充分时间。此项时间规定由一九四九年一月十七日上午一时起,至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十二时止。如果贵将军及贵属竟敢悍然不顾本军的提议,欲以此文化古城及二百万市民生命财产为牺牲,抵抗到底,则本军为挽救此古城免受贵将军及贵属毁灭起见,将实行攻城。攻城时,本军将用精确战术,使最重的打击落在敢于顽抗者身上,而对于不愿抵抗之贵属,则不给任何打击,并予以宽待。城破之日,贵将军及贵属诸反动首领,必将以严怎办,决不姑宽,勿谓言之不预。
中国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司令部
一九四九年一月十六日
蒋介石也预感到身陷绝境的傅作义去意难留,只好向他发去一封电报:“相处多年,彼此深知,你现厄于形势,自有主张,莫可奈何,我今只求你一件事,请将中央军少校以上军官携必要武器放行,我派飞机接运,时间尚需一周,望念多年契好,予以协助,并盼即复”。
傅作义向蒋介石的回电只有4个字:“遵命办理。”

然后,傅作义贴出了一张无名印的告示,“党政军民人等一体周知,一月二十二日军队出城,听候共党整编,各级行政机关、企业、银行、仓库、邮政、报社、学校、各民众团体一律维持现状,不得破坏。各类人员训练后留用。军官不愿留北平者可乘飞机撤走。”
蒋介石从南京派了4架运输机到北平,准备分3个航次将少校以上的军官运走。但结果却大出蒋介石意料:飞机比预定的时间多等了3个小时,机舱内的座位都还空空荡荡,原计划的3个航次只得减为1个航次,而且,为了将过多的空隙填满,蒋介石又命令装上不少的枪支,以致于有人感叹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那么多精良的装备都扔下了,还带这些枪支有什么用?”
和平的曙光已经出现,但道路仍不平坦。2枚藏于屋顶的炸弹将何思源一家六口炸得5伤一死,企图阻止住这位和谈代表的脚步。但是,特务的恐怖活动并没有让何思源害怕,他端着一双受伤的胳膊出了城。
1月22日,“中央军”、傅家军开出北平到指定地点接受整编。共产党方面要给傅作义留一个营作警卫,傅作义却说从此解甲,一兵一卒一枪一炮都属多馀。

明清两代帝王兴师,出征时走德胜门,班师时进永定门。1949年1月31日上午10时,林彪、罗荣桓、聂荣臻、叶剑英等高级将领率领部队从永定门昂首进入北平,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战役共歼灭国民党军52万馀人,林彪率部又在国共大决战的第二个回合取得胜利。三大战役指挥了两大战役,在解放战争中,林彪确是有功之人。
战役结束后,林彪、罗荣桓领导了部队的整训。东北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肖克、赵尔陆分任第一、第二参谋长,谭政任主任;下辖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纵队,全军共90馀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