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兵部考论(下)
(二)职方清吏司
职方司掌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之事, 具体论述如下:
舆图,即是军事地图与军人版籍。“凡地图,诸边 腹疆界,地里远近险易,三岁一报,官军车骑之数亦如 之”瑥,有司申送H c i a M !兵部报备,有$ } , c必要供0 x u d K i : K查证。
军制,即是指出符调遣之制。明代以五军都督府 “分领在京各卫所、在外都司卫所”,而“锦衣等亲军上 直卫”则由皇帝亲领,“若有征讨之` % ( v M f r役”,皇帝下达命令, 出征将领“必由兵部题请”,皇帝拣择,兵部奉帝命出 令,“以公侯伯及三等真署都督充总兵官,名曰:挂印将 军”,率卫所军出征,“事平之日,将归于府,军归于营, 印归于朝”瑏,形成五军都督府统领,皇帝决策,兵部出 令的局面。
城隍,代指城堡、墩台、屯卫等防御工程。职方司 负责防御工事的修缮与巡阅。如+ b B $ 5 U , 3若发生战! v - p u r :争,则负责 战后地区屯卫的修筑与管理。如万历年间,在平定播 州土司杨应龙之乱后,兵部尚书李化龙条上善后事宜, 奏请“分其地郡县之,O k w s I ) T又立屯卫,邮置# a o B c h学校田税之制”,h s H e 使“千年夷壤隶于职方”,维持稳定瑏。
镇戍,即是在要害地方设官统兵镇守。在全国{ c f o + h l布 列边镇卫所,并依照镇、路、卫、所、堡等不同的等级,P G O L o设 立长官,依次称为“镇守” “分守”“守备”“协守”不等。 另外明确职责,系统编制,设置提督、提调、巡视、备御、 领班、备倭等官,负责统领军马,协助防守,备倭御b . D ^ c : r F虏。 “其总镇,或挂将军印,或不挂印L , W 3 :,皆曰总兵。次曰副总 兵。又次曰参将。又次曰游击将军”,其拣用“旧于公 侯伯都督指挥等官内、推举充任”,后从军官中选充瑏。
简练,指调选军队营操。明初设立京营,隶属五军 都督府,平时由五军都督府负责训练。景泰初年,“选 精兵团练,以兵部尚书,或都御史领之,后M a ! p {以兵部尚书 兼提督”,兵部介入军队G Q 9 n ,的操练与管理,与总兵官、监军 太监互相协调,共同负责,形成相互制约的局面。另 外,负责轮操,宣德元年(1425年),“调河南、山东、大 宁都司、j 7 o } J e y j &中都留守司、直隶淮扬等卫、及宣府军士、至京 操备X F ? f D。令每岁e $ g k D ~ G * {轮2 ) d班往来”,弘治元年(488年),“令都 司卫所,除军政、守城、管操、管运外,余分两班轮操”, 并明定细则,O X [对督责不严的军官予以究治。
征讨,指职方司协办征讨军队的选调、征讨方略的 制定。职方司在奉旨后,宣传旨意,调择军队,协助皇 帝制定征战基本方案,进行战略制定前的准备工作,并 负责传递军情。遇有紧J O + I , * ` ! )急奏议,如督抚提出“兼用马步 以实营阵”“修举兵车等营以备冲战”“议处援兵A 4 [ H n以保危 镇”等议,兵% Q y 8 Z ] s _部有权对进止机宜做出回应,拟定意见, 上请皇帝裁决。遇有紧急军情,兵部尚书奉旨总督机 务,有权k ! H E {对督抚、武官等直接发号施令,从而强化了兵 部的领导力度,但兵部仍受到御史、太监2 Q ~的监察,甚至 阁臣的掣肘,因而并无一权独大之虞。
(三) 车驾清吏司
车驾司掌卤簿、仪仗、禁卫、驿传、厩牧之事,} _ w f具体 论述如下:卤簿仪仗指皇室的出行车驾安排。大驾卤簿,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正旦、冬至、圣节,会同锦衣卫,陈卤簿大驾于M ) f a殿之东西。须要各依次序,毋得错乱,有失朝D N a - O P仪”瑐。中宫、4 S K t V # |东宫仪h V 仗亦依等差如序备给,卤簿仪仗装饰华丽,以维护皇室的庄严与气派。禁卫,指宫廷Q M U守卫与亲王护卫。“圣节、正旦、冬f & = + $ p至T 4 : ) Q 5、 三大朝会、大祀M N F t { 8 J p x誓戒、册封、遣祭传制御殿,则用全直。 常朝,则更番”,车驾司负责派遣侍卫在宫廷各处当值戍 守,以保宫禁安全@ G U。另外,两京、奉天等+ 0 7 = f 2 9 =处陵寝,从锦衣 卫拨校尉看守。弘治六年(1493w _ 2 R年)令“亲王出府、行锦 衣卫拨随侍校尉六百名”,又令“亲王出府,先行摘拨校 尉三百名,军人六百名。内一百名,为背什物之数,暂令 在京随侍。其馀军校八百名,听兵部临期具奏,于附近 卫拨军五百名,改辏群, _ L牧所军{ S O % P * Z *三百名,改充校尉”瑐。
驿传,指水路交通系统。明代继承发展元代的急递铺制度,建立辐射全国、纵横交错的驿传网络,作为 传递军情、转运军需的中转站。平时由车驾司负责供 给符验、配置马W N g . $ l a ~驴船车人夫,维持它日常的正常运营。 与此同时,永乐初在京师、南京设立会同馆,安置王府 公差进奏人员、及四夷朝贡使客。会同馆“原设马驴馆 夫、铺陈什物,倶有定额”,该司负责“委官提督点视”, 若“有马驴倒死、夫役u z e L ) E A 4 ?在逃、铺陈不整,照例G k h K $ F o Q勾解买补。 应合给n | H M E I D 6驿,应得脚力者,填写勘合,发馆起关应付”。 “其南京会同馆,从南京兵部一体委官提督”,具体的 运营由g 3 A B E j兵部主管。
厩牧,代指马政。“封疆之吏,_ V j , I r武备为先。经武之 术,马政为要”瑶,在古n ! , 6 i代,马是国家重要的战B ( 2 e略资源, 关乎国防的强弱。明代的马政,有太仆苑马寺专理,而 由兵部统领。马政,“其目有四,曰厩牧,曰关换,曰折 粮,曰收买。而厩牧中有孳牧、有寄牧、有放牧。孳放 之处,各有草场”,Z n # @平日马政所关内容“则关换外,如起 解、印俵、买补、禁约、7 u 6 p 4 ^ y h X比较、以及收买,皆马政之大凡 也”瑐,内厩马匹,则领于御马监,部寺不得千预。
(O ) { c O四) 武库清吏司
武库司,主掌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之事,具体论述如下:
戎器,本指军器,这里指l r o军器的调给与* ( $管理。符勘, 即是勘合,是可供查证与上传下达的凭证,还包括兵部! X X 4 { 8 } z 印信。“凡戎器守卫边镇,若征行,准诸司行工部请给,2 O b Z 火器请内府”,经武库司验给勘合后,才允许调发武器, 使人出边关。遇有制敕调边兵,该司“必比勘合”,“勘合 皆出内府”。另W # 4 y m = T G外,兵部印信由该司照看。“武库清吏 司案呈,照得:本部印0 D s ( V 5 ?信缺官掌管,先该刑部尚书郑奉钦 依暂管{ a Z a ( ~ 0,今有本部左侍郎江东公差回部,呈乞议处等因, 案呈到部……本年三z | Y月二十日荷蒙圣旨,兵部权着郑晓 暂管,左侍郎缺,便会推两员来□,钦此!瑧。
尺籍,指军户的文册与档案。明承元制,实行职业 户籍世袭制度,其中军籍户有义务世代从军。兵部存有 军籍文册,作为军役管理的重要依凭。由于世兵制的封 闭性,导致明代的军户往往逃亡以u 5 C H z {摆脱国家繁重军役的 束缚。因而,由五军都督府勾稽,将“凡所属卫n z O L G 1 7所逃故军 士,每年造册,类送该府,行兵部发属清勾,其有司清解 到军士,卫所著伍,造册送府,转送兵部”。抓捕逃役 军人,制有定法“凡各卫所开报逃故并老疾勾丁代役军 人、先须查对乡贯,住址明白,具手本赴内府给批、差人 前去、着落有司官吏,k T a逃军根捉正身”,如果正身未获,先 将户丁起解补役,仍根捉正身补替。其他情况相应依次 勾补。如有“朦胧妄报,依; ] : q R : a律问罪”“如原勾军数不完,及 勾到军人,中途在逃,仍着落原差人员,前去勾捉。若在 外迁延违限,送法司问罪。是为定例”,正统以后,多所1 w C 4 b B C 增损,改调编发,渐有变通,清理稽查,愈为严密,以国家 强力保证军役制度的有序管理。
武学,指卫所幼官及未袭职子弟学习的场所。正统以降,在两京并建武学,“设教授训导、品秩俸廪,如 京府儒学之 U J K A ~ W ,制”“初以御史提督,后专设本司主事一员 提督。严立教条,以储养备用,有志科目者,亦许应试。 其在边徼,亦莫不X N o :建学设官,为武库司掌行”,武学教 习成员编制完整、武库司a e 8 f , ~管理,分Z m # % S d K c s工明确,教习与督率 配合有机协调。
薪隶,指薪炭与皂隶。明代各衙门均配备有取暖 使用的薪柴、火3 M a G 6 5炭以及专供役使的杂役人员,具体的供 给分配与具体管理由武库司掌管。E l g D $
三、明代兵部的特点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专| S j V G制主义中央集权空前强化的时代,为保证专制统治的维持,统治者煞费苦心,在职官建制上远法隋唐,参酌宋元,形成独v : j G ( = N A V具特色的职官体Q ) | k k } 系,明代兵部的发展与之桴鼓相应,并形成如下特点:
其一,形成空前完备的机构建制。周代有大司马、2 P 6 y R , 小司马的职官设置,但并无附属机构。隋唐是兵部发 展并逐渐走向定型的时期。这时期的“兵部尚书”,在 组织机构方面,下设兵部、n ] ` i + ]职方、驾部、库部四司分理庶 务,部门职官的品级、职掌范围等方面基本完c I A整明确, 但分曹太多,且长官的地位并不突出。宋元时期的兵 部,整合并精简了组织机构,下设职方、驾部、库部分 理,但由于宋元时* I E A期的兵部在国家权力体系中地位不 高,因而组织机构不完整,相关的权力为枢密院攘夺。 明代兵部继承并发展古代兵部发展的良法美意,归并省减,定兵部为正二品衙门,下设四清吏司分理庶政, 各司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统领,品秩分别为正五品、从 五品、正六品,设兵部尚书一人,左右侍郎二人。有创 造性的是,明代兵部配有专属司务厅,设有司6 q L ` i z M - {务二人, 从九品瑢,直属兵部尚书统辖,负责听兵部尚书总筹指 挥调W 1 d m z #度。由此可见,庶政四司具掌,尚书居中通过司务 统合,正官中心地位突出,统一 了事权,一定程度上提I W 7 O 高了部+ . - B q c ? p门的运转效率。
其二,位尊权重,职掌全面而繁剧。从纵向看,隋 唐的“兵部尚书”是附属于尚书省的二级权力机构,虽 然持有征调、舆图及选举武官的权力,但很大一部分管 理军务的权力为府兵所分割,实际上所起到的更多是 军队后勤保障职能。宋元时期设立枢密院,兵部职权 下沉,G = V X C原先所掌握的选举、征调等权力被剥夺殆尽,管 理的驼马、牛羊、鹰隼、羽毛、皮革等事,琐碎而不重要。 明代兵部秩正二品,掌各级武官的选举与迁调、军功赏 罚、舆图、军制、城隍、镇戍、简练、征讨、卤簿、仪仗、禁 卫、驿传、厩牧、戎器、符勘、尺籍、武学、薪隶等事,涉及 用人、边防、协助君主发纵指挥、提督军务等军事管理 的方方面面,事权之重与W u ( n繁冗,空前绝后。况且,有明 一代军事压力繁重,兵部“统驭六师,折冲四海,厥任至 重。矧边[ ; ! X 2关多垒,遣戍靡常,朕方咨以克诘之谋,付以 安攘之托,盖视昔加重焉”,兵部折冲樽俎,统筹全 局,承担起了维护封建帝国安全的责任,客观上使兵部 的地位更为突出。
其三,在军事领域,形成n & 8 N以兵部为主导的以文统武 权I R f 3 ! N力分配格局。明朝立国之初,i x F j T =设立大都督府F ; , c z A p o 7,为正一 品衙门,“节制中外诸军事”,各级武官品级皆高于文 臣,武将权力尤重。洪武十三年,析大都督府为五军都 督府,五军都督府“各领其都司卫所,以达于兵部,凡武 职流官B t y # D _ r o p、世官、土官,袭替优给、优养,所卫都司上府引 奏送兵部请选”1 6 V G | J F。除此以外,“凡武官诰敕、俸粮、水 陆步` A Z [ V 8骑操练、官舍旗役并试、军情声P ; [ I F z 0 2息、军伍勾补、边腹 地图、文册、屯种、器械、舟车、薪苇之事,并移所司而综 理之。凡各省、各镇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并以三等真、 署都督Y = _ D O及公、侯、伯充之”“有大征讨,则挂诸号将军或 大将军、前将军、副b 4 W } s将军印总兵出,既事,纳之”瑑,事毕 回各自卫所。五军都督府尽管保持了统军、训练军马 的权力,但管理、调发等职权多流向兵部,五军都督府 沦为辅助机构,地位大为下降,兵{ v M { [部权势空前,文官政 府取得了对武官机构的权力优势,而权力分配的调整, 带0 T 0 K # r & ~来的是文臣武将地位的变化。而且在兵部的发展演 变过程与实践中,兵部往往突破C { [ c已有的职掌,权势持续 扩张,形成“运筹帷幄,发踪指示,文臣职也。斩将搴 旗,战胜攻取,武将事也”I 1 K # } * d瑦的默契分工,文臣统辖武将 成为常态,武将的地位则每况愈下。
其四,从明代兵部本身的实际运作状态而言,明代 兵部权力大而不专,统治效能有限。明代政治体制具 有多维相制的特征,明初地方实行都、布、按三司并立 的省级领导体制,随后由于临时差遣的巡抚全面地方化、制度化,三司并立的领导体制为巡抚制度所代替, 三司权力下降,但为避免Q - % 6 w | ,巡抚权力过大,赋予巡按、提 督、镇H 2 t , : S 9守中官、总兵等共同管理地方军事的权力,地方 军事权力过多分割,并不统一,兼以兵部在地| - _方没有设 有专门督理5 t U c V T M ]军务、对兵部负责的从属机构,导致了地方 官员权责不明及兵部与地方军事执行者关系的复杂化。虽然军事领导一元化的直系管理并不能@ G 5 * W Z v b L保证决策 的科学化,但对于提高中央行政机关对地方军事的控 制、提高行政运转效率、增强政A * d M - j G c令施行力度而言是有益 的,可惜的是兵部没有专属机关,都司% h V | U c ?卫所尽g Z x j R P - ~ =为五军都 督府所掌,虽然避免了兵部一权独大,但也使它的权力 的发展与行使缺乏强大的后盾,对地方的控制力弱化。 在实际执行军事管理的过程中,兵部往往过分依赖地 方的督抚,而6 W M ; h 3 k地方督抚一方面他们选授的实际主导权 在吏部,其罢黜问责之权或可归于都察院,亦可归于兵部或吏部,甚者常越过兵部,听从内阁指示,或者依附 阉宦,游离于兵部之外,权力归属不明确,所F q 9 T S * ` z j以往往并 不俯首听令,另一方面督府也为W } J } * b : T `总兵、监军、巡按等V 0 : R 1 ] z { 8所 掣肘,C Y n s R u对三司也没有取得法理上的领导权,难以贯彻兵 部的行政指令,反而经常与之虚与委蛇, j Z而明中后期以 后,地方军事官员越设越多,巡抚、总督、经略等名目层 出不穷,尽管起初设立的初衷是为了应对日益复杂的 军事形势,统一事权,协调各方以B 7 m Z c 5 E便更好8 e { P 6 ? % y地处理地方事 务,并在短时间内曾取得一定效果,但时移势转,事与 愿违,地方大员越设越多,职f . !责、辖区不明,互相颉颃, “事愈纷更,抑且政出多门,人难遵守”瑧,军事领导体 制混乱多元,兵部无法指挥调度,地方军务执行不到 位,明显破坏了兵部正常有序的运作机制。
四、结语
明代兵部是一个政务机关,它在职掌上涵盖了军 事管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了上X | 5 y i g % +下一体、诸司内部协调的权力系统。它在权力设计思路上汲纳并发展了中国古 代以文统武的思想理念,把权力的触角伸向选举、督 责、管理武官,是以文U - o _ Q Z B ~驭武国家权力的典W 5 O X d型结构,它的 发展从侧面反映了明代文官系统的成熟与对敏感军事 领域控2 2 i E制的力度与有效性,而位于权力最高层的君主 正是通过对文官系统的操纵从而达到自己大权独揽的目的,因而,兵部在本E } G E | m N (质上是君主权力的延伸与执行军 务的工具。由此,也注定在权力的等次上,虽然明代兵部权力空前,并享有相当影响决策的权力,位尊权重, 但基本的定位是执行权,在决策 执行的明代国家权力运行机制中处于下游,因L P g o a @ % {此,一旦中枢决策机制发 生紊乱或者位于权力上游的皇权、阁权、宦权横加干预,兵部往往一筹莫展。另外,由于明代国家机构具有 权力分割、重叠交叉的特征,明代兵部诸如督军、操练 等方面的职掌,无U O h } B d不受; p M到其他诸如文臣、武将U C * O ` e、镇守太 监等国家权力的平衡,因而遇有重大事宜,兵部亦不能 自主,“臣等叨掌兵政,事有当言,不敢隐默,况今国家 多事,用舍举措,当合公论。苟公论不协,则事之成否, 利钝未可期也。乞以臣言付文武大臣及六科十三道从* : : ~ Z u S 公会议”= ] O F $ D 6 z ^,必服公论。尽管分权与权力制衡能有效地 规避君权旁落,而且也有提高军事决策与执行科学性~ 4 a u D 6 b w Z 的用F ) O意,但实际上由于其他部门大多不是专门负责军 事的q # D ! ) (机关,缺乏处理军事问题的相关经验,大多沦为空 谈,甚至将军事问题作为党争之由。如此,在制度层面 上层层牵制的结果是兵部必然以大部精力调适与其他 权力结构的冲突,形成3 4 u *“今天下在外犹可展布,居中则 多掣肘”的恶劣局面,兵部尚书时% + ) 2 U 5 G # 2常陷入不能为且不 敢为的l I v f q窘境,降低了统治的效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从兵部 R +本身内部体制的构造及实际运行状态而言,作为中央行政组织的兵部,始终未在地方确立职责分明、分层管辖的军事领导体制。它的权力缺乏地方机构的后盾保证,从未取得对地方军 事完全的管理权,只是在形式上将权力放置于督抚手 中,可督抚的权力在分权体制下早已支离破碎,兼以地 方机构臃肿不堪,兵部无力统辖,而J R N由于军情具有变化迅速、军事领域对指挥机构的领导T ( H X 7力、协调性O v } t E 6 b U 1等要求高 的特征,但兵部实际管n k 3 z 8 . % _理权缺乏、权责不明等问题突出 导致了兵部在处理实际军事问题时行政运行效率的低 下,根本无法满足军事领导的要求,严重制约了明代军 队机动水平与战斗力的发挥。然而,在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空前强化的明代,政权的性质决定兵部的组织结 构与权限的发展定* C } W势只能是维持现状,而不是? F K $ c H | K扩张权 力的边界K / 5 6 6 I来求得军事问题的系统性解决。到明中, ] p e W X :后期,地方军事权势增长,有脱轨之势,军制、军J o N Z 5器、军饷c j K r % @ _ 4 等问题更为突出,兵部独木难支,事情“越来越复杂,如 果想要维持或提高效率和效能,就需要更好地协调各 个部门”,而作为明代中央行政( M s z A部门之一的兵部本身 既具缺憾,且在明代废相后,国家权力h , } z u G r | 0机构中缺乏强有 力的权力部门协调各部关系,虽然明@ ( E代设立了内阁,但 内阁“不得专制诸司”,自始至终未取得对六部的合法 统驭权,结果造成六部平行,“互不相压”,纷争不息,互 不相协,皇权为了维护权力的独尊地位则往往以牺牲 行政效率为代G u g 2 J r i ; 4价,对其纷争常取以旁观态度,以便独操威柄,这正是明朝制度的症结所在,它反映了在君主专 制高度强化的时代背景下,明代中央政务机构在因U w : 2 ? g应危机时的迟钝与无力,这导致明王朝错失了军事改革与制 度变迁的历史契机。同时,它也h m / w k - W M 9反映了贯穿中国古代制 度~ w e e 9 D ` S M史上的基本难题:如何在保证君主专制的前提下又能 保证中9 | @ Q 6 ) J 央机关的高效运行?如何既实现官僚体制分权, 又能真正有效提高决策与执行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又 如何避免权力机构权力畸轻或者膨胀所带来的副作用? 这里有许多耐人寻思的课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注释:
① 明初以南京为京师,不存在两京之说,但永_ { s i u a ? H [乐以后,迁都北京, 明代实行两京制,南京兵部管理地方事务,不具全国性,且听令 于京师兵部,其地位与京师兵部不可同日而语,这里主要讨论 北京兵部。
② 参见解文超《明代兵部尚书任职考略》(《山西师范` , Q S c F p - e大学学报》 2 011年第6期);小卫国《兵部尚书石星与明代抗倭战争》(《朝 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四辑)》);长明华《晚明兵部尚书张鹤 鸣之事略、家传与墓志铭》(《历史档案》2016年第4期);杨树藩(附识:本文的写作承蒙业师吴琦先生批阅,并提 出宝贵建议,另武汉大学吴兆丰先生、 $ j j i福建G = 2 6 B $ _ S ~师范大学郭 培贵先生曾提出中肯的批评意见,谨致谢忱)《明代中央Z = 4 8 % b政治制度》(台湾商务印书馆,1: / d978年,第109 — 114 页);王兴亚《明代行政管理制度》(中州e q u v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 24 — 41页);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年,第743 — 744页);长显清、林金树《明代政治史》(广西师范大 学出@ D H K & / D f Z版社,2004年,第450 — 462页);方志远《明代国 A y家权力结 构及运行机制》(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07 — 214页);王天有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故宫出; e 7 4 5 H w Q版s 5 E 6社,2014年,第148 —153页)。
③ (汉)郑玄:《周礼注疏》卷28《夏官司马第四》,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第 872 页。
④ (唐)杜佑:《通典》卷23《职官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 商务印书馆,1D o v H g p l986年,第603册,第283页。另,下据四库全书 均同该版本。
⑤ (宋)祝穆:《古今事文类聚新集》卷14《六曹部》,《景印文渊阁四
库全书》,第928册,第228 — 229页。
⑥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88《职官考•兵部堂属》,《续修四库 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763册,第408页。另,下J : L n K N t ; v 据续修四库全书均同该版本。
⑦ (宋)章如愚:《山堂群书考索》续集卷33《官制门•六尚书》,《景 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38册,第420页。
⑧ (清)张廷玉等:《明史Y $ ? B v ] Z》卷72《职官_ 3 ( a U》,第1759页,中华书局点 校本原作“掌卫所土官选授、升调”据明代卫所并非都设土官, 明显断句错误,正确的断法当为“掌卫所、土官选授、升调”意 为掌管卫所官员、土官的选授、升调等事情。这处断句错误由 好友南开大学蔡亚龙博士指出,特此致谢。
⑨ (明)胡广等:《明太袓实录》卷34,洪武元年八月丁丑,台湾“中 研院”962年校印本,第609页。
⑩ (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87《职官考•尚书》《续修四库全
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928册,第463页。
⑪(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2《职官_》,第1751页。
⑫以上均源自(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18,《续修四库全书》第 791 册,第 185 —188 页。
⑬(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20,《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第u h l o i M 199一205页。另外,梁志胜《明代卫所武官世t $ k 7 K袭制度研究》(中 国社会出版社2012版)一书对明代武官袭替的程序、作用等都 进行了深入、系统的i g [ b研究,值得参- = y看。
⑭(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23,《续修四库全书》,第791f 7 & 2 y B L册,第 237、239 — 240 页。
⑮(明)郑晓:《吾学编》卷65下,《续修四库全书》第425册,第120 页。
⑯(明)郑晓:《今言》卷1,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c Q 1 G26页。
⑰(明)叶向高:《苍霞续草》卷14《少傅兼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赠太 师谥长垣李公神道碑》,《y n : D G E -四库禁毁^ / X z X 5丛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 史部第125册,第196页。另,下据四库禁毁丛刊均同该版本。 ⑰(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26,《续修四库全书》第7 i # R z791册,第 270 页。
⑰(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34,《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第360、363 页/ 7 : $ | g。(明)杨博:《本兵) k ( !疏议》卷4《覆宣大总督都御史张松条陈边务( [ ] ] | O * 9 r疏》,《续修四库全书》第477册,第189 — 190页。
㉑(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40,《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第444 页。
⑭(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44,《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第472 — 4* $ 1 } { + v % y73 页。
㉓(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45,《续修四库全书# N v { - 4》第791册,第475 — 476 页。
⑭(明)吕坤:《去伪斋文集》卷2《复宁武道疏》《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集部,第161册,第H页。
㉕(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150,《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第543 页。
⑭(明)郑晓:《吾学编》卷65下,《续修四库全书》第425册,第121 页。
㉗(明)郑晓:《郑端简公奏议》卷11《兵部印信疏》,《续修四库全书》r - % % &第477册,第33页。
㉕(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228,《续修四库全书9 & r M j M U + G》,第792册,第675 页。
⑭(明)申时行:《大明会典》卷h j ; c c ] @ %154,《续修四库全F 7 l : 2 y X s书》,第791册,第590 页。
㉚(明)申时行:《大明会典》* O & W k I卷156,《续修四库全书》,第791册,第629 页。
⑭(清)张廷玉等:《明史》卷72《职官二》,第1750页。
㉓(明)高拱:《高文襄公文集》卷1《外制z 5 f q集》,《四库存目丛书》,齐 鲁书社,1997年,第108册,第11页。
㉞(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96《职官考•都督》,《续修四库全书》第763册,第616 — 617页。
⑮(清)R Y 9 6 d ^ b张廷玉等:《明史》卷76《职官五》,第1856 — 1857页。
⑯(明)陈文等:《明英宗实录》卷2 3 8,景泰五年二月壬辰,第5182 页。
⑭(! I q @ ! Y B l明)王琼:《晋溪本兵敷奏》卷8《为存留兵备官员以安地方事》, 《续修四库全书》第476册,第_ @ n @ 3 J1页。
㉞(明)陈文等:《明英宗实录》卷185,正统十四年十一月辛卯,第3688 页。
⑭(明)赵南星:《赵忠毅公诗文集》卷11《明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 尚书李公碑》,《四库禁毁丛刊》集部第R B B * a ( J688 v ? p册,第290页。
⑭(美_ : m)史蒂文•戈文著,. ( e S Q | r f X王晓黎等译:《社会变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