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青人"镇守边陲六百年,后人至今不在56民族中,身份与常人不同

"穿青人"镇守边陲六百年,后人至今不在56民族中,身份与常人不同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从古至今,中国的部队素以英勇无畏而闻名世界。作为中华的儿女,似乎血脉中天生就奔涌着永不冷却的热血,坚韧不拔的毅力,让他们犹如铜墙铁壁一# U 0 S 7 s般牢不? g P n 9 n 2 h可破。

直至如今已不知驱逐战胜多少番邦蛮夷以及侵略者,护卫着祖国一步步变得更为富强繁荣。

在这之中,有个神秘部队,镇守边陲六百年,甚至后人至今不在56民族中,他们的身份称得上是与常人不同

这支部队便是六百馀年前的明朝的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他们所完成的任- ] ` w W f h % M务如今仍是令人惊叹。

"穿青人"镇守边陲六百年,后人至今不在56民族中,身份与常人不同

众所k H P z : & | (周知,明朝,称得上是让中华儿女感到骄傲的一个朝代,后世对l J 8 . 9 r其的评价亦是颇高的。

虽说争议是无可避免的,但毋庸置疑的是,明朝的确是个不错的朝代,各方各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都说"强汉、盛唐、弱宋、刚明",这"刚明"二字说的倒也挺对,"天子守国% ; O 0 O 7 p门,君王死社稷",纵观整个明朝,无和亲、不纳贡、不投降,自是傲骨铮铮

百年前的明朝,作为当时统治者的朱元璋还并没有做到完全统一,虽然当时的中原和江汉地区已经被打下,可西南边陲地区仍是未收服的状态,来自前朝馀孽对江山的威P 9 P 8 _ u N胁依旧存在。

对于朱元璋而言,这些人在边陲地区自立为王,驯养军队,在一方肆无忌惮,因未统一更是无法被中央辖制,甚是让人头疼。

"穿青人"镇守边陲六百年,后人至今不在56民族中,身份与常人不同

这对于刚完成建国之业的明朝而言更是一种极大的、甚至会动摇统治的威胁,但由于b j 2 F ~ P ~ (前期的常年征战,已是让民众生活在了水深火 p 0 z热当中,暂时不能再进行劳民伤财的@ s k 6 ( Q ^战争。

因而朱元璋先是派遣使者与那"山大王"进l , 3 } u b o ( S行谈判,争取9 U . Z ; j修生养息的时间。但作为"山大王"的前朝馀孽仗着自己养的军队算得上是强兵悍将,压根没考虑过和谈一事,还把朱元璋派来的使者D Z ` 0 y c u给杀了。

朱元璋接连派了三次使者皆是被他侮辱斩杀,终是让他忍无可忍,于是他便派了手o Y 8 3 R ~ j O Y下将领前去征讨。t k } C { j ]

朱元璋派遣的将领f Y R ( x ) 带领着三十万大军开始了对前朝馀孽的征伐,凭借着数量优势以及相对强悍的力量,很快就击溃了"山大王"的十万军队。

馀孽虽3 , K Z被击溃,但领头的人仍不死心,恰巧边陲地区仍然受着一些[ . ( 1 4 z m外族的侵扰。作为馀孽的领头,: a _ H q 4他便伙同着这些外族又开始了对明军及当& Q : ^ _ G地居民的侵扰

"穿青人"镇守边陲六百年,后人至今不在56民族中,身份与常人不同

这些侵扰或大或小,时间或长或短,朱元璋听t m B D 3 ; Y (闻后,便命大军就此原地驻守,永世镇守边疆。

这三十万大军大多数是由汉族人组成,随着时间的流逝,他C . b R们大多选择了与当地人结合,在那儿成家立业。某种程度上来说,也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0 ^ C ] x与发展。

就这样年复一年,没有人再提起他们,似乎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但他们的世世代代仍都牢记着自己有着保卫i c z t $ 9山河社稷的重要责任,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e 0 ! 8

一直到了大明即将覆灭,南明后主逃亡到了他们所镇守的地方的时候,这支大军才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再次开始在战场S S 0拼杀。

可惜胜利的天秤倾斜的太过明显,他们依旧是无力回天,无法改写明朝的覆灭,希望完全破灭之后,他们选择了隐居山林,与当地的少数民族生活并融合在了一起。

"穿青人"镇守边陲六百年,后人至今不在56民族中,身份与常人不同

直至如今,六百馀年后的现在,在国家的努力之下,找到了当年的那支军队的后代。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他们的面庞与汉族人有P o ? / 8了一1 H I 9 a P ! w n定的@ f T 4 & h m &不同,但他们仍旧是中华的儿女。

经过几百年的不断传承,他们z } p的人口数量剧增,从当年的三十多万人,到如今的八十多万^ i 5 ; , B % C人。

虽然他们直到如今仍旧不属于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之内,但他们拥有了国家给予他们的最特殊的名字——穿青人,在六} , ^百馀年的今天,他们也拥有了属于自己族群( F $ N的名字。

这些穿青族人多生活在如今的云南、贵州、四E Z b } E川地区,其中贵州省西部、乌江上游地区的六冲、鸭池、三岔这三条河的流域为穿青人的主要居住2 | ! } W K地。

起初,国家为了方便统一管理,打算将穿青人统一归为汉族,这当然受到了穿青人的反对,毕竟他们认为他们所流淌的不仅仅是汉族的血液,国家应当保留他们的民族与身份

除了利益* + F z / X . Q 3关系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这关乎B = z他们本地民族的特色。经过了重重努力,以及国家的关照,因而才有了之后的"穿青人"。

"穿青人"镇守边陲六百年,后人至今不在56民族中,身份与常人不同

虽说"穿青人"仍为e u g C ^ j"未识别待定民族",不居于五十六个民族中,但能有如今的"穿青人",或者说"穿青族"的称呼,都代表着国家的肯定与对中华人民的爱。

这让他们的身份证上民族一栏所印有的"穿青人"能在d ^ 2 F 8 K V ^ q所有地方得到认可,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之中通行无阻。无论身份有多大的变化,容貌有了什么样的改变,Z ! 3 U n一不变的是,永远都是中国人。

同时这"穿青族"某种意义上也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岁月的流逝,王朝的兴衰,一代又一代,_ V Y 5绵延不绝。

也正是因为当年的三十万明军的驻守定居,加快了当地少数民族老百姓对华夏民族的认可,加快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交流与发展。

如今的穿青族人的生活G P P ! Z方式融合了汉族人L l q | W , B |以及当地民族的生活方式,拥有了独属于他们的生活,虽然相对而言较为清贫,但是却也悠然自得,闲适宜人。

华夏大地,风光无限,天高地阔。也许2 i - B [ I ^ m"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很好t - } X h的说明了中国的特质。

不论是对于汉民族而言还是对于其他少数民: C L ~ 3 G ; Q族而言,虽然民族有所不同,容貌有所差异,但我们都是相同的,都是为祖国所接纳的,同是中国人,同样受到祖国的肯定,同样为祖国所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