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南北朝的“丧礼”,探究古代统治者的社会控制理念
儒家提倡孝道,并视 “丧礼”为孝道的核心。在宗教观上主要表现为尊祖,在伦理思想上主要表现为孝祖,在殡葬观上主要表现为厚葬 。 孟子在《伦语为政》中表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丧葬礼俗”简称 “丧礼”,是人们在丧_ J n O &事活动中所遵守的程式化的行为规范。H S 8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处理死者殓殡祭奠的仪式;广义的丧礼,则包括葬式、谥法、陵墓、庙、碑铭、祭祀v I 7 l } 4、神道摆设等等。下面我们b # * A : i E e ?就以丧礼为切入点,谈谈它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控制之间的联g } d系。
一、何为“丧礼”
从q I 1 4儒家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等看来,古时候的葬礼分成“入殓” 、“出葬”和“守孝”。 “入殓”指的是“亡人入棺”前所施加的“淋浴 、缠尸、换衣 、佩玉 之俗B T V j G” 。 “出葬”就是说“治丧”,这是逝者在入葬前举办的一系列典礼。包含“命赴”(即派人报丧)、“小殓”(即入棺前停工整天)、“大殓”(即举办入棺典礼)、“迁柩”(即把遗体迁U Q +入祖庙)等。出殡的规模大小则一般按死者家族的规模的大{ R o m k ) G小和等级的高低而定。“R P S守孝”就是指一个人去世之后他的子孙后代的居丧行为,它是生者是否遵守 “孝道”的重要标志,因此备受人们的重视。
二Z z ^ @、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
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到公元589( & . n / ( &年隋灭陈统一全国,共369年。除了西晋短期统一之外 ,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o K o s K P Q态,或三国鼎立,或南北方僵持,而南北方僵持下的北方和南方I L Q N h * I 5,又呈现不一样的分裂割据局势。C ` - Q
一方面,从政治、经济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分裂、混乱的,5 P O (战争频繁,政权更替e ( G,分裂割据,全国各地道路交通隔绝,北s , ] ~ r ) b S方地区的农牧业的受到破坏,社会经济遭到相当程度的破坏,社会发展动荡不安,黎明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另一方面,从文化史b h o | ?、从精神史、思想史的角度看,魏晋南北朝却是辉煌y / ? e、灿烂的一个“文艺复兴”的时代。由于人们大规模的南北迁徙,民族杂居,不仅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对各民族服饰文化的g # . W L 2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 ? 4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分裂、民族大融合、门阀大政治、江南大开发、佛教大盛行”变成其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与趋势。 然而,魏晋南北朝时期,上自君王王侯 ,下到村氓野夫,却依然遵照入殓、o m G出葬和守孝的殡葬规范流程。
三、“丧礼”与社. A 7 J ^ T t y y会控制手段
“生、死”是大事,人们对丧礼非常认真。古人希望通过规范人们行为的丧事操作来淳化` a 6 ] J f 7 a人,强调对u W L祖先的孝敬之情。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的观念日益复杂。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动荡不安和缘情制礼,“丧礼”形式日益繁琐,丧礼被赋予了“社会杠杆”的意义,更加导致了这一段历史时期“丧礼”的兴盛。统治者l C a R N们根据明确“丧礼”的规模等级、t ] i ( c ` ] $墓葬的规格型号,追加“谥号”,应用物质和精神方式对官僚集团和世族门阀进行笼络和控制。
“丧礼”殡葬仪式中的规范行为比较固定和程式化,不仅协调了人们在丧礼活动中的行为,达到有序性和一体化t x [,还使人们在情感、心理、价值U e p b U Z b | ?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等方面能达成统一,并互相交流f % # I M [ 8传承,从主观上帮助人们维持心理平衡并进行社会z x $教化,也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社会一体化、^ = U I $加强社会联系的纽带作用。
1、社会舆论监督
魏晋南北朝时期,“丧礼”关键反映在对礼乐制度的诠释与表达。 “丧礼”中“礼乐”包含了:规范殡殓礼仪、明确 “丧礼”规格型号、确定安葬等级规格以及开展“赠谥”等层面。另外统治者会对违背“丧礼”的官员或者世族门阀进行处罚 。南北朝时期,国家运用“丧礼”对官僚集团、门阀世族和社会群众进行控制,面对社n m l o ^ 3 { | t会舆论的监督,君王和名门贵族也必须以身作则,主动示范“丧礼”的礼仪与规范。
2、民俗文化
统治者在基层社会也o { n x s s l v积极干涉民俗文化,提倡良风美俗,W # m N v稳定基层社会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间流行着节令习俗、衣食居处习俗、婚姻习俗、丧葬习俗、鬼神崇拜及宗教习俗、娱乐习俗等众多习俗。其中丧葬习俗则包含“丧葬礼仪”、“薄葬与厚葬”、“ 归乡葬”与“合葬”四大方面。《晋书》与《孝友传》记载了当时人们的守孝情况。例如西晋东阳人许孜,在父母死后,不仅一个人单独背土筑g q y z ~ b r坟,而且在墓成之后还休掉妻子,独自一人在q - u * N M s墓边守孝。像许孜这类的“愚孝”和这样极端的事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很多,从中我们可以窥探到当时社会封建礼教的迂腐和残酷。
3、社会道德
魏晋南北朝时期o W @ ;,在社会道德方面,国家鼓励 “居丧行孝”, 统治者则利用“丧礼”来“别亲疏、显贵贱”,以达到维护一= q g n M $ % h F定的社会秩序和封建等级的目的。因此,无论身份等级的高低贵贱,官员和平民不仅可以利用“丧礼”来获得一定的荣誉美言,也可以争取一定Y / ] { n h :的社会地位。魏i I 7 i晋南北朝时期Y ^ / { - z X的社会控制以倡导 “孝心”为立足点 ,应用“丧a # 1 { M 5 u 0 l礼”、 “法律法规”等宣扬、控制方式 ,兼有“精神控制”等非正规的控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保障政权、稳定社会公共秩序、推H A z : 9 h动中华民族融合的积I ? U极主动作用.
三、 “丧礼”对社会控制的效益
1、“丧礼”——行为~ [ H d G e z c ,思想约束
佛教汉朝末期传到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风靡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展动荡不安,战争持续不断,政权交替频繁,贫苦百姓在痛苦中挣扎,期盼精神解脱,佛家的 “轮回转世”和 “d q Y ! :因果报应”等观念,u 7 c把大家的目光与重心从当下现实的痛楚”转移到“追逐的来生幸福快乐上,让痛楚的百姓在迷茫的“来生”清除身亡的威胁和逃亡的痛苦 ,并从这当中获得虚无缥缈的抚慰。
而“丧礼”对死亡的注重以及对死后世界的注重,与佛家的“轮回转世”和 “因果报应”之说$ P / x 1不谋而合,从而从侧面推动了佛家思想的传播。不仅从主观上帮助人们维持心理平衡并进行社会教化,还使人们在情感、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 Y Y等方面能达成统一,达到社n ~ 0 J n T H会的有序性和一体化。多事动荡之秋,人生无常,“丧礼”与佛家迅速就被统治者采纳,并竭力传扬,用它T 8 M 5 - 6 6来加强思想控制,保障政权的稳定。就如刘宋文帝 d v ! ^所言,要是老百姓皈依佛家,“则M o $ K t ` q c C吾生致永安,夫复任何!”
2、“丧礼”——稳固小农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得到了很大的开发。 这一时期,北方地区经历大规模、大破坏性的动荡,并且战争局势持续时间漫长,中国南方则相对性稳定。西晋末年,北方地区人口大量南迁,丰富了江南地区的人力资本,并带去了优秀的生产工艺 ;中国S - V 8南方少数名族与汉人结合,加快了本地经济发展。
执政者实行鼓励农桑、奖赏耕积、抚慰灾N i ] +民、兴修水利的农业发展政策,江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快速。“丧礼”的文化,协调统一了人们在q t C o M v丧礼活动中的行为,g % ) x达到社会有序性和一体化。也使得人们束缚在家族的意V t | L X k识和观念之中,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相适应,也满足了广大饱受战争频繁与社会动荡之苦的黎民百姓 “安居乐业”的诉求与期望。不仅能稳固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还可以稳定社会秩序和国家政权。
3、“丧礼”——削弱门阀世族
秦汉时期的地主豪强发展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世族门阀。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 ) U i ^ @ V @ 1君主专制制度遭受严重毁坏,门阀世族权势巨大,危害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冶、经济发展、文化d C A G艺术观念、社Z | } a C会风俗习惯等等。
魏晋南北朝之际政权更替频繁,整个社会都处于混乱之中,然而世家大族之所以 h I a依旧稳坐钓鱼台,是因为九品中正制确保了z z l G }门阀世族的政冶权利。东晋和南北朝早期,是门阀 V E F世% J M r U [ # &族的全盛时期,这些世家士族子弟把特实权,却不愿意出仕,2 , / D B H S O 5不肯涉身操作实务,在优容奢华中腐烂没落。
面对这种局面,统治者则利用“o [ n p ; . b丧礼”/ C ;来“别亲疏、显贵贱”,官员和I y (平民都可s ! t Y * d / Z以通过“丧礼”来获得一定的荣誉美言和社会地位。打破一定的门阀世族的特权,维护了社会秩序和封建等级。“丧礼”的殡葬} 6 o G ? 2 4 @仪式中规范行为,使人们在情感、心理、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等方面能达成统一,心理上的社会教化,达到社会W ] M q k E = r的有序性和h o q ,一体化,从而削弱门阀世族的垄断的D h d r q I #特权与社会地位。
四、总结
千百年来,儒道释三家的“丧礼”观念深深B ) @地引导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也固定了中国人) O z的思想模式,u v K S左右着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与丧葬习俗。“逝者已矣,生者如斯”。人生一世,y v g } 7 m n W z草木一秋,人也如草木,生于天地,注定也要归于天地,而人生的意义在生命过程之中的点点滴滴。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人生无怨无悔,k h - 4 A ^ V b M如是而已。生命最好的状态莫过于“生如夏花之绚丽,死如秋叶之静美”。
参考文献:
1、《晋书》
2、《孝友传》
3、《中国魏晋南北朝习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