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齐文林馆,成就了南北方诗风的融合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齐文林馆,成就了南北方诗风的融合

北齐皇帝

《后汉书崔骃传论》记载:“ 兼以沉沦典籍,遂为儒家文林。”《晋书应詹传》记载:“训导之风,宜慎所好,魏正始之间,蔚为文林。”由此我们可知文林为“文士之林”,意思是文人聚集之地,后多指文坛、文学界。北齐文林馆是在北齐武平三年建立的一个文化机构,它征召文学之士入馆,称待诏文林馆。汇聚了当时北齐境北方和南方的文人,主要_ ~ X N X Z c e f是从事文集的整理和传述。

文林馆1 o ~ - @ P & +的建立南北朝文学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做出了不少的文学贡献。而且由于文林馆中的人员构成既有北方的本土文人,又有来自南方流亡来的文人,从而使得文林馆对南北朝后期的南北文风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北齐文学乃至北朝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初心与辉煌

文林馆之执掌《唐六典》卷八:“ 梁有士林馆, 北齐有文林馆_ K F r y, 后周有崇文馆,或典校理,w 0 N A Y或司撰著, 或兼训生徒”。据此可知文林馆的执掌为校对图书, 撰写著作, 训N Q l ] [导学生。

1、时间之疑

文林馆作为一个主要负责文集整理H # ; o X ` e及撰述的机构,文人云集,中国在北方地区也有了自己的文学机构。但对于其设立的时是众说纷纭,或许我: Z $ ] # : #们可在众多史书的记载下对其诞生的时间可一d n D M 3探究# ` % & U S : i p竟。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齐文林馆,成就了南北方诗风的融合

文林馆机构

首先,文林馆设立时间在北齐后主一朝是肯8 ] h定的。《北史》卷八《齐本纪下后主纪》载“(武平四年二月)丙午,置文林馆。”《北齐书后主纪》所载同。《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一亦于陈宣帝太建五年二月条下载:“丙午,祖珽奏置文林馆。”

但对于其是建于武平三年还是四年存在疑问。《北史》卷八十b Y 3 i % W s X三《文苑传序》又称:“(武平)三年,祖珽奏立文林馆,于是更召引文学士,谓之待诏文林馆V E F W 0 H } Z S焉。”《北齐书文苑传序》所载同。因此,有关文林馆设立的时间就成了一个疑问。

最后,发现在《北史文苑传序》中记载,魏收[ . g = T曾参加文林馆监撰《修文殿御览》的工作,而《北齐书魏收传》T D b z ~ .称魏收卒于武平三年,则其不可能于武平四年参加监撰n } . C《修文殿御览n P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文林馆之设当在武平三年这个时间点,也解开了关于文林馆建立的时间疑惑。

2、文学之贡献

文林馆成立后主要W } 8 B负责为朝@ 1 A ( j q A m廷编纂书籍,: d ~ & I E } A n北齐书文苑传》记录颜之推在《观我生赋》的注解:“ 齐武平中, 署文林馆,其撰《修文殿预览》 、《续文章流别》 等, 皆诣进贤门奏之。”由此我q & 4 _ F们可知文林馆所编撰的书大约有《修文殿御览》、《续文章流别》等。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齐文林馆,成就了南北方诗风的融合

名士云集

由于此时大量南北文人聚集在北齐,为文林馆的 o x 1 B 4 g L 0诞生提供了文学上肥沃的土壤,从而也为“祖珽奏立文林馆” 提供了可能。文林馆南来文人将南朝诗风带入I u C x 2北齐,这对崇尚南风的北齐文人有所益处。而且他们的入北,使得北齐文林馆中北方文人能与其进行更为直接地文学交流。由此,南来文人为南风北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后,南方文人入北后进行的文学创作l N 5 S ? % S Y,在不失齐梁文风的同时,对北朝文风也有不z l } F ( / J r同程度地接受。南来文人中,萧悫入北所作的诗最能反映对北7 h q # ? 1 B朝文风的接受。入北后,萧悫多作应教之作,如 《屏风诗》、《奉和济黄河应教p & L . f : :诗》、《和崔侍中从驾经山寺诗》、《奉和初秋西园应教诗》,这些诗作表明此时的南北文风已经开始彼此认同。

文学观念 & , 0 q P上的认同为南方文人在G R 6接受北朝文学风格时,提供了有益借鉴。文学观念上的南北文风融合C = 1 J 0 l V使南北方吸取对方的精华,取长补短,推陈出新。文林馆中南北方文学的融合对北齐文学的推进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使北齐文学逐渐走向兴盛而侧身于北朝文学中,甚至能与南朝文学分庭抗礼。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齐文林馆,成就了南北方诗风的融合

南来北往之文人

《北齐书文苑传》记载:9 k Z + lB p ! U O k g 当时操笔之徒搜求略尽”,可知文林馆的成员几乎汇集了当时在北齐的所有文人学者。清代学者章宗源在《隋书经籍志考证》中认为是 62q y $ k B . ; @ 人,查《北齐书文苑传》所载, 确实包f ( a 0括监修在内有如此人数。文林馆的负责人有颜之推、李德林y 0 f、张景仁。它的成员包括本土的北方文人以及自南1 h & f ? )方入齐的南方文人。

1、本A ^ ) / 0 L e M土北方文人

在文林馆人员中,很多是本土成长起来的文人,如卢思道、薛道衡、魏收等,他们出身于不同的阶层,年龄构成上也呈现出多元化,但都从小深受汉文化的熏陶,是当时诗坛的中坚力量,这些文人的j $ s崛起意味着北朝文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开始呈现初步的繁荣景象,并预示着一个新的文学创作高峰即将来临。

而其中本土文人之作最能超越南诗、能彰显本色的,是那些反映社会生活面的作品。基于北齐本土文人的生活环境和题材,他们在吸收南朝诗艺术技巧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自己的特色,而是取长补短,保持了自己作品的独创精神R H 8 A R * J和地域风格。而那些远离本土诗主题且完全效_ l f s F * y ( X法齐梁诗的毕竟还是少数,~ X Y 7 A M因为那样既水土不服也不会有前途。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齐文林馆,成就了南北方诗风的融合

因此,在北齐文人诗作丰富的表达主题中,无论是怎样的题材,还是借鉴南朝诗,终归没有失去本色,而是b 2 w更多地抒写出本土的人文精神和气质。如祖珽的《望海》:“登高临巨壑,不知千万里。云岛相连接,风潮无极已。”一诗气势雄阔,大起大落,充溢着大海般的浩气。将望海之- 8 9 V i F后,所感受到的宏大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将感叹和伤怀完美地结合在$ 6 ! / D了一起,可谓是一则抒怀之佳作。

2、南方流亡文人

文林馆的其他人员是来自南方的流亡文人。当` y # p e L Y I时正值南方梁陈朝! Z { p { ) f M y代更迭,社会动荡不安,很多的宗室贵族和文人逃难到相对稳定的北齐,他们中如萧放、颜之推等人,皆有较高的文学素养,此后他们均成为文林馆的成员,极大的增o r = { U H G k强了北e 8 M ` M r 7 { g齐文坛的力量。

他们以最艺术化、最接近7 y O 4文学标准的作品,为北齐文坛的成熟及艺术提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艺术成熟的南方文人,他们的诗作水平的确要略胜于北方的本土诗人,诗作中提到的景致更多也是I U I : % 3南方元素,因此多# ) u被后人视为齐梁遗音。

就他们现存的诗篇来看,与同x 9 4 * 5 e时期的北齐本土诗风有较大的不同,是一种南北诗风融合而偏于南方诗风u 3 } N b | u Q {但具有一种新的精神气质的诗风,不再只有过去的靡靡之音。这些南朝宗室贵族遭逢国破不幸,客居异地] + r a C M ! N M,但他们安于现状。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仅能看到他们对过去的贵族生活留有些许情思,而无家国之痛} p O c所谓此处安心,便是故乡,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世事变化。

如萧悫的《秋思》:“清波e P h X . [ 5收潦日8 @ Q U N p 3,华林鸣籁初。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一诗可见诗人入北后的诗风变化。《秋思》借秋景,抒写出一种悲凉的愁情离绪。在诗意中,我们仍能读出一个亡国贵族独特的心境,虽充盈着一种愁绪和身处异乡的孤独之感,但无亡国之痛苦和哀怨,反而是一种相对平和的心境。

南北方文人的“聚集地”——北齐文林馆,成就了南北方诗风的融合

南朝覆灭

总结

文林馆的设立是北齐文学,乃至整个北朝文学的Z ; 4 P大事,虽然这个文学机构是在来自南方的士人推动下建立起来的,但机构本身的设立已经表明,北朝文学正在迎头赶上南朝! , R文学。文林馆的成员? D ; Z 8 X u ] HY P O V既有魏收、颜S e ! &之推这样m O h q /功成名就的前辈作家,也有像薛道衡、李德林这样的年轻作家,前辈对后辈的教导与提携,后辈向前辈请教问询,这种文学上的探讨对这些初登文坛者无疑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这些年轻作者有很多成为北朝后期及后世文坛的中坚份子。

总之q f E a 2文林馆的设立不仅标志着北齐文学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也是整个北朝文学逐渐赶上南方文学的标志之一。南北作家以及不同年龄作家之间的交流和切磋无疑对后世4 x v的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说文林馆的设立是北齐短暂历史中的一个大手笔,对后世的文学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北史》

2、《北齐书文苑传》

3、《唐六典》

4、《后汉书崔骃传论》

5、《晋书应詹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