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新罗留学生也要“勤工辅学”?负责宿卫之馀,才能去习业
唐朝时期形成了开放包容的对外交往体系,其交往范围不仅仅在于周边各国,甚至泛及欧洲,非洲,其范围之广,在我国历史上属实少见。在当时大唐的时尚就是周边各国的时尚,唐朝是站在世界文明潮4 3 . * ^ r c .流顶端的优越者,享受周边各小国的崇拜羡慕。所以有很多国家都会派遣留学生来大唐学习交流,其中就包括新罗(位于朝鲜半岛)。

“宿卫学生”是新罗在大唐留学生的主体,他0 } % Q B 们身系壮大新罗和促进两国文化交流的重任。并且新罗留学生们通过唐政府设立的“宾贡科”,参加科举考试,及第者可以被授予官职。对于诸多新罗留学生来说,1 Z :入唐留学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素养,亦可以得到声望和社会地位,回国之后,也更是可以飞黄腾达。
新罗Q D K f p / (赴唐留学生身负大任
1、礼法制度——新罗学习的重中之重
我国自古是礼q D 7仪之邦,受儒家思想影响,素来U @ c 5 d w 4 B尊f M h & E U J 8师重道、尊老敬贤、仪尚适宜,对周边国家迎新极大。赴唐留学生学习的科目,主要是经籍文史、算学、书学、律学等,当然也少了唐朝的礼仪制度。
在当时,新罗从唐朝学习礼法的主要方式除了引进经书外,就是派遣留学生来学习。唐朝期间,新罗曾多次来唐借抄经p W B Z书,但是唐朝也存在一定的戒备心理,所以借到的书籍数目不多。并且新罗留学生归国以后并不能全部记住唐朝的朝章典仪,所以仍需2 f R b w ! [引进唐朝礼书以作参考。
2、寻之无法时留学生的重要作用
既然唐朝不再愿意借出礼书,那么就只能靠留学生的往来而发生的馈赠来得到需A S $ 8 n z要的经Q N x ( x K O书。同时,新罗还会给赴唐留学- { H 0 6的学生发放买书金,而留学生在唐期间所购买的书籍需要回国时全部带回。因此,新罗所拥2 8 # G有的唐U C b朝书籍不在少数。

由此可见,新罗对唐5 O ~ h朝的礼法非常的崇敬,求知若渴。其实归根结底是为了完善他们自己国内的制度,稳定朝纲。
3、新罗留学生的日常学习内容
新罗输入唐朝的书籍,在8 ! z 8 T P 1垂拱二年时,主要以P ( y T礼法和文章为内容。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入唐宿G z . = J f r F D卫学习唐朝礼法回国后,在本国亦可以进一步学习,上文也提到了,留学回国的学生一般对于唐朝的所有朝章典仪礼法制度不会全面掌握记熟,因此需要进一步温习巩固,来为新罗的发展做出贡献。
新罗入唐留学生的典范崔致远曾说:“臣窃以东人西学,惟礼与乐”新罗派遣留学生入唐学习,着重学习的是唐朝的礼乐。并且“_ ( H ( o ] E x 6至使攻文o * ) L以馀力,变语以正音”,以便于更好地跟唐朝进行各方面交流。
勤工辅学——新罗留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
1、首要解决文化隔阂问题N m r @ q /

新罗留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有宿卫与习业两种,但是宿卫是最主要的。大多数新罗留学生基本上都会选择宿卫的学习方式,在宿卫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他们最为看重的唐朝的礼法制度。
新罗跟当时的大唐王朝在语言和文化上有着极大的` 9 i v ! { y p差异,在沟通上有障碍,所以新罗留学生赴唐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学习唐朝的: { e语言和文化。“文体虽侔其虫迹,土声难辨其鸟言”崔致远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很好地展现了两国在文化方面的隔阂。
2、宿卫为首要学习方式
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必须借助翻译才能实现正常交流,由此,留学生们就更是身兼大任了。
语言的障碍使新罗赴唐的留学生们在学习上可能会有困难,因为在日常d m e ~ N h b S X学习中肯定少a D T { X不了书,而他们对于汉语书籍一时难以读懂,学起来会有些麻烦,所以参加宿卫是一个非常可行的学习方式。
在与新罗交流上,唐朝尤为F } p t 2 l K注重对新罗宿卫质子的教育,通过一系列的政治文化教育,让这些宿卫质子们可以“习我华风”。对于宿卫,《唐六典》中有详x i H细记_ Q c R h .载:
“左、右卫,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周礼》:
“制军: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天子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军将皆命卿。”
《六韬》曰:“古之王者遣将授钺,曰:‘从此,上至天,下至地,将军任也。’”
战国亦有其职。秦、汉始置卫将军,后汉及魏并因之,然增其班秩。
晋文帝置台,又置中卫将军。武帝受命,分为左、右二卫,各将军一人,
品第四,银章、青绶,武冠,绛朝服,佩水苍玉。”

唐朝的宿卫一般包括宫廷警卫,以及大活动的仪仗。参加宿卫可以近距离接触皇帝,因此可以更好的学习唐朝的朝章典仪,这是维护皇权尊严的首要。同时,也更是可以看到整个朝廷的威严,和大唐的礼仪风范。
3、宿卫之馀,辅之以习业
一般有大的活动时,才会给一些宿卫人员接触皇帝的机会,但% 6 6 g & q g ,是这种大活动,例如大朝会,大驾行幸等等,平常来说都很少。所以,宿卫一般采用轮流制,这P ! q d样一来给t ` y / | - Z s一些新罗留学生u H j v T 7 ( X +时间去国+ y H子监诸学去附学读书,他们可以拥有大部分; D W k N 3的空馀时间。
从“遣子弟于唐,请入国学”开始,就有大量的新罗留学生附学读书,他们被称为“宿卫学
生”,是新罗留学生的主体。其实新罗“遣子弟入唐”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习,更多的是宿卫,实践出真知,只有真正实践过m K J C e F d },才能更深入的理解唐朝文化,从而见习朝章,观光礼仪m 2 E 9 B 7 w X,更好的掌握唐朝文化精髓。
其实不仅仅是新罗留学生,周边各国的其他留学生也是以宿卫为主,闲暇之时才去国子监诸学之中旁听经史,是以习业。新罗自事唐以后,常年派遣留学生来习业,大多都是以宿卫的身份学习,期限一般为十年,十年后可学成归国,当然也有学习十年以上的。
在中国人民大学刘后滨教授的论文中有一句话,非常恰当精准地写出了新罗留学生的习业状况,“从大量新罗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宾贡进士”的出身情况看,10年或10年以上的留学生活,足以使其获得一定的经史知识,达到一定的文学水平。”

从崔致远的文学成就看新罗留学生习业状况
1、少年初入唐,身怀I D D K = T家族重任
崔致远为新罗王京o * . H _ ` h u Q人,在咸通九年(公元868年)乘船西0 W y渡入唐。刚开始时在长安就读,曾游历洛阳,他是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奠基人物,他也是宿卫学生之一。他这一生都游走在中国跟新罗之间% q B ` c w T F x,担任使臣的身份,为两国关系友好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崔* 0 M P E R Q致远赴唐留学钱,他的父亲曾教导他:“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惰乃力。”当时他还是一个12岁I C V e w q 8 9的少年,就要肩负起光耀门G b { P l楣的使命。之后,他进入国子监同百馀名同乡一起学习,竞争激烈。
2、云游大唐,笔耕不辍
崔致远在唐期间,考取了进士,他没有因此衣锦还乡,而是选择留在唐朝,因此朝廷给他封了一个小官,倒是也清闲,因此他拥有大把的时光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跟友人吟诗作画。
扬州五年宦游淮南幕府时期,是崔致远的文学创作顶峰,他的代表作《桂苑笔耕集》就是这个时候完成的,《桂苑笔耕集》比《唐书# 4 = 9 X》、《资治通鉴》等后世史书,更能展现历史的原貌,参考价值极大。

晚唐时局混乱,崔致远以大唐三品官衔荣归,是新罗历届留学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他在中国十几年,写有大量诗文,回新罗后也撰写d # 2 6 Q N H F U了许多有关大唐j k i F 5 d M的史书,促进了两国的文化[ } f h V t G交流,在两国文学史上都有较高地位。
3、成功离不开勤奋,也离不开生活经历$ c F +
崔致远能有如b q 8 ( C Z C此成就,虽说离不开他的勤奋努力,但是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关。他入唐时年龄小,在唐生活有18年之久,并且他是从基层官员Y a E W + + 7 i做起,能够深入各4 ^ O P d f #个层次人民的生活,生活履历就比常人丰富,感受自然也比较深。
在崔致远时代,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已经成为几乎所有0 t A 8 z B新罗留学生的目标和愿望。越来越多的新罗留学生开始参加科{ V ` Y J t = Z I举考试,并且获得“宾贡进士”的出身。他们的习业状况,大多都是以参加宿卫为主,学习U t K k Y R朝廷的朝章典仪,在宿卫之馀,加入国子监学习,所以他F ~ f ~ @们都并非全日制的学生。
随着参加科举的新罗宿卫学生数量增加,新罗留学生的整体文化水平z j J 6 I和能力不断提高。在这b - P种情形下,崔致远可以脱颖而出,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他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

总结
从宿卫学生到宾贡进士,是新罗留学生们所不断追求和渴望的。大多数新罗留学生赴美留学,都是为了回国后获得社会地位和声望,跟现在的出国镀金然后回国就业意思差不多。他们基本都是在宿卫之馀才有时间去国子监学习,这就突显出了新s c s W l A j罗派留学生、僧人、使者入唐的主要原因——学习唐朝的礼仪制度。
到后期,诸多新罗宿卫学生纷纷参加科考,获得“宾贡进士”的身份,这样即可以在唐朝得到一定j f _ g c c ~ _ &的官职,留学期满也可以u , q A荣归故里。像是崔致远% t c这样的新罗一般贵族,想要光耀门楣,振兴家族,进士及第不失b f 0 A `为最好的方法。所以他们一边宿卫学习朝廷典章制度,一边在国子监习业扩展文化知识。
参考资料:
1.《唐六典》
2.《遗宿卫学生首领等入朝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