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荔英:嫁大自己31岁丈夫,二婚仍冠前夫姓,终孤身40年
人们谈婚论嫁时,总要将双方的各种条件比较一番,目的就是想要最大程度地确保"门当户对"。此外,还往往倾向于事先确认男方有稳定的经济条件、能提供稳定的居住环境,有利于将来繁M & . m衍子嗣、J ( | U , { j生儿育女- # _ p p h。古往今来,莫不如是。
而民国时期的人们,受新思想的洗礼较多,寻求解放、寻求个性,产生了许许多多堪称# : g 2 F W C q 0奇绝的人物和传奇。民国才女张荔英的一生,便向我们展示了什么叫追求真爱、什么是为爱不悔。
才貌绝佳、热衷艺术的民L ? |国名媛张荔英
1906年,浙江南浔的一个富甲一方的书香门第迎来了家中第4个小姐的降生。这家的主人名为张静江,远见卓识、仗义疏财,曾出巨资支持新革命,因而就成了国父孙中山的同道至交。这家的主母名为姚蕙,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她思想开通,也是极富学识之人。: Q [ ~ n !
女儿降生后,父亲见其肤如新荔,乖巧可爱,便为其取名为张荔英。除了遍请名师来教导子女之外,家境优渥的张家父母还注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自小,张荔英就表现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并立志要成为一名学贯中西的画家。为了女儿的将来,父母特意高薪聘请j D k ^ 7 #了俄国的艺术家到他们上海的T + d ^ V + R e家中指导张荔英学习油画的创作。
因为父亲张静江的生意遍及四海,所以张荔英就经常和父母一同游历各国。沐浴着异国艺术雨丝的张荔英,曾先后在法国巴黎、美国纽约和上海接受各种& | q L } O W领先的教育理念。20岁那年,完成高中教育后的张荔英凭借得天独厚的艺术底蕴得以进入美国纽约的艺术学生f d # ? U $联盟进修艺术基础。
1年后,张荔英便在父亲的支持下,赴巴黎的克拉洛西美术专科学校及比娄学院继续研修欧美绘画, s u 3 j c E艺术,此后的4年里,张荔英的学科成绩始终遥遥领先,专业老师也时常对这名中国学生的艺术巧思惊叹不已。
中国的文人逸士喜R b X t欢雅集,外国的艺术大师喜欢沙龙。当时的法国巴黎,艺术名流云集,他们常常举办艺术沙龙来展现非凡的艺术品味、进行艺术学术交流。
1930年,还是艺术美院学生的张荔英便携带自己的画作首次参/ p { :加了巴黎秋季沙龙,一举惊艳了巴黎的艺术界。此后,张荔英的数幅画作被独立沙t P ( = u = ` k P龙和杜勒利沙龙所选中,公开展出后即受到了巴黎艺评家的高度赞誉。
原本抱定了此生不嫁的信念,却对55岁的铁腕外交家] & - l +情有独锺
可能艺术家的骨c X e i C子里都有一种绝世孤傲的精神,成名后的~ h & d {张荔英便暗自决定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艺术事业,不嫁不婚。想想也对,美人自当配英雄,艺术家又岂能嫁给凡; _ l - [ F !夫俗子呢?!
彼时,法国巴黎还有一位来自于中国的"铁腕外交家"流寓于此,他就是陈友仁。当时,陈友仁的俄籍妻子刚刚去世,同样j @ g 7 K s +锺爱艺术的他便只身来到了有"浪漫气息之都"之称的法国巴黎。说起陈友仁7 { S W,那可是一位正直善良、兼具才华和豪情的革命志士、优秀外交家。
为袁世凯所恨、为孙中山所喜、为蒋介石所妒、为日本人所痛恨、为新中国所赞扬称颂的陈友仁可以说是一位传奇英雄。他最著名的壮举就是代表国民政府与英方谈判[ n q 7 z u % D i,成功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
那时,精通西方法典的陈友仁与英方进行了16次唇枪舌战,终以成功的铁腕外交,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创造了近代中国外交史上N q # ! 9 的神话4 y B o u G G。
陈友仁流寓巴黎时,宋庆龄给张荔英写信介绍了陈友仁,两人就这样在异国o a [ c M ( +他乡见面了。
陈友仁与张O | 0 / Q c荔英相识时,早已过了他最光芒万丈的鼎盛时期。而张荔英这个奇女子则极为不寻常,当她L G * 与迟暮的英雄、55岁的陈友仁接触了几次之后,便认定了要和这个男人相守终生。
与陈友仁恋爱后,张荔英便写信给父母,希望这段恋情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可张静T g ( l a $江毕竟是个慈父,怎肯让出类拔萃、如花似玉的女儿嫁给这样一个居无定所、生活无依的55岁老男人呢,何况两人有着31岁的年I 6 U | k龄差。
清傲的张荔 J k ~ W V英迸发出来的爱情是伟大的,她不仅成功说服了父母,还甘愿随着陈友仁四处漂泊。也许,这f l s 1 & [ F O ,才是真真正正的爱情,只关乎灵魂真诚而热烈地相拥,不在乎外在物质条件是否丰盈和安稳。
陈友仁对待妻子永远是宽容和善的,他喜欢陪张荔英# | S w / 5去看B 7 C 4艺术展览,和她O . ( j ( R @探讨艺术的风格和流派。陈友仁不仅能以自己的经验给5 S [ K R !张荔英提供很中肯的人生指导,还非常乐于当妻子进行油画创作时的最佳模特。
也许,"君生我未生、我生君? V N u # C 0 q已老"是对生活的一种真真切切的无奈,张荔_ J } o 3 j O W $英的物质条件即便再优渥,也买不来青春年华,更无法制止岁I a I月的流逝和丈夫的日渐衰老。
1944年,时年38岁的张荔英亲身体验了永失己爱的痛苦——她的丈夫陈友仁因心力衰竭而病逝在上海的家中。
回顾与丈夫陈友仁14年幸福婚姻生活的点点滴滴,张荔! Q ) 9 . 0英便泫然泪下、心痛不已。她曾说:我和友仁的婚姻生活,真正耳鬓厮磨的日子也不过10年左右,10年的时间对于我们来说,实在是太短了。
即便二婚也坚持冠前夫之姓,晚年孤身40年一人终老
陈友仁去世数年后,张荔英也曾没禁受住旁人的劝说,和陈友仁生前的挚友走到了一起。
可惜的是,她的第二段婚姻毫无幸福可言,因为丈夫并不体贴,还F b = % n总似一个寄生虫那样依靠着张荔英出售画作来维持生活。
在那极为d m | ) ( %短暂的第二段婚姻里,张荔英依然选择保留自己与陈友仁结婚后冠上的夫姓,就连她嫁给第二任丈夫后的所有画作,都署名为"CHER [ F : ^N"。
从第二段婚姻里挣脱出来后,张荔英便不再对爱情抱有期待了。从那时开始,她便一心扑在自己所热爱的绘画创作事业上,赴新加坡教书育人,为新加坡的艺术领域做( j 5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张荔英孤身40年的晚年生活里,她一手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一手为新加坡培养了无数热爱绘画的艺术学子,她没有孩子,却将自己的学生当亲生孩子一般看待。
每当自己的画作通过拍卖的形式换来了一笔资金V _ 3,她便将资金注入"张荔英美术教育基金会"之中,用来资助那些G : 5 - x Y #家境贫困的学生完成W f U学业、追求艺术梦想。
1993年,87岁的张荔英在新加坡去世,她在离世前,口中依然念着的是陈友仁的名字,可见,二人之间的挚爱有多么深厚。
如果要恰如其分地形容张荔英和陈友仁的爱情,一句"愿无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已是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