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揭开时间的帷幕,许多处于历史节点上的历史人物,通常是毁誉参半,难以定论的。北洋集团皖系军阀首领段祺瑞的得力干将——徐树铮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1901年11月,段祺瑞到一家旅馆中拜访客人,正在旅馆中写对联的徐树铮引起了段祺瑞的注意。无论看是气质还是字迹,段祺瑞都觉得这个年轻人必定不凡。主动交谈一番后,段祺瑞邀请徐树铮到自己手下做事。

书生意气的徐树铮给出的答复是:值得就则可就。”这样意外的答案让段祺瑞对他更加另眼相看,事后二人找机会详谈了一番,段祺瑞对这个年轻人的想法格外欣赏,徐树铮也认定段祺瑞是值得追随的人。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由此,徐树铮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追随段祺瑞的生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一个初出茅庐的年青人,一个身居高位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伯乐,二人在此后混乱的时局中,携手走过了许多风风雨雨。

早期经历

徐树铮出生在一个半耕半读的家庭,父亲曾做过乡村塾师,这给了他识字念书的机会。幼年时,徐树铮身上也曾有过“七岁能诗”的传闻,十三岁,徐树铮就考中了秀才,四年后以第一等第一名的成绩补了廪生。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由此可见,徐树铮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都是极强的,这在他日后的人生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身处乱世的徐树铮在亲眼见证了世道无常后,一心渴望投笔从戎。

“儒者读书,要以致用为宗。频年朝政日非,丧师割地,为国大辱。释而不图,虽皓首牖下何益?”

“思究兵谋,留意天下政财大略,预为投笔计。”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徐树铮认为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兵谋之事要远重要于儒家书本。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徐树铮的父母虽多次阻挠他投军,奈何他们为了留住徐树铮而为他娶的妻子十分支持自己的丈夫,最终,徐树铮还是如愿投了军。或许对他的父母而言,这并非一件好事。但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徐树铮参军的意义十分重大。

初离家乡的徐树铮本想去投奔当时的山东巡抚袁世凯,可惜时运不济

徐树铮向袁世凯上书了以“国事之败,败于兵将之庸蹇。欲整顿济时,舍经武无急务”为中心内容的信件,正丁母忧的袁世凯无暇亲自和他沟通,只好由朱锺琪来考察一下徐树铮。可惜朱锺琪和徐树铮的想法多有不和,两人不欢而散。

柳暗花明的是,就在徐树铮无门报国的时候,他遇到了段祺瑞。也就是开篇提到的那桩轶事发生的背景。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初露锋芒

在段祺瑞的大力支持下,徐树铮赴日留学,补充了大量的军事知识,为日后收复外蒙等举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是他成为北洋集团最强大脑的第一步

回国后,徐树铮到了段祺瑞手下继续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对外宣布保持中立,徐树铮却偷偷给青岛的德军支援军火

当时的山东将军怒气冲冲地发电报质问徐树铮:“我们是守中立的,怎么好用军火接济其中的一方面?你一向是亲日的,怎么这一次却反对日本?你瞒住了总统、总长干这件事,万一事情泄漏了怎么办?”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徐树铮的回复很长,总结起来,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中国势弱受日本辖制,为了自保他才会展现出亲日态度;二,因地理位置原因,德国才更有可能成为中国的朋友。这两点是站在中国的角度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也解释了之前徐树铮在外表现的亲日态度并非是真的“卖国求荣”。

三,此事成则两国为“患难之交”,败则他个人顶罪,如此于国不会有损失,因此不可报告上级。这既考虑到了中国当时两相为难的处境,也考虑到了上级的为难之处。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最终,徐树铮说服了这位将军,虽然德国还是战败了,可徐树铮雪中送炭的行为使德国对他心怀感激多年后徐树铮出访德国时,得到了隆重的招待,传闻克虏伯兵工厂还无偿赠送给他一套制造大炮的蓝图。

在徐树铮的回复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位军师不止脑力过人,还拥有一定的牺牲奉献精神。考虑到我国的弱势地位,徐树铮提出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如遇意外,可牺牲自己。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多番政斗

二十一条签订后不久,袁世凯筹谋称帝,段祺瑞和徐树铮都极力反对此事。袁世凯认为徐树铮才是反对他的主谋,因此暗恨徐树铮,屡屡在徐树铮的升迁问题上下绊子。直到袁世凯去世后,徐树铮才升任国务院秘书长。

然而,在事后的对德宣战问题上,徐树铮却是段祺瑞麾下唯一一个反对段祺瑞主张的人。彼时日德交恶,获得日本人支持的段祺瑞自然选择对德宣战,而黎元洪和徐树铮都主张保持中立,不偏向日德任何一方。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这一次徐树铮之所以会站在段祺瑞的对立面,是因为他认清了日本人试图用中国战场牵制德国军队的阴谋,若是对德宣战,就是给日本人做嫁衣。无奈的是,段祺瑞没有听取徐树铮的意见,执意宣布与德国断交。

幸而黎元洪拒绝在对德宣战的文书上盖印,更是利用段祺瑞向日本借款一亿日元引起民愤的事情罢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位。

段祺瑞下台后,在对德宣战问题上和段祺瑞站在对立面的徐树铮却并没有抛弃段祺瑞。恰恰相反的是,徐树铮更加积极地为段祺瑞卖命,救段祺瑞于水火之中。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为了段祺瑞的东山再起,徐树铮东奔西走,周旋不停。他试图通过人脉关系搭上新的势力,从而寻找帮助段祺瑞再登总理之位的机会。

经过徐树铮的多番打听,段祺瑞了解到了清末大臣张勋妄图复辟。在徐树铮的建议下,段祺瑞决定在张勋复辟后讨伐他。如此一来,段祺瑞有了这样的功劳,功过相抵自然可以重回总理之位。

此后的事情也确实如段祺瑞和徐树铮所预想的那般发展了,段祺瑞如愿重新上位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在友人向段祺瑞的致电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总理坦白无私,而有三造共和之功,实皆兄运筹赞襄之力居多。”显而易见,在段祺瑞的东山再起中,徐树铮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段祺瑞重新上位后不久,因如何解决南北分裂问题,当时的政府内部又出现了分歧。徐树铮站在段祺瑞这一方,坚决支持武统,另一方则认为应尽量用和平的手段解决问题。经历了多番努力,徐树铮所在一方的结果并不乐观。这也是徐树铮毁誉参半中“毁”的一部分原因所在。

武统的最终失败,使得徐树铮无法接受,甚至在南北和平会议召开时请假省亲,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为了继续武统,徐树铮不仅继续发展为了武统而创立的参战军,而且设法破坏了南北和平会议。当时南北方的矛盾太多,掺杂不清,最终因种种原因,南北和平会议破裂。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收复外蒙

虽然南北和平会议破裂,当时国内外的舆论风向还是渴求和平的,因此,当初力持武统观点的徐树铮一时间站在了极为危险的一个位置。为了自己,也为了参战军,徐树铮不得不给参战军找了除南北战争以外的另一条出路,那就是收复外蒙。

国家内乱,外蒙趁辛亥革命时国家没有馀力管辖自己,在俄国的支持下,先是独立,后又改为自治。俄国十月革命内乱后,外蒙试图回归,却因日本人指使出身布里亚特人的白俄军官谢苗诺夫染指外蒙而不得归路。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其实徐树铮不是此时才将主意打到内蒙身上的,早在1912年,也就是清朝灭亡的那一年,徐树铮就曾就外蒙的问题表达过他力保蒙古的想法。在参战军拥有了一定规模后,徐树铮终于有机会实施自己的这一想法了。

在徐树铮着手于外蒙事务之前,驻外蒙的都护使提出了有条件的撤治方案,主要是为了保护喇嘛和王公们的部分权益,以此换取他们同意撤治。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徐树铮接手外蒙事务后,否决了都护使这种有条件的撤治方案。他指出了其撤治方案中的“七不可”,他主张用简短的语言制定撤治方案,快速地解决外蒙问题。

除此之外,徐树铮将都护使排挤在外,还对外蒙的执政当局施加压力。其中主要的一个施压方式就是:他带着自己重新拟写的8项新撤治条件,亲自赶到外蒙“总理”的住处,警告他:“宽限一日,夜晚须解决,否则拿解者不止一佛,执事虽老,亦当随行!”

这一举动将外蒙“总理”吓坏了,第二天就召集了喇嘛和王公们,快速拟订好了请求撤治的呈文。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慑于徐树铮的威胁,第二天外蒙就给出了请求撤治的呈文。虽然徐树铮对于自己的莽撞行为提出了道歉,可外蒙显然没有接受,此后数年直至现在,外蒙人民对徐树铮的评价依旧十分负面,其中不乏“侵略者”之类的评语。

实际上,徐树铮在外蒙经营的时间并不长,收复外蒙前后,徐树铮只赴蒙三次。他的功绩,主要是解决了外蒙的撤治问题以及对于外蒙事后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徐树铮在外蒙的建设上也并不是一无建树的,他不仅大力推广蔬菜种植给外蒙长久发展的可能,还在外蒙修公路、开银行、办报纸、建学校,全力推进中国化教育。可惜的是,这其中的许多举措都需要长期坚持,北洋政府并没有给徐树铮足够的时间去实行

基于徐树铮对收复外蒙做出的贡献,1919年12月2日,北洋政府任命徐树铮为外蒙活佛册封专使。这个职务的权力徐树铮只行使过一次,那就是为哲布尊丹巴八世举行册封典礼的时候。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为哲布尊丹巴八世举行册封典礼的同年,北洋政府内部矛盾不断升级,段祺瑞将徐树铮召回了身边。很快,当时的大总统徐世昌撤免了徐树铮在外蒙的职务,他在外蒙的经营也只好到此为止。一年后,外蒙在俄国的支持下再次建国,逐渐形成了今日的蒙古国。

外蒙最终虽然独立了出去,徐树铮却因收复外蒙提升了实力和威信力。徐树铮实力增强直接激化了北洋政府内部的矛盾,不久后直皖战争爆发,可惜的是徐树铮所在方最终战败。

最终结局

直皖战争失败后,心理强大的徐树铮并没有就此一蹶不振,更没有放弃对段祺瑞的追随。可惜这一次,他的才能并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发挥。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1924年,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此前,徐树铮曾经多番劝阻此举,他认清这只是个傀儡的位置,不希望自己的伯乐成为一个小丑。可惜段祺瑞并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眼见国内再无可靠人脉,心思活络的徐树铮决定走出国门寻求机会。出访多国后,徐树铮在一个局势极为复杂混乱的时期回来了。

曾经大权在握的段祺瑞复出后成为了冯祥手中的傀儡,既没有足够的军队支持,也没有足够的权力。眼见伯乐沦落到这般境地,徐树铮又开始游说张作霖和孙传芳暂息战火,共同对付冯祥。

徐树铮:追随段祺瑞20多年,多番争斗扶其上位,终被冯玉祥所害

得知此事的冯祥愤怒异常,又有舅父陆建章被徐树铮刺杀的旧仇在,新仇旧恨交加,很快,他就对徐树铮动手了。

因局势恶化,段祺瑞劝徐树铮早早离开,在徐树铮准备启程时,段祺瑞的书桌上曾出现一张纸条:“又铮万不可南去,去必死”。不以为意的徐树铮只说:“何人阻我,我岂信此谰言?”

不久后,乘火车离京的徐树铮在廊坊被人拦了下来。穿着睡衣的徐树铮被“请”到国民军军营内,遭到了枪杀。至此,段祺瑞的一员大将永远离开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