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1946年的一天,一对因为战争分别了五年的夫妻,终于再次相见了。相见的那一刻,他们面对面互相打量,丈夫的双鬓已经染霜,妻子微笑时眼角也已布满皱纹,五年了一切都在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他们彼此眼里饱含的情感。

丈夫拉起妻子的手说秀文,今日再次相见,我的心情就好像和你又结了一次婚妻子含泪点头。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这对恩爱夫妻,正是叶挺将军和他的妻子李秀文,夫妻二人风风雨雨一起走过了二十几年,在一起这么多年,李秀文毫无怨言的支持叶挺的事业,革命失败随他一起逃亡,丈夫被软禁,李秀文为了照顾他的生活,甘愿和他一起坐牢

初见倾心,事业恋爱两手抓

李秀文家境殷实,父亲是富甲一方的商人,生活上没有任何烦恼的李秀文,前半生在父母的呵护下快乐成长。

李秀文初见叶挺那一年只有17岁,是一所女子中学的校花级的人物,那时的叶挺是孙中山的宪兵部队参谋长,这两个本应该是平行线般生活的人,他们的相识源于一个人。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这个人名叫李章达,他不仅是李秀文父亲的同族好友,也是叶挺的同僚,一次叶挺前往李章达家里做客,就是在这里遇到了李秀文。

17岁的女孩如一朵美丽的荷花,在阳光下发着光,初见之时便让叶挺倾心不已,望着发呆的叶挺,李章达主动做起了媒人。

此后,李章达常常邀请叶挺前去做客,每次去总能看到同样去做客的李秀文,就这么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慢慢熟悉了起来,高大威武的叶挺给李秀文的感觉是满满的安全感,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深。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1924年,国共合作期间,叶挺被派去苏联学习,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让叶挺既开心又惆怅,开心自然容易理解,至于惆怅,唯一的原因就是李秀文。叶挺左思右想索性在临行前向李秀文求了婚。

李秀文满心欢喜,两心相许,能嫁给自己心中的如意郎君,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回家以后李秀文笑容满满的征求父亲的意见,只见父亲蹙眉沉思对女儿说:“现在你们两个还年轻,正是力求上进的时候,叶挺是个年少有为的军官,或许,你们可以把婚姻作为鼓励对方前进的动力。”

父亲故作深沉的话语,让刚刚陷入爱河的李秀文迷惑,这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母亲看到独自迷惑的女儿后,把女儿悄悄拉到一旁说:“其实你父亲早就看中了叶挺,他是希望等叶挺当了团长,到了那时候你们再结婚。”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李秀文和叶挺说了父母的意愿,叶挺十分开心,能娶到心爱的姑娘,当团长也不是什么难事。

叶挺没有让李秀文多等,一年后学成归来,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这下李秀文的父母,终于可以放心地把女儿交到他的手里。1925年两人在肇庆举行婚礼,李秀文如愿嫁给了自己的如意郎君。

战争不断,夫妻二人被迫逃亡海外

如果说这是一对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夫妻,那么他们一定是圆满幸福的,可他们偏偏生活在战乱时期,他们要面对的不是夫妇双双把家还温馨场景,而是瞬息万变的政治战争之乱。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独立团团长叶挺奉命北伐。北伐中叶挺骁勇善战,冲锋陷阵,在汀泗桥、贺胜桥战役中表现不凡,立下了赫赫战功。

叶挺外出带兵打仗的日子里,李秀文成天担惊受怕,每个失眠的夜里都在祈祷丈夫能平安归来,可天下未平像叶挺这样有能力的将领,怎能不去战斗呢?

国共合作失败后,叶挺领导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这次勇敢的尝试虽然以失败告终,可它作为红军武装革命的开端意义非凡,南昌起义失败后,叶挺率部南下来到了广州。

政策方向不对,就算是有叶挺这样的将军领导起义还是接连失败,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叶挺在国民党军队的大力追杀之下,不得不逃到海外吉隆坡暂避祸端。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李秀文随叶挺来到了国外,没想到这一来就是十年,十年的海外流浪生涯,让李秀文吃够了生活的苦。从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大小姐,如今也开始在饭店里打工,在果园里摘果子,一切都在改变,唯有心中对彼此的爱意从来没变。

对于生活困窘的叶挺夫妇,国民党方面也想过拉拢,可叶挺一概拒绝,他的心中只有一种信仰,那就是马克思主义,时光流转,战争从未真正停止,1937年,日本人打着实现东亚共荣的旗号,带着精良的武器弹药入侵中国。

国内外局势紧张,这样亡国灭种的危机袭来,国民党当局却犹犹豫豫,可耐不住大势所趋,国共第二次合作达成,这时叶挺也终于有了能够回国找组织的机会,回国后叶挺来到延安,受到了毛主席的热烈欢迎。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组织经过商量决定让叶挺担任新四军军长,叶挺新官上任第一个要面对的就是经费短缺,战士们手里没有武器,拿着梭镖和套筒枪的士兵,怎么和装备精良的日本军对抗。叶挺费尽心血,从国民党老部下那里要来了几百把枪。

当李秀文知道丈夫因为经费问题日夜忧心时,为了支持丈夫的工作,李秀文回到娘家动员父母亲戚筹资,为了支持女儿,李秀文的父母,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拿到钱以后李秀文买来3600支手枪。

得到这批枪支后,李秀文决定亲自押送送往皖南,不料在押送途中半路遇到了“拦路虎”,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不问缘由,故意扣留了这批枪支,无奈,李秀文只能拍电报告知叶挺。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接到妻子的电报后,叶挺直奔第三战区,带着怒气走进顾祝同的办公室,在顾祝同的办公室里叶挺大声质问

“顾祝同,你和日本人打过几场仗?为抗日做过多少贡献?今天我们自己设法解决物质问题,你们还要扣留,是打算让新四军赤手空拳上战场吗?”

叶挺的一番慷慨直言,说得顾祝同哑口无言,最后只得将枪支尽数归还。

随后夫妻二人带着3600支枪回到皖南军中,两人一路上有说有笑,妻子温婉大方,端庄美丽,丈夫英俊挺拔,两人站在一起是说不出的般配。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为了照顾叶挺的生活,李秀文便留在了皖南,战争没有结束作为随军家属,只能跟着部队在动荡和不安中度过。

即使是这样的生活环境,李秀文依旧对生活有着无限的热情,因为有叶挺在身边,所以有他的地方就有家,在士兵们眼中李秀文丝毫没有架子,亲切善良,她会主动打扫卫生,教不认识字的小孩子读书,全军上下对李秀文赞不绝口。

打仗之馀,李秀文会在院子里种下果子,蔬菜,待到丰收之时,艰苦的环境下有这样一位贤内助,叶挺的生活被照顾得井井有条。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1940年,军中常常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军中局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紧张了起来,为了孩子和妻子的安危,叶挺决定让他们先行返回广州,李秀文虽然不舍与丈夫分离,可为了孩子的安全只能分开。

相知相守,李秀文陪夫“坐牢

李秀文离开不久后,皖南事变在蒋介石的策划下爆发,叶挺被蒋介石抓了起来,远在广州的李秀文在看到报纸上的消息时,心急如焚可又无计可施,战争和政治李秀文没有高深的见解,她只想陪在丈夫身边,1942年,经过多方打听李秀文得知叶挺被关在湖北恩施。

在李济深的帮助下,李秀文被准许带着孩子去和叶挺一起生活,与其说是一起生活倒不如说是一起囚禁,在特务分子的严密监督下,李秀文和叶挺再次团聚。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被软禁的日子里,叶挺一家的生活过得十分的拮据,为了生活下去,李秀文放起了羊养起了猪,带着孩子们挖野菜。日子过得苦,可只要一家子能在一起就是幸福。

外面的人知道叶挺被囚禁后日子过得捉襟见肘,会想办法寄来一些钱财,可叶挺只能收到来信,却一分钱也收不到,每次到邮局询问都只会得到一个答案:“这是上头的命令”。

既然如此,叶挺便带着一家老小开始在种地养羊,过上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生活,只是这样的日子也并不长久,特务们每天都会来找叶挺让他写悔过书,铁骨铮铮的叶挺怎么会写,于是一首带着满腔愤怒,叶挺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歌《囚歌》。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这样慷慨悲愤的文字,让国民党当局读来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叶挺不肯屈服写下悔过书,于是蒋介石下令将叶挺再次转移,此时已经是八个孩子母亲的李秀文,实在不便和叶挺一起,李秀文不知叶挺这悲惨的囚禁生活何时是个尽头,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

1943年,两人又一次分开了,李秀文辗转回到广州,在这里她抚育孩子赚钱养家,生活上的艰难总会过去,李秀文最盼望的就是丈夫能够回家。

飞机失事,夫妻共赴黄泉

一晃五年过去了,李秀文的等待终于有了结果,1946年3月的一天,她收到了中共中央组织送来的好消息,叶挺出狱了!这个消息就像是一颗绽放在李秀文心头的烟花。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李秀文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孩子们告别,临行前她以为这次重逢会是幸福的终点,没想到却成了人生的终点。

重庆重逢后,叶挺欢欣鼓舞,他们决定一起去延安找组织,延安方面也组织了盛大的欢迎场面,可是没想到这趟载着叶挺夫妇的飞机,在途径山西的时候意外坠毁,飞机上的人员无意幸免全部遇难,消息传来,举国悲痛!

李秀文就这样随着叶挺去了,遇难时也不过39岁,最后她还是陪在了心爱的人身边,再没有生离和死别。

叶挺的一生光荣和荣誉她分享得少,比起那些荣誉生活上苦难才更真实,夫妻二十几年,她为他奔波,为他操劳,为他生儿育女,却没过上几天安稳日子,患难夫妻情谊深,有这样一位妻子叶挺的一生是幸福的。

生死相许的爱情:叶挺与李秀文,伉俪情深一起坐牢,一同牺牲

在李秀文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生死相许的爱情,读过她的故事我们终于明白了,什么是不离不弃,这个温柔坚毅的女人永远会被人们记在心里。